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逢何必曾相識(雷開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逢何必曾相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相逢何必曾相識》中國當代作家雷開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相逢何必曾相識

——讀天津知名文學評論家周靜華女士《道不盡的白馬河》想到的

我何其有幸,在網絡上結識了天津著名作家段家軍先生,並拜讀他多篇散文作品,越讀越喜歡,與先生的談話也漸漸多起來,自此,知道了先生的「親姐」周靜華女士。初在湘韻文學網的佳作鑑賞里讀到周女士對段先生的文學評論,佩服不已。她的文字雋永、含蓄,娓娓道來,就像一個鄰家姐姐般的親近,又如一個老師般睿智博學。

在段先生的引薦下,我和周女士成為了微信好友。

僅有的幾次聊天,便感知周女士是一位有着書香氣息、知識博學、又平易、平和的大姐姐。我亦曾疑惑,周女士與段先生真的是親姐弟嗎?或者是旁親?但那時,與段先生和周女士僅限網絡上的文友之交,也不深問,真的假的有什麼關係呢?親兄妹有變陌路的,陌生人能賽過親兄妹的,這是人情的緣故。

後來,從周女士發表的一些文章中,我總算「搞懂」了一些事,段先生和周女士不是親姐弟卻勝似親姐弟,段先生甚至找到周女士的家母「算賬」:多年前怎麼就把這個周姓的兒子弄丟了?如今找上門來了。(段先生原來的微信名稱就是小周郎,算是與周女士同姓。這拉親的本領着實讓我佩服。)不過也真是有緣,周女士的家母與段先生竟是地地道道的同鄉人,這個「兒子」便名正言順接回來了,成了周女士女兒的娘家舅舅。

好一段淵源!先生的「耍賴」,讀來令人捧腹卻也倍感溫馨。

周女士在天津圖書館工作,曾為中國著名教育家、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天津市文聯主席李霽野先生的秘書,怪不得她知識淵博、才情出眾呢!

如此,周女士博覽群書,真正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

自結識段先生以來,一直向先生討書來着。他的白馬河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

白馬河優美的景色,《白馬河》里描述的鄉土人物,都讓我嚮往。甚為遺憾的是,我只能從網絡上不完整地看到文中的一些片段,這就像撓痒痒,撓得你欲罷不能,無處發泄,找不到情感的出口。而先生還時不時地發幾張白馬河的景物照片給我。

對此,我是不屑的,不看!不就垂柳、河堤、野鴨、野草嗎?

我賭氣似地發過去許多我家鄉的柏臨河美景圖,一河一河的蓮花,一堤一堤的垂柳,夜幕降臨,河裡的霓虹燈亮起,美輪美奐的夜景,不把你的白馬河比了下去。先生似知我故意氣他,發來搞笑的表情。他手裡是真的沒有他自己的書了,都被人拿了去。我心裡明鏡似地明白着,若是先生手裡有,斷然不會拒絕的,便饒了這一回吧。

也許先生被我的「貪心″感動,推薦了周女士著的《道不盡的白馬河》一書給我。還悄悄告訴我,周老師手中尚有此書,我欣喜之下把先生髮給我的書名圖片直接轉發給周女士,並配倆字一表情:「我要」,「大笑"圖片。周女士很快回復,她也發了一個愉悅的表情,只是字的內容多一些:「一定滿足小燕子妹妹的要求。」(因為我的名字中有「艷」這個字,他們都親切的叫我小燕子妹妹。)四天的時間,書便寄到了我的手裡。

我按捺住高興,獨自坐在店中品讀起來。

這一讀,便欲罷不能。

《道不盡的白馬河》實則就是一部周女士對段家軍先生作品的文學評論。起初,我讀過先生的散文後,也曾寫過幾篇讀後感,其中《鄉情》,《追尋童年的足跡》等,被湘韻文學網與江山文學網評為精品,但與周女士的文章相比,便相形見拙了。我對朋友們說,我的文字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野花野草罷了,偶有馨香也是了無痕跡,但周女士的不同,她的文字似涓涓細流,淌淌流進你的心裡,讓你的每個毛孔,每根神經都是舒服愉悅的,文字怡情,我想這就是周女士對文字的最好詮釋。

此書在周女士的每篇評論文章之後,附加上段先生的文章選段,我覺得非常好,這既讓我們讀完周女士的評論後不覺空洞,更加吸引我們去看段先生的文章,一解強烈讀段先生文字的渴望與好奇之感,讀完又着實被其文字吸引,真正是讀了還想讀,欲罷不能了。白馬河就這樣緩緩地流進了我們心中,並且會一直流淌下去。

