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實的幸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過去心理學多半是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幸福與美好的人生。 本書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有幸福覺?誰會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包含眾多的測試,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優勢,最終實現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簡介

馬丁•塞利格曼

他是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是哈佛幸福導師本•沙哈爾的導師。

他曾以最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原文摘錄

童年不是一生的詛咒 我認為這些看法太過重視童年的重要性了。事實上,我認為歷史並沒有那麼重要。沒有任何實驗支持童年事件會影響成人的人格,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過去能決定未來。 20世紀50年代,許多研究者都熱衷於找出童年決定成人發展的證據,他們以為可以找到很多童年不幸而造成以後毀滅結果的證據,例如父母身故、離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視、遭到性侵犯等都會造成成年期的行為失常,但經過大規模地調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關係後發現,結果並不如研究者所預期。 雖然有一些支持的數據出現,但並不多。舉例來說,假如你母親在11歲以前去世,你長大後比較容易抑鬱,但沒有很抑鬱,而且你必須是女性,而這種效應也要只在一半的研究中出現過。至於父親的去世,對你則沒有任何可測得出的影響。如果你父母離婚了,對童年晚期及青春期會又一些干擾效應,但隨着你的長大,這些問題便逐漸消失,到成年後便沒有什麼影響了。 童年時的大災難可能對成年後的性格有一些影響,但是也僅僅是少數,且不易察覺。簡單來說,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怎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逐漸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很多這類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會有所缺失,研究者在熱衷於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論時,忘記了控制基因變量。1990年以前,這些研究者會被他們的偏見所蒙蔽,沒有看到暴力的父母可能會把暴力傾向基因遺傳給他的孩子,所以孩子長大後虐待逐漸的孩子或犯下刑事罪行,這很可能是由於先天因素而不是後天造成的。現在有研究調查一出手便被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胞胎,等到成年後觀察他們的人格異同,這種研究便能控制基因,因為他們的基因是一模一樣的。也有研究調查後被收養孩子長大後的人格傾向,將它與生身父母與養父母的人格特質作比較。這些研究都發現,基因對人格有很大影響,而童年事件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有幸福感的人更長壽嗎?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歐潘和丹那莉在自傳中的描述,你能看出它們的差異嗎? 歐潘修女用了「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幸福感的積極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積極的氣息。對這些修女的壽命毫不知情的人,針對自傳中所傳達出的積極感受做評分時,發現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年過85歲仍然活着,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H有34%仍然在世;同樣,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歲時仍有34%的人在世,而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 差異真的來自她們自傳中所傳遞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嗎?這種差異也許足因為她們表達幸福感的程度、對未來期盼的程度、虔誠奉獻的程度,甚至是自傳寫得好壞程度等變量引起的,但是研究發現這些變量都不相關,唯一相關的是她們在自傳中所表達出的幸福感的強烈程度。 愛笑的女人更幸福 大學畢業紀念冊也是研究積極心理學的金礦,攝影師會叫你「看着鏡頭、微笑」,於是你儘可能地展示出最好的微笑,結果發現應他人要求而微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可以笑得很燦爛,有些人只是禮貌性地動嘴角。 微笑有兩種:_一種叫做「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這命名用來紀念發現它的法國人杜鄉((3uillaume Duehenne).這種微笑指發自內心的微笑,你的嘴角上揚,眼尾魚紋出現,而牽動這些地方的肌肉非常難以用意志加以控制;另一種微笑叫做「官夫人剪彩的微笑」(Pan Amcrican smile),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的,沒有杜鄉微笑的特點。 哈克和克特納曾質疑他們所得到的結果,思考是否擁有杜鄉微笑的人本來就比較漂亮,是她們的美貌而不是微笑的真誠預測了她們未來生活的幸福度。所以這兩位研究者又回頭去做美貌的評估,結果發現美貌跟婚姻是否美滿、生命是否完美無關,一個真誠微笑的女人就會擁有美滿的婚嫻、幸福的生活,婚姻幸福。 積...

書評

【簡評】 這是一部積極心理學的經典。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之父,是哈佛幸福導師本•沙哈爾的導師」,前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不同於以往側重研究心理疾病的學術專著,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我前後讀過三四遍,覺得很有啟發,所以後來就買了兩本送給朋友。 這本書我是從圖書館借來讀的,原價有點小貴,如果喜歡,推薦去當當網購買,售價:27.4,好像比卓越便宜些。


【讀書筆記】 全書共十二章。 極為系統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的主張,並提供了具體的有啟發意義的方法。非常值得一讀。

第一章 為什麼要幸福 1.幸福感是衡量生命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無論是從翔實的檔案資料還是從生活經驗來看,幸福感都有益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2.「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與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這也是本書的中心觀點,從而說明了幸福也是種能力,可以後天習得。 3.有必要提前說明的是,文中反覆提到的「美德」主要包括6項: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這些在後文會詳細講解。

