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蓋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蓋碗

蓋碗帶蓋兒的茶碗 。蓋碗是陶瓷燒制的,由茶碗茶蓋茶船三件套組成,堪與紫砂壺媲美。此蓋碗又稱「三才碗」。所謂三才即天、地、人。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這麼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個小天地,一個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講的「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三件頭「蓋碗」中的茶船作用尤妙。茶碗上大下小,承以茶船增強了穩定感,也確不易傾覆。

基本內容

中文名:蓋碗

寓意: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歷史:盛行於清雍正年間

別稱:三才碗、三才杯

分類:汝窯蓋碗、青花瓷蓋碗

基本簡介

用來沖泡茶葉的蓋碗,過去多用來沖泡花茶和鐵觀音,已經沒有限制。使用時既可以用來泡茶後分飲,也可一人一套,當作茶杯直接飲茶用。製作蓋碗的材質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種花色的瓷蓋碗為多。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在眾多的碗、盞、壺、杯之中,魯迅先生為什麼單單讚賞蓋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諳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別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以杯、壺泡茶,不利於察色、觀形,亦不利於茶湯濃淡之調節。杯形茶具呈直桶狀,茶泡在杯中嫩葉細芽全被滾燙的沸水燜熟了,何來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飲」;北方盛行的大壺泡茶,茶溫易冷卻,香氣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質也會下降。無論從品茗鑑賞,或是從養生保健角度而論,用杯、壺泡茶的不足均顯而易見。

而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使用法寶:1、用蓋碗品茶,杯蓋、杯身、杯托三者不應分開使用,否則既不禮貌也不美觀。

2、品飲時,揭開碗蓋,先嗅其蓋香,再聞茶香。

3、飲用時,手拿碗蓋撩撥漂浮在茶湯中的茶葉,再飲用。

4、在閩南一些地區常以蓋碗泡茶後再分茶,在北方地區通常用蓋碗泡茶後就直接飲用。

使用方式

「蓋碗」原本是「個人」、「單次」使用的茶器,而且是「沖泡」與「飲用」功能合二為一,也就是將茶葉放入碗中,沖水後端給客人飲用。當然也可以將茶泡好後,只倒入茶湯,這時的「蓋碗」就有如杯子一般。

後來發現若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亦有其方便之處,如看得到茶湯,易於掌握濃度;可以直接欣賞泡開後的葉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壺來得方便。因而蓋碗演變成了「沖泡期」,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茶器組合。

所以「蓋碗茶法」可分為「個人使用」與「多人使用」兩種方式。

置茶:放入適量茶葉。蓋碗一般的大小為140ml,若打算只衝泡一次,建議放2克茶葉(既水量的1.5%)。可依個人的喜好稍做調整。

沖水:以適當溫度的熱水沖泡之。

計時:上述的茶水比例需要浸泡10分鐘方得適當濃度。10分鐘後大致固定於那個濃度,所以此後可慢慢飲用,不會濃度繼續升高。

飲用:端出奉茶。打開碗蓋,欣賞熏於蓋底的香氣,以蓋子撥動茶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葉舒展後的姿態,並使茶湯濃度均勻。將蓋子斜蓋碗上,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濾掉茶渣,按住蓋紐,端碗飲用。正式場合連托端起,

蓋碗多人使用法

輕鬆場合可只端起碗身。飲用前若嫌湯溫過高,可打開碗蓋讓其散熱。

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時,就如同「小壺茶法」一般,僅是茶壺換成了蓋碗。蓋碗倒水、倒茶時的拿法是:將「碗蓋」斜蓋,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濾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蓋紐,快速傾倒碗身。