記得先生和我聊天時曾說過,他的白馬河寫成後是周女士幫着校對的,所以先生的書周女士是最有感觸的,也難怪她的文章能深入淺出,既有精髓又有精華,還有獨家爆料。如「白馬河全本中很多章節,後來被刪除,而這些被刪除的內容正是這部作品中的野性部分。」暫且不論這些文字是精華還是糟粕,但卻是先生鄉土語言的一個方面,想當初我也正是被先生作品中鄉土語言所吸引而喜歡上先生的文字的。

在這一點上,我想我和周女士的觀點是一樣的。

此外,周女士的每篇評論文章都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我非常喜歡,有的是她自己起的,有的是藉助古詩詞,很美的意境。我初讀的時候,只為這名字的詩意吸引,並不曾體會到這詩意的古詩與文中內容的關聯。而當我有了疑惑,不得不學小學生,查找這些古詩詞的來源後,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有醍醐灌頂的啟發。

舉例說明:

開篇《芙蓉塘外有輕雷》一文,這本是李商隱的一首愛情傷感之作,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這句詩與上一句「颯颯東風細雨來」是一個環境氛圍的描寫,隱隱表達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點淒迷,黯然神傷的味道。周女士以此做題,緣於先生寫《河畔人家》,歷經九年時間,到最後精疲力盡,放聲而哭的緣故吧。寫作是一件孤獨的事情,是耗神耗時的長途跋涉之旅,絲毫不亞於去往西藏路上的那些一步一跪的朝聖者,其中的艱辛也只有自己能真切的體會到。而今的先生,已是天津文壇上的佼佼者,輕雷滾滾來,也祝願先生有更好的文學成就。

《千里鶯啼綠映紅》一文中,周女士借杜牧《江南春》中的一句詩,道出了段先生對白馬河、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先生對文中的那些白馬河的人物,不管是白馬河的精靈春榴榴,漂亮的白鳳花,村小學校長,老實、執着的劉麻鵠,善良、勤奮、絕望、悲憤的春林,甚至是村裡的混混仇五、徐六等人物的描述,還是文中有關性的描寫:潑皮徐六追求春榴榴等,先生都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只是把這些小人物放在事件與環境中,讓讀者自己去評判他們的是與非。我認為這不僅反映了先生高超的文字功底與技巧,也把先生對這些鄉土小人物最樸實的愛與寬容表達出來。他是真正的熱愛自己的故鄉,故鄉在他的心中,有着其它任何地方的美景都不能替代的情感,周女士是深諳這點的。

又如《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文,我原本只知道這是蘇軾的一首詩,是描寫花兒的吧,周女士為什麼要以這句詩來命名呢?查閱一番才知道,這竟是大文豪蘇軾調侃好友八十納十八小妾的一首風流詩,梨花為白色,喻好友八十高齡,海棠花為紅色,喻小妾十八芳華,明白了這首詩真正的含義,對周女士命這句詩為題,心裡也大抵有了數。先生的書中,有關性的描寫並不少見,這是先生對文中人物自我的一次解放吧。周女士認為:成年男女有性愛,生命才變得美好、健康和陽光,有性愛是正常的,只要對象沒搞錯,就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對先生寫作的一個肯定。

再如《滿樹和嬌爛漫紅》一文,此句詩出自唐代吳融的《桃花》一詩,意思是滿樹嬌艷的紅色桃花絢麗燦爛,一派融融春色,周女士以此詩命題,寓意段先生在鄉土文學創作中取得的成就。讀先生的文章,從不覺乏累,心倦,他的文字時而清新自然,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寓意深刻,時而凝重哀傷,從不覺審美疲勞,不管是讀他的小說還是散文,都覺是一種享受,願先生把他的「冀中派」發揚光大。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標題就是文章的眼,你讀懂了標題就走進了內容。若讀者朋友有幸讀到此書,從中慢慢體會去吧。

我讀先生的作品,迄今為止散文較多。我最喜歡的是他的《子牙春早》。周女士評論先生的散文,「文字如行雲流水一樣飄逸,如淙淙溪水緩緩流進心田,他的文字散發着泥土芳香,質樸無華,親切自然,清新純美,充滿着真情實感。」

我的感受亦如此。先生的文筆自成一體,對文字有很高的駕馭能力,他的散文,不光有詩意更帶有禪意。周女士這些觀點我深切認同。

《子牙春早》里的鄉情是深情的、傷感的、迷惘的、無奈的、眷戀的。他縱然沒有餘光中先生在《春天遂想起》一詩中寫到的「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那般無奈與傷痛,也足以令我心痛哽咽,那是一種怎樣的鄉愁啊!