第二章 幸福的心理學 本章以作者自己參選心理協會主席的經歷為案例,指出舊有心理學只側重出了問題之後的治療的弊端,就像只是盡力將病況由-9 儘可能減弱到 -3, 而作者希望心理學能對正常人們的幸福提供幫助,也就是說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將人的心理感受由+3 提高到+8。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IDEA起源。所以說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正常的並且希望提高幸福感的普通人。

第三章 幸福的誤區 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是:幸福不是要把所有的消極情緒全部屏蔽掉。 消極情緒有它本身的進化論機理,適度的消極情緒是物種生存所必要的。恐懼、焦慮、悲傷和憤怒等這些消極情緒並不是一無是處,相反,它們是我們應對外界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它們使我們進入戰鬥準備:恐懼是提醒我們危險在靠近的第一個信號,提醒我們要提高警惕,及時作出逃命、防禦等應對準備;焦慮是告訴我們前方可能會有危險,要早做打算,想法應對;悲傷是即將失落的表現,從而使我們加深對這種危險的印象;憤怒則是被侵犯的反應,憤怒可以煥發潛能,增強鬥志和毅力。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那些對消極情緒感受敏銳的祖先更容易在生存鬥爭中被選擇下來。

積極情緒本身也有很大的作用: 實驗表明,積極情緒可以: 1. 積極情緒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使我們更健康; 2. 幸福感可以讓我們更聰明,擴展我們的心智視野,增加我們的忍耐力; 3..擴展我們社會的資源,增加了我們在威脅或機會來臨時可動用的儲備。「有幸福感的人朋友多。」「當我們情緒積極時,比人比較喜歡我們,我們在友誼、愛情和合作商更容易成功。」

作者並不認為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是水於火的對立排斥關係。就像黑與白,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它們是兩種都很美的顏色,只不過這兩種顏色對比更鮮明而已。

第四章 怎樣才能永遠幸福 作者給出了他的幸福公式: 【你的幸福持久度】=【 你天生的幸福範圍 】+ 【你的生存環境】 + 【你的行為】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生的幸福範圍】,這個是由基因決定的。「有一個研究,追蹤了22名中了樂透大獎的人,結果發現,最終他們都降回到原來的幸福指數附近,贏得大獎並沒有使他們比控制組的人更幸福。但是,好消息是,如果不幸的事(不十分嚴重的)發生的話,這個恆溫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回到原來的水平。」;但並不是說你的幸福感就已經完全被先天決定了,你還有一半的主動權;

2.關於【生存環境】這個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但這種改進往往很昂貴而又難以實施。比如「你可以選擇住在富有的民主社會裡,而不是貧窮的集權社會裡。(與幸福有緊密關係)」比如有豐富的社交,有很多朋友。而這個跟性格有很大關係,並不具有普適性;比如找個情趣相投相互關心的穩定生活伴侶。但這條並不是誰都那麼幸運;

3. 【你的行為】這項才是本書要研究的重點,可以歸結為你對自己優勢和美德的運用程度。 4. 以下幾個要素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

~【金錢】金錢與幸福感的關係圖是這樣的,以金錢為橫軸,幸福感為縱軸,關係走勢是先升後平。即從零開始,隨着金錢的增長你的幸福感也會增長,當你擁有的金錢量可以滿足你正常的生活社交需求後,你的幸福感便不會再有較大的增長,當你的金錢多到即使你現在不工作也可以衣食無憂的時候,那麼金錢的增長對你便沒有意義; 「你對金錢的看法實際上比金錢本身更影響你的幸福。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們的收入月不滿意,也對自己的生活越不滿意;至於為什麼會如此,現在還沒有人知道。」

~【健康】保持身體的健康。作者更強調的是主觀的健康(就是你認為你是健康的),因為作者認為殘疾人也可以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表示滿意,起碼不再受到困擾。對咱們普通健康人來說,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就好。

~【BF】擁有一個志趣相投的、能相互關心的、彼此忠誠的、穩定的BF,可以極大低提高你的幸福指數,而且這種方式所獲得的幸福感也最持久。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所有後天因素中最能提高個人幸福感的。

~【社交】良好的社交,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僅次於親密關係以外最能提高人的幸福感的後天因素。

第五章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作者並不認同弗洛伊德關於「童年性與衝突的解決情況決定一生」的悲觀性理論,而是認為童年只不過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階段,現在的你是你的所有過去的總和,也就是你的所有過去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你,而不僅僅是童年。

「童年使得大災難可能對成年後的性格有一些影響,但是也僅是少數,且不易察覺。簡單來說,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自己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進而,作者提出「童年不是一生的詛咒」。所以,我們並不能因為童年的某個不良事件的發生而自暴自棄,你的幸福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比現在過的更幸福! 那麼,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過去?

