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監利市容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監利市容城鎮,隸屬於湖北省監利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是長江中游的港口城市監利市的政府所在地。南臨長江,北襟襄水。與湖南華容隔江相望。

容城鎮已有千年的歷史,總面積110.26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52358人(2018年末),下轄13個社區,24個行政村。該鎮交通便利,沙洪、監仙、監潛、隨岳南高速及長江黃金水道在此匯集。[1]

中文名: 容城鎮

外文名: Rong cheng

別 名: 城關

行政區類別: 鎮,鄉級行政區

所屬地區: 湖北省監利市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

面 積: 110.26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5個社區居委會,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監利市容城鎮江城路44號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區碼: 433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2358人(2018年末)

著名景點: 柳直荀烈士紀念館

車牌代碼: 鄂D

現任鎮長: 鄭傑

概況

監利市轄鎮。面積85平方千米(2018年末),常住人口152358人(2018年末)。轄3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容城。

沿革

因古為楚容城地而得名。1958年始設城關鎮。其間名稱、境域多有變化。1981年恢復容城鎮。1996年,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14.8萬人,轄柴民、新洲、四台、廟嶺、橫嶺、新建、畜牧、馬鋪、裴家、沈柳、平橋、半路堤、五嶺、三閭、同心、民建、前鋒、團結、國慶、劉八台、七根檀、城西、聯城、董老台、新市、江心台26個行政村和茶庵街、順城街、城南街3個居委會。

2004年,鎮政府駐容城,人口110543人,面積103平方千米,轄茶庵、順城、城南、南門、前豐、天府、民建、國慶、團結、七根檀、楊灣、平橋12個居委會和民建、同心、團結、劉八台、國慶、前豐、七根檀、聯城、城西、馬鋪、裴家、沈柳、平橋、半路堤、五嶺、三呂、老台、新市、江心台、永逸、新洲、四台、廟嶺、畜牧、橫嶺、新建、柴民27個行政村。2005年,人口123051人,轄茶庵、順城、城南、南門、前豐、天府、民建、聯放、國慶、團結、七根檀、楊灣、同心、劉八台、平橋15個居委會和民建等2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容城鎮處長江中下游,在江漢平原南端,南接岳陽,東望武漢,西連江陵,北挽仙桃。總面積85平方千米(2018年末),與湖南的華容隔江相望。

氣候

容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城鎮發展

容城鎮是一個緊傍長江的著名歷史古鎮,容城鎮地處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濱臨長江,位於江漢平原的南端,居長江經濟帶的中游,是武漢、荊州、岳陽三市經濟輻射的三環交疊區。

新中國建立以後,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一主三次的老街道已發展到了後來總長達26公里的街道,小街巷道近70餘條。街道兩旁高樓林立,商店密集。市農行、工行、國稅、建設、信合、土地、人民醫院等現代化的新型高層建築鑲嵌在車水馬龍的繁華大街上。

該鎮是全市工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有着雄厚的經濟基礎,其機械、化肥、造紙、陶瓷、鑄造、棉紡、毛紡、製藥、食品、釀酒、木材加工、電器儀表等行業生產的優質主導產品馳名省內外。農業生產以糧食、油料、蔬菜、花木、養殖為主。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日臻完美。文化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視台、報社、體育館場、影劇院等文化設施一應俱全。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均擁有現代化的醫療檢測設備,加之防疫、保健、地方病防治等專業機構,極大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該鎮先後榮獲全省「楚天明星鄉鎮」、全省「五十強鄉鎮」、全省「六好鄉鎮黨委」、荊州市財政收入「十強鄉鎮」和荊州市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等各種榮譽稱號。

容城鎮有總人口146846人(2017年),總面積110.26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5個社區居委會,17個行政村。政府機關駐江城路13號,離市政府駐地約3公里。城東工業園建設順利。引入佳美服飾、森任服飾、綠瘦保健等項目,基本實現「滿園工程」,已建成規模以上企業28家。

城鎮建設:2011年,全市有11個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在容城鎮開工或在建,全鎮組建11個工作專班,細化任務,包干負責。

農業經濟:2011年,容城鎮糧食總產量3325噸,棉花總產1237噸,油料總產1276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4%、3%、2%。同時,鎮委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對於惠農「四項補貼」分別到戶公開公示,並實行「一折通」實名制發放。

社會事業:2011年,容城鎮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一是科技、教育、衛生等工作成效顯著,教育資源不斷整合優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運行順利,農民參合率達到99%;血防改廁工作基本完成。

區劃沿革

1958年始設城關鎮,其名稱、境域多有變化。1981年復建容城鎮。

全鎮轄15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容城。

茶庵順城城南南門前豐天府民建聯放國慶團結七根檀楊灣同心劉八台平橋民建同心團結劉八台國慶前豐七根檀聯城城西馬鋪裴家沈柳平橋半路堤五嶺三呂老台新市江心台永逸新洲四台廟嶺畜牧橫嶺新建柴民