有讀者曾對周女士的多篇評論提出質疑,認為總是評論一個人,一本書,未免雷同,缺乏新意。我在細讀此書後發現一些「端倪」:周女士是把段先生的書整個兒的評論了一遍,不是以點代面,而是全面出擊,從她的評論中大致能把白馬河的故事串聯起來,這也許是我的一點拙見吧。而在本書中,我完整地看到先生的多篇作品,而且是紙墨書香,先前都是在網絡上讀的,書本上讀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懷:歡喜中有眼淚,激動中有平和,傷感沉痛又想雀躍歡呼。

這種心情也是先生與周女士所不能感到的吧,滿心歡喜,滿懷謝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序是南開大學著名教授張鐵榮先生寫的。張教授一一道出了本書的文字特點:重在抒情,理性思維,文論對照。其實讀張教授的序,就對周女士的文字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認知,張老師的文字有情有義,讀來滿口余香,這是讀周女士此書的又一大收穫了。而我寫下的這點感想,權當是茶餘飯後消遣時間罷了。

最後,我要對周女士道一聲感謝!感謝你贈書與我!

至於段先生,就待日後手中有了他的著作再說吧。

附錄:段家軍先生散文:《子牙春早》

子牙春早

文/段家軍

故鄉,在子牙河畔。

多少次,我的夢中,總有一隻枯萎的葫蘆,沿着季節之河,飄向源頭。當回到生我養我的老屋時,我木然地站在了那裡。我呆呆地注視着,老屋靜靜的佇立着。春日下的它,靜悄悄的,熱氣從院裡蒸騰起來,日頭下閃爍着變化莫測的色彩。

一條老狗伸着鮮紅的舌頭哈哈地喘着粗氣趴在屋檐下。

空曠和寂寞圍繞着老屋。遙想當年,老屋有我的哭聲,有我的笑聲,有我的朗朗讀書聲,有我童年的串串記憶,有我仰望蒼穹數着星星天真爛漫的童年。可如今它卻蟲跡斑斑,殘破非常了。屋頂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院裡長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踢開成堆的落寞,心中有股說不出的感覺,很空。頭頂的日頭,像從天上掉下來,落在了頭上。我身上如被誰用硬器擊了一下,頓覺軟弱無力,一屁股坐在地上,雙手捂臉,指縫中淌出了幾顆熱辣辣的淚珠。誰給誰一場短暫的漂泊,誰又給誰一生的回憶,只有老屋知道。從兒時記事的那一天起,老屋的這一方天井就給了我無限的溫馨和快樂。驀然回首,我看到我的影子在地上竟然化成了一灘血。

奇怪,天在下雨。

儘管老屋破舊的木板門子,被蟲子蛀了無數的小洞,有一扇還破了一個角兒,可它是有靈的,它會接納所有的來客,哪怕一顆露珠,一縷晚霞。思緒如陳年老酒的醇香在我的骨子裡不時地發酵着。推開吱吱作響的木門,呈現在眼前的卻是人非物非的淒涼。土黃色的牆,細看有着很多的裂痕。牆壁上還清晰的殘留着我小時候用筆塗鴉的跡象。牆角兒已布滿了零碎的蜘蛛網,而那蜘蛛卻早已乾癟的吊死在了那裡。

大炕上已落了厚厚的一層土。

抬腿上炕,坐了下來。

掃掃。滿炕的土,看弄髒了衣裳。娘說。

不用了。我對娘說。

燕子飛走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子牙河水有冰封雪凍,也有再化開的時候。但是,老屋的主人走了,卻再也回不來了。

如今,我坐在老屋,卻不見老屋的主人。

我依着老屋,只剩兩行清淚,流淌在我的臉頰。隔窗子瞅着外面,院裡有許多的家雀在蹦跳着、翻飛着,啾啾地叫個不停。幾隻春燕從空中飛下,落在院中的白楊樹上,用嘴殼刷着細雨打濕了的羽毛。細雨還在飄着,飄着……

雨絲,如煙似粉。

在爹娘的帶領下,我和新婚的妻來到了子牙河邊。一片大樹林裡有許多土丘,其中一個土丘的下面,埋着我的奶奶。爹娘點燃帶來的紙錢後,跪在奶奶的墳前先磕了幾個頭。然後,站起身來對我和妻說,給你奶奶磕幾個頭吧!