1.不去常常揭開傷口。這不但不利於癒合,而且反覆查點傷口會讓你加深你的不幸感,從而喚起更多的消極情緒。這樣不但擠壓了積極情緒的空間,還有可能降低既有的幸福感;

2.對過去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應心存感激。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念念不忘甚至誇大其詞,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的罪魁禍首。

「有兩種方法可以套利這種誤區:感恩 和 寬恕。」作者做過一個試驗,發現「寫下感恩時間的那些學生,快樂成都和對生活的滿意度都急劇上升。」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一個小技巧便是:經常記錄下令我們心存感激的事情,經常想想那些令你感動、讓你感到美好的人和事。這也是參加了讀書會的朋友們感覺比以往更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六章 未來不全像你想象

1.面對未來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樂觀 和 希望。而這些都可以培養。 2.樂觀與悲觀的本質區別在於對目前情況的解讀。樂觀的人通常會把壞事解讀為暫時性的、特殊性的,而將好事解釋為永久性的、廣泛性的,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質;而悲觀的思考方式則恰好相反。由于思考方式的可以轉變,所以悲觀的人可以變得不那麼悲觀,甚至可以變得樂觀。作者還給出了具體的方法,不好的事——想法——後果——反駁——激發。具體細節可參考相應章節。 3. 多想象未來可能有多美好,給自己更多的希望。

第七章 抓住現在的幸福 1."眼前的幸福感主要包括:愉悅(pleasure)和滿意(gratification)。

2.愉悅是應激性的情緒表現,屬於感官性的,但這種「直感」持續時間通常較短,當刺激消失的時候愉悅感也會消失,不需要思考的。比如你大汗淋漓之後沖了個舒服的熱水澡; 滿意是完成了一項比較困難的事或是做了我們最喜歡做的事所帶來的感覺,這個感覺比愉悅更持久,因為他是思考和詮釋的結果。比如你終於追到了你喜歡的人,

3.那麼,如何增加和延長愉悅和滿意的幸福感呢。這裡有些小技巧: ~【應對習慣化】你吃第一口冰激凌感到很甜很美味,但你第二口的美感就遠不如第一口了,再吃幾口那種美感便會急速下降。因為身體本身會快速習慣這種刺激,於是變得不那麼敏感。那麼,你便可以,吃幾口之後放在那兒,過一會兒再吃,每個人的習慣化間隔時間不一樣,可以自己摸索; ~【細細品味】比如長長的擁抱時,你可以閉上眼睛,認真感受他的呼吸,他的心跳,他身體的溫度,他淡淡的體香,感受他抱你的力度,接收他傳遞給你的信任、溫暖、平和; ~【延長「幸福感」】比如你收到別人送你的禮物會特別開心,那麼如何延長這種幸福感呢,可以試着不去立即將禮物拆開,而是將它完好地放在能經常看到的地方,這樣便會常常讓你回味收到禮物的那種欣喜,從而有效延長了你的幸福感。當自己有天很煩悶時,可以打開一個禮物,這樣就會快速將消極情緒擠跑,換上好心情; ~【發揮你的優勢和美德】這種方式是作者最為提倡的,因為這種方式可以產生更為持久和更有創造性的「滿意」感,從而有效增加你的幸福感。具體後面章節會進一步解釋。

第八章 拉近幸福的六種美德 這六種全人類都公認的美德是: ~智慧和知識 ~勇氣 ~仁愛 ~正義 ~節制 ~精神卓越 這些都比較容易理解,大家也都有體會。每次你做了體現出這些美德的事情後你會由衷地有一種滿足感。比如你終於想出了一直困擾你的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你看到有人搶錢包,你追上小偷奪了回來;比如你看到一個老人在前邊推車上坡,你緊走幾步,幫他推上去。

第九章 獲得幸福的24種優勢 上一章所說的5種美德顯得有些抽象,那麼這章作者便列出了24種實現這6種美德的方式,作者把這些實現方式稱為優勢。 ||智慧與知識 1.好奇心,對周圍世界的興趣; 2.喜愛學習新的東西; 3.判斷力、判斷性思維、思想開放; 4.創造性、實用智慧 5.社會指揮、情商 6.洞察力 ||勇氣 7.勇敢與勇氣 8.毅力、勤勞、勤勉 9.政治、真誠、誠實 ||仁愛 10.仁慈與慷慨 11.愛與被愛 ||正義 12.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13.公平與公正 14.領導力 ||節制 15.自製 16.謹慎、小心 17.謙虛 ||精神卓越 18.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19.感恩 20.希望、樂觀 21.靈性、信仰 22.寬恕與慈悲 23.幽默 24.熱情、熱衷