經濟發展

為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鎮委、鎮政府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全鎮長年聘請中科院、湖北農學院、荊州農科所教授、專家進行"坐診"指導,建立"監利市容城鎮科技示範基地",利用高新科學技術種植模式,輻射全鎮。先後在新洲責任片建立了3萬畝的蘆葦基地,以"新紅寶"、"黑蜜2號"、"黑蜜3號"、"黑蜜6號"、"早春紅玉"、"黃帥"、"伊莉莎白"為主要品種的20000畝西瓜、甜瓜基地,10000畝甜玉米基地,5000畝林業基地;在平橋責任片建立以5000畝美國臍橙基地,主要品種為美國"斯卡特斯·朋娜"和日本"官溪蜜柚"、"柑桔"。2000畝草莓基地、2000畝溫室大棚基地,10000畝蔬菜基地。千戶養雞基地,百戶養鱔基地,為充分發展城郊經濟,該鎮發揮城邊、路邊、江邊的"三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城內各村擁有較大規模的村辦、組辦企業,市場、商店等經濟實體近100家,城區大部分村級收入超過了100萬元。全鎮經濟規模效益明顯,農村產業格局已形成。

2018年上半年,監利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25.3%,比去年同期增長11.3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較一季度排名上升6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38億元,同比增長11%;分別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 7.6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8億元,同比增長2.54%,3.87%;

上半年,監利市產業發展基本平穩,實現利稅2.6億元、工業入庫稅金900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6.5%、3%;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6.2%,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58.7%,均居全市第三位;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6%,全市排名第五。普利食品、富世華電子正式投產,藍晶元科技、家灣生物科技、實邦鋁業等15家企業即將投產,凱迪生物發電即將復產。玻鋁產業園9.3萬平方米重資產廠房已投入使用,服裝產業園加快建設,醫藥化工園區已獲批准,海螺路、孝貴路等7條道路基本建成。

招商引資平穩推進,新引進項目26個,協議引資58億元,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招商質量有所提高。

領導班子

湯習華(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陳萬紅(黨委副書記、鎮長):協助黨委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鄭 傑(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主管:紀檢、監察、便民服務中心、計劃生育、統戰、群團、武裝、教育、衛生、農村合作醫療、煙草、宣傳、文化、體育、廣播、老促會、工會、工商聯、民族宗教、黨政辦公室等方面工作,帶本戰線的同志包城東總支。

肖業績(黨委副書記、副鎮長):主管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機、多經、水利水改、血防、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工業企業、企業改制、民營經濟、科技科協、安全生產、經濟發展辦公室等方面工作,帶本戰線同志包新洲總支。

李啟偉(社區工委副書記):主管財經商貿、農民負擔、投融資建設、政府資產資源管理與經營、審計、機關、統計、民政、廉租房建設、信訪、財貿辦公室等方面工作,帶本戰線的同志包城南總支。

張全清(社區工委副書記):主管政協、政法、綜治維穩、工業園總體規劃推進、企業入園、城建、城管、三城同創、土地、規劃、房產、交通、小街小巷建設、騰退上樓、電力電信、城建城管辦公室等方面工作,帶本戰線的同志包平橋總支。

李 洪(人大副主席、人大聯絡處主任):主管人大、社區、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老齡老乾、基層組織規範化建設、集體經濟發展、社區網格化建設與管理、黨建辦公室等方面工作,分管機關、政府資產資源的管理與經營等方面工作。

裴 勇(黨委委員):分管招商引資等方面工作。

曾 潔(黨委委員):負責城南責任片全面工作。

黃小艷(組織委員):分管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老齡老乾、基層組織規範化建設、集體經濟發展、社區網格化建設與管理等方面工作。

張祖元(政協聯絡處主任):分管政協、政法、綜治維穩、工業園總體規劃推進、騰退上樓、企業入園等方面工作。

李啟典(社區工委委員):分管計劃生育等方面工作。

謝雲喬(副科級助理):分管社區網格化建設與管理等方面工作。

孫友義(副科級幹事):分管商貿、投融資建設、統計、廉租房建設等方面工作。

李詩瑜(副科級幹事):分管煙草、教育等方面工作。

劉 華(副科級助理):分管城建、城管、三城同創、小街小巷建設、土地、規劃、房產、交通等方面工作。

劉 波(副科級幹事):分管招商引資等方面工作。

曾愛華(政協聯絡處副主任):協管政協,分管宣傳、衛生、農村合作醫療、群團、文化、體育、廣播、統戰、民族宗教、老促會、工會、工商聯等方面工作。

李昌軍:負責武裝等方面工作。

徐 軍:負責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機、多經、水利水改、血防、新農村建設、科技科協等方面工作。

黃潤忠:負責工業園總體規劃推進、電力電信、企業入園等方面工作。

許秋明:負責工業企業、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安全生產等方面工作。

胡臘先:負責民政、信訪等方面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