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控陣雷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相控陣雷達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相控陣雷達即相位控制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其快速而精確轉換波束的能力使雷達能夠在1min內完成全空域的掃描。所謂相控陣雷達是由大量相同的輻射單元組成的雷達面陣,每個輻射單元在相位和幅度上獨立受波控和移相器控制,能得到精確可預測的輻射方向圖和波束指向。雷達工作時發射機通過饋線網絡將功率分配到每個天線單元,通過大量獨立的天線單元將能量輻射出去並在空間進行功率合成,形成需要的波束指向。

歷史

相控陣技術,早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就已經出現。1937年,美國首先開始這項研究工作。但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研製出2部實用型艦載相控陣雷達。

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相繼研製和裝備了多部相控陣雷達,多用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如美國的AN/FPS-46、AN/FPS-85、MAR、MSR,前蘇聯的「雞籠」和「狗窩」等。這些都屬於固定式大型相控陣雷達,其共同點:採用固定式平面陣天線,天線體積大、輻射功率高、作用距離遠。其中美國的AN/FPS-85和前蘇聯的「狗窩」最為典型。

20世紀70年代,相控陣雷達得到了迅速發展,除美蘇兩國外,又有很多國家研製和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如英、法、日、意、德、瑞典等。其中最為典型的有:美國的AN/TPN-25 、AN/TPQ-37和GE-592、英國的AR-3D、法國的AN/TPN-25、日本的NPM-510和J/NPQ-P7、意大利的RAT-31S、德國的KR-75等。這一時期的相控陣雷達具有機動性高、天線小型化、天線掃描體制多樣化、應用範圍廣等特點。

20世紀80年代,相控陣雷達由於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應用。在已裝備和正在研製的新一代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中多採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它已成為第三代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一個重要標誌。從而,大大提高了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作戰性能。在21世紀,相控陣雷達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現代戰爭兵器的特點,其製造和研究將會更上一層樓。

種類

相控陣雷達可以分成兩個種類。第一,被動無源式,簡稱 PESA,它是一種技術性能比較低的雷達,在上世紀 80 年代已經發展成熟,並且應用於艦艇和中小型的飛機上面。第二種,是比第一種性能更加優異,發展前景也足夠好,並且技術性能也更加的高的雷達技術,這種技術是到了 90 年代末才得以應用,開始應用於戰機和艦載系統的,這種技術就是「主動有源式(AESA)」。

特點

相控陣雷達相比其他的雷達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靈活性,是由於它遠勝於一般的、應用機械進行掃描的雷達,它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同時針對多個目標

相控陣雷達是使用電子掃描的,它的波束指向具有靈活性,使得掃描可以快速進行,也可以實現多個目標的同時跟蹤,並與計算機相互配合能對多個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目標進行有效的發現、勘探以及進行跟蹤,與此同時能夠引導多枚導彈對眾多個空中的目標進行攻擊。因此相控陣雷達多使用於目標眾多、方向不同並且有不同層次的空襲中。

功能的多樣性 機動性強

相控陣雷達是一部可以代替多部專用雷達工作的系統,它可以同時形成多個波束並且對其進行獨立的控制。這些波束可以進行搜索、勘探、識別、跟蹤、對目標進行照射以及對導彈進行制導等。正因為如此,它可以很大程度的對武器系統設備進行減少,從而提升了系統的機動能力。

對干擾的抵抗能力強

相控陣雷達具有非常高的功率並且能對能量進行合理地管理,並對主瓣增益進行控制根據方向的不同分配不同的能量並進行發射,這樣做更有益於對自適應旁瓣的抑制。也有益於進行各種干擾自適應的抵抗,可以快速的發現遠距離目標以及小型雷達反射面的目標,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反輻射導彈的抵抗能力。

相控陣雷達的發射系統由數十至上百塊功率放大模塊組成,通過相控陣天線採用集中式發射,集中向天線面陣饋電並通過移相控制波束方向,發射饋線損耗較大,同時放大模塊故障率較高。相控陣發射機長時間工作後,經常出現個別功率放大模塊和線纜老化情況,雖然不會使雷達整體停止工作,但輻射方向圖和波束指向均會發生偏移,進而對雷達精度和探測範圍產生影響,亟需低成本的有效、可靠方法實現發射機全部功率放大模塊的有效實時監控,從而降低相控陣雷達檢修維護的難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