第十章 在職場中尋找幸福 「 你如何定位你的工作與自己後半輩子的關係? 從學術意義上說:工作有三種不同的層次: 工作(job)、 職業(career)、 事業(calling)。 你為了薪水做這份工作,並不期待從中得到其他的東西,工作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你要養家糊口),沒有薪水你肯定不幹了。 職業表示你對這份工作有更深的投入,你不僅通過金錢來顯示你的成就,也通過升遷來彰顯成功。每一次升遷都給你帶來更多的特權和更大的權力,當然薪水也增加了。 事業是對於這份工作本身充滿了熱情,事業導向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有價值,這很像對宗教的奉獻。這種工作本身能給你帶來滿足感,跟薪水或升遷無關,當沒有薪水、不再升遷時,工作仍然能進行。」 「只要你能在工作上更經常地發揮你的突出優勢,你會使你的工作更滿意」 因此,「你應該從事能發揮你突出優勢的工作,做自己擅長的事,才能有積極的情緒。」這樣你會把它變成你的事業,從而享受它帶給你的滿足感。 對於我這種不喜歡經常改變的人來說,選個工作可能這輩子都不變了,所以要聽從自己的內心,選自己最想乾的。我就當老師了!

第十一章 結了婚的人最幸福 「沒有一句話比下面這句話更動人心弦:「從這一天開始,不論好壞、貧富、生病或是健康我都會愛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婚姻(親密關係)非常有用。 在對非常幸福的人的研究中發現,處在幸福程度前10%的人幾乎(除除了一個人意外)都出在浪漫的關係中。很多調查都顯示,結婚的人比較幸福。在已婚的人中,優40%得人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3%的未婚者這樣說。在17個做過這類調查的國家和民族中情況都是如此。婚姻比工作滿意、金錢或社群對幸福的影響都大。就如麥爾斯(David Myers)在他的《美國矛盾》(American Paradox)一說中所說:「事實上,沒有什麼因素比你的親密、平等、互相忠誠的終身伴侶更能預測幸福了。」 心理學家哈贊(Cindy Hazan)告訴我們,愛有三種: 第一種愛能給我們舒適、接納與幫助,可以提升我們的信心,指引我們的方向,我們也會愛對方,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第二種愛是我們會愛那些依賴我們為生的人,如父母對子女的愛; 第三種愛是浪漫的愛——把對方理想化,將雙方的優勢和美德放大,將雙方的缺點縮小。

「請仔細想一下,下面哪一段最能反映你過去最重要的浪漫關係?1. 我發現我很容易跟別人親近,我對我很依懶他人或他人依賴我都不感到不舒服。我不擔心被人拋棄,或別人跟我太親密。 2. 我跟別人太親近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發現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或讓自己去一覽別人。當別人跟我很親密時,我覺得很緊張,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親密一點,但我做不到。 3. 我發現別人不太情願跟我親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遠。我常擔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愛我,不想跟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別人完全結合在一起,但是這個想法常常把他們嚇跑。

如果你比較符合第一段,你的愛的風格是安全型的(secure); 如果符合第二段,則是迴避型的(avoidant); 如果符合第三段,則是焦慮型的(anxious);

研究者發現可以把愛分成三種分割之後,便開始追蹤每種人的愛情生活。

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觀察都告訴我們,安全性的依戀關係是愛情生活中的積極因素。

有一個研究是從日記中找出各種不同風格的人配對後的結果,研究發現兩個明顯的現象:安全性的人跟別人親密相處時很自在,他們能不擔心這段關係會不會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婚姻比較滿意。因此,要有一個穩定的婚姻就應該把兩個安全依戀性的人放在一起。但有很多婚姻卻只有一方是安全性的,這些婚姻後來會怎麼樣呢?研究發現,即使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他們對婚姻也算比較滿意。婚姻有三個方面:照顧別人、性和處理問題。安全型的人比較會照顧他的配偶,他們不但比較親密,而且更知道對方的需求。焦慮型的人在這方面正好相反,他們是「強迫性」(compulsive)的照顧,不管對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給,使對方透不過氣來。迴避型的人則保持距離,而且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需要照顧。性方面也是一樣,安全型的人會避免一夜情或露水鴛鴦型的性行為,他們認為沒有感情的性沒有意義。迴避型的人則比較贊成隨意性交,他們喜歡沒有感情的性。焦慮型的男性的性交次數會比較少。所以,找個靠譜的、志趣相投的、相互關心的、相互忠誠的、穩定的BF可以極大提高你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持久的,最有效力的後天幸福因素。

第十二章 別讓孩子輸在幸福感上這一章主要是講怎樣教育孩子的,如何培養出具有幸福感的孩子。這部分我不太感興趣,如果你想要孩子,那就當父母的時候好好看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