茶具的搭配與擺置方式同「小壺茶法」。

從靜態道動態:茶巾拿到茶盅的下方。將倒扣的杯子打開。若擬「燙杯」,將杯子拿到蓋碗的前面排成一列,杯托留在奉茶盤上,若不擬「燙杯」,則只將杯子翻正。

蓋碗通常附有杯托,不需要另備茶船。

備水:將蓋碗的位置騰出,將水壺拿到這個地方加水。一切準備就緒,向客人行禮(或自行調整心情),表示就要開始泡茶了。

溫碗:將碗溫熱,以免降低泡茶的水溫,且可烘托茶香以利「聞香」。若不是這兩項原因,「溫碗」可以省略。

備茶:放置適量的茶葉於茶荷內。

識茶:持茶荷認識茶葉的狀況,以利沖泡,且便於向客人介紹。

賞茶:讓客人從外觀上先了解所要品飲的茶葉。

溫盅:以溫碗的水溫盅,若省略了溫碗,溫盅也可以省略。

置茶:將茶荷內的茶葉置入碗中。

聞香:不論有無「溫碗」,都可以持碗欣賞茶葉沖泡之前的香氣,自己先欣賞,再讓客人欣賞。聞香時只取碗身與碗蓋,欣賞後即行蓋上蓋子。

沖第一道茶:沖入所需溫度的熱水,沖水高度以蓋子不浸到水為原則。

計時:沖完水,放回水壺,蓋上碗蓋,按下計時器開始計時,沒計時器時用心算

燙杯:以「溫盅」的水「燙杯」。若沒溫盅的水,先倒一些水入盅,再持盅燙杯,若無燙杯需要,甚或欲降低茶湯溫度以利品茗,可不燙杯。

倒茶:待茶湯浸泡到所需濃度,持蓋碗將茶湯倒入盅內。

備杯:若行「燙杯」,將燙杯的水倒掉,放回奉茶盤上,若未行「燙杯」,則直接進行下一個步驟。

分茶:持茶盅將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端起奉茶盤,請客人自行端取杯子。自己的一杯等回座位後,放下奉茶盤,再行端取。

沖第二道茶:調整水溫,沖入適量的熱水於碗內。將計時器歸零,重新計時。

持盅奉茶:把泡好的茶倒入盅內,將盅與茶巾放於奉茶盤,端奉茶盤,持茶盅將茶倒入客人的杯內。

去渣:泡到茶味變淡,持渣匙將碗蓋內附着的茶葉清入碗內,再將碗內的茶葉清於排渣孔(或水盂)內,渣匙暫放茶巾上。

涮碗:倒半碗水,將渣匙清洗乾淨,擦乾,放回茶巾盤上。倒掉碗內殘渣,放回碗托上,蓋上碗蓋,提起碗身,沾干碗底,暫放於茶盅的上方。

歸位:將碗托擦乾,桌面水滴沾干,碗身放回碗托上。

清盅:將盅口濾網暫放茶巾上,倒入八分水於盅內,持盅將濾網的茶渣衝掉。濾網歸位後持茶盅於客人杯內倒入半杯熱水。客人品飲茗泉之美,也將杯子內的茶味沖洗乾淨。最後擦乾蓋置,關掉煮水器,計時器歸零。(若不是繼續以原來的茶具泡飲第二種茶,也不是為了表現茶道的完整性,可以省略「去渣」至「清盅」的動作。)

收杯:客人將杯子送回奉茶盤上,並向司茶或主人致謝。

分類

蓋碗按照品牌分為汝窯蓋碗,青花瓷蓋碗,青瓷蓋碗等等。

茶具

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沖泡鐵觀音在泉州以蓋碗沖泡為主,如果讓我來推薦沖泡鐵觀音的茶具,首選蓋碗沖泡喲。不論是人多時,還是獨自享受時都可以用蓋碗,人多時用蓋碗分杯,可以品嘗茶道,獨自品茗不想動杯,直接用蓋碗喝茶,獨樂樂喲。

茶藝

蓋碗泡茶,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來沖泡烏龍茶。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審評師在評審茶葉等級時,通常都用蓋碗泡法。用蓋碗沖泡烏龍茶,便於觀色聞香,所以專業茶師都偏愛用蓋碗泡法。

用蓋碗泡茶,具有簡便、易學、不吸味、導熱快、實用、高雅而優美等優點。市場有售:五克、七克 、十克、等不同容量的蓋碗,很容易就能根據自己所買的蓋碗來定投茶量。

程序

1.洗杯——白鶴沐浴

用開水洗淨茶具,並提高茶具的溫度。

2.落茶——烏龍入宮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稱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據個人愛好而靈活掌握.一般為5--8克。

3.沖茶——懸壺高沖

沖泡時最好能使茶葉在杯中旋轉。

4.刮沫——春風拂面

用杯蓋輕輕刮去浮在杯麵的泡沫,

5.出湯——玉液回公,

把蓋碗中的茶湯倒進公道杯中使茶湯濃淡均勻。

6.點茶——韓信點兵, (關公巡城)

將公道杯中茶湯公平均勻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賓使用。

7.看茶——賞色聞香,(喜聞幽香)

觀賞茶湯的色澤並聞杯蓋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領悟岩韻)

品武夷岩茶要邊啜邊嗅,淺嘗細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種花香和岩韻。

註:初用蓋碗時,容易燙手,使杯中茶湯倒之不盡,會使茶湯顯老,應多加練習。[1]

參考文獻

  1. 蓋碗是什麼?何為蓋碗?茶藝網,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