墳前,飛旋着起了黃表紙。

我和妻雙雙跪在奶奶的墳前,雙手伏地,虔誠地磕了三個頭。

原本想念叨幾句來着,竟一時想不起來該念叨些啥了,就嘟噥了兩句:奶奶,給您送錢來了。收錢哩!而就在我和妻跪在奶奶的墳前,焚燒紙錢並默默的禱告時,爹已將很長的一掛鞭炮掛在了一棵樹的枝杈上。我用燃燒的紙錢點燃了鞭炮。

細細的春雨中,聲聲燥響在樹林中顯得很悠久,帶着顫音,片片殘花被震落,奶奶的墳塋上薄薄地落了一層——榆錢兒。

榆錢兒落地,化作塵泥。

老人生前太善良了,老天都給她送錢來啦!妻的眼中飄淚。

我抬頭望去,一棵滿頭「金錢」的榆樹悄然靜立,那一頭「金髮」在春雨清風中,盡展着最熱烈,又最美麗的一份風華。

經常說,生我那天天氣特別好,不冷不熱的,門前那棵老榆樹上的榆錢兒似開未開,像是在孕育着一個甜美的故事,又像是一串串「金錢」懸掛於青枝綠葉間。

吃黑下飯的時候,娘的肚子痛起來……。第二天一大早兒,娘透過窗子的玻璃,瞅見院外那棵老榆樹上開滿了金燦燦的榆錢兒,一串串,一串串,滿院飄滿清香。

由此,奶奶逢人便講,我孫子是榆錢兒仙子送來的。

我是在奶奶的懷中長大的。小時候,家中很窮,根本沒啥零食可吃,更談不上像今天的孩子們補這補那的。吃好東西,是小孩子的天性,但在奶奶的呵護中,我的童年卻從未[感覺]]口中的乏味。奶奶是小村中有名的巧婦,飯做得非常好吃。每當燕子從南方飛來,我就可以吃上奶奶做的榆錢兒飯了。那時,奶奶便吆喝我和二叔,走哇,捋榆錢兒去!於是,二叔便扛起一棵大竹竿,竹竿的一頭綁着磨得飛快的小鐮刀,背着一個大柳條筐,向子牙河邊的樹林而來。看好一棵樹後,奶奶便吩咐二叔,捋那綠綠的嫩嫩的。二叔便在奶奶的指揮下,伸出竹竿,一刀一刀地往下落榆錢兒。我和奶奶則在樹下將榆錢兒一把把捋在柳條筐里。一兩個鐘點,便會滿載而歸。

榆錢兒捋回家後,奶奶便會將它放進一個大瓷盆里,用清水漂了又漂,然後,和在苞米麵中,加上油鹽,大鍋中一攤,鍋底加火,不一會兒,便成了糊餅。每當我手裡舉着焦黃香甜滿口的糊餅時,這糊餅便成了我和夥伴們的共享之物……

吃一次榆錢兒飯,我便長一歲。

軟軟的春雨把河水熨暖了。子牙河裡傳來鴨子焦急的叫聲。我扭頭望去,見一群大白鴨子正在河中戲水。大白鴨子在水中有的像船一樣徐徐地向前滑行,有的卻把個身子倒插在水裡,肥大的臀部朝天,紅色的腳蹼伸在尾後,不停地擊水,以保持着身體的平衡。不知是在尋找河底的魚蟲小蝦,還是在貪圖那水的安逸。

戲水已畢。幾隻肥大的鴨子呱呱叫着,如嬰兒學步般走上岸來,在河邊的大榆樹下邊散步,邊用扁尖的嘴巴細細撫理它們遍體白色的羽毛,時而又張開翅膀引頸向天,口中呱呱叫着搖動着身子抖落掉那綴在羽毛間的水珠。其中有一隻已修飾完,彎曲起它的頸到背後,扁扁的嘴藏在翅膀里,仿佛就要入睡了。

春雨,仍在飄着。

樹上和地下的榆錢兒淚滴點點,像是奶奶流的慈淚。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領頭雲;歸來偶把榆錢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我攜妻向村中走去,未敢回頭。[1]

作者簡介

晨曦,原名雷開艷,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