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情.真文.真君子(徐沙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情.真文.真君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真情.真文.真君子》中國當代作家徐沙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真情.真文.真君子

「高的天和深的湖水讓我想起你的眼睛來。」這是讀陸蠡散文時隨手摘來的一個句子,簡單質樸,像滴乾淨透明的水,像陸蠡自己。

讀陸蠡,仿佛讀一個天真誠摯的大孩子。一雙浸着江南水色的眼睛,清秀的面龐,內斂而深沉的嘴角。他也許不常開口,不善言辭,而眉宇間閃現的儘是孩子般的坦誠、善良與真淳。我忘了偶然瞥了一眼的照片中的樣子,只是從文字的力度與溫度間如此推想。巴金先生在談到好友陸蠡時說,他是有一顆金子似的心靈的;袁振聲在陸蠡散文集的序中說,陸蠡的散文貴在一「真」字,因為高尚的人格,從而造就了高妙的文格。確是如此!陸蠡英年早逝,但就在他並未完善的文字里,我讀出了一個人思想與文學發展的真實軌跡,讀到了文字背後站立的活生生的人,讀到了一顆善感、浪漫、多情、睿智、矛盾而又痛苦的心。

從《海星》開始,文字簡短、凝練,時有靈感的火花迸發。讀陸蠡,像讀一首稚嫩的詩,詩里是作者不曾失去的童心。誰曾用貝殼去大海里捕捉星星,誰曾想夏夜跳起的魚兒原是為了晾乾熱汗?誰曾說愛人的髮絲好似森林?一首一首簡短的文字,像夢囈,像牧歌,囈語和歌聲里有童年憶,和記憶中家園的點滴。也許我們一開始握筆只是為了追憶,追憶逝去的美好,或是編織另一個世界,讓自己沉溺或躲藏,試圖藏在這回憶的珠貝里,把心呵護成一顆珍珠,讓內里的自我與生活的瑣碎或陰霾站遠。

到了第二本《竹刀》,文字依然清麗,鄉土的氣息更加濃郁,文章的結構漸漸講究,敘述和描寫的技巧日益見長。可是我卻讀的有點吃力了,總是一邊讀一邊等,在愈見精緻的文字里愈發顯出急切來:總想看個究竟,到結尾卻每每悵然所失。仔細琢磨,原來漸趨成熟的文字和慢慢嫻熟的技巧里,仿佛缺失了以往一針見血的語言力度與情感力量。作者筆下的故鄉總像包裹在土色的霧裡,似真似幻,而詩意的文字也似乎與寫實的主題生出一種隔膜,明知批判的意圖鮮明,卻讀不出一點犀利與痛快,不過也許這正是陸蠡文字獨有的味道,就如溫和、深沉、含蓄的他自己!而有的文章卻是硬着頭皮也讀不下去的,比如《苦吟》。儘管這類文章里的哲理性意味越來越強,很多語句耐人咀嚼、發人深省,但為「文」造「文」,為「文」造「情」的痕跡卻從文字間大模大樣地顯露了出來。作者的文人氣息在紙筆的碰撞與廝磨中更見濃郁,但文字卻使人讀完不明所以,或是乾脆讀到一半就喪失興致。這也許是寫作者的一個必要歷程吧。一開始為文多因真情與靈感,因而質樸真淳,極易打動人心,產生共鳴,而到一定階段,便會探尋行文的技巧,語言的打磨,甚至為了消磨時間而寫作,這時儘管技巧層面在乎其上,而內在的力量卻可能無法與之匹配,甚至為外在的形式所削弱。

好在《囚綠記》這一集,陸蠡的文字重又變得沉鬱、蘊藉,語言平實而韻味十足。作者真正地從童年的夢與回憶中的故鄉走出來,蛻下過濃的「鄉土味」,將自己的文字實實在在地紮根於現實生活中,並且真誠地用文字給自己的心靈織起彩色的衣裳,將本真的自我不設防地袒露、剖析,甚至是自我批判。這樣的文字是可愛的,因為它觸碰到的是生活,是生活中的自我。有時放下形式的桎梏自由的書寫,語言和結構反而渾然天成,如流水,如行雲,如漂移不定的心緒,從不刻意卻從來都曲折有致、引人入勝。特別是那一篇《寂寞》,印象中不但寫盡了「寂寞」的「真容」與「神韻」,也將作者的內心與炎涼的世態通過筆尖一併披露,「我用感情的粘絲,織成了一個友誼的網,用來撈捉一點人世的溫存。想不到給我撈住的確是意外的冷落。」可惜作者在他自己最後一本散文集的序里一語成讖,「寫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後,不想寫什麼了。」

也許作者真的不想寫什麼了,而他,也真的不能寫什麼了。陸蠡最動人的,就是他的「真」:他的文寫的就是他的人!連他的死,都和他的文中別無二致。

陸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沒有避難固守家中的山民被日本兵捉到,日軍的漢奸告訴他只要能幫「皇軍」打聽清楚其他村莊的人員情況,再幫他們帶路,就保證不會傷害他,還會賞他幾塊大洋,而山民一言不發。傳話的漢奸一遍比一遍焦躁地說着「皇軍」的意思,旁邊的「太君」高聲喊着「斃了他!」但山民始終面不改色,沉默不語,始終不為誘惑和威脅所動。不久,山間響起了一陣刺耳的槍聲……這是作者給文中人物安排的結局,這人物其實也是他自己。抗日戰爭爆發後,陸蠡主編的《文學叢刊》因為登載抗日小說而被日軍查獲,他恰巧因為外出逃過了這場災難,可正直單純的陸蠡並沒有因此置身事外,而是「自投羅網」地找到日軍,厲聲要求釋放被關押的同事,歸還書籍。隨後他被日軍逮捕。

「你贊成南京政府嗎?」日軍問。

「不贊成!」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敵人又問。

「絕不可能!」

年輕的陸蠡被施重刑,從容不迫,被害獄中,卒年34歲。

最偉大的作品是以人格寫就,陸蠡的情感、志向、品行、思想都熔鑄進了他薄薄的三本小冊子裡,他的文字就是他延續的生命,年輕而成長中的生命!也許他的文學成就算不上輝煌,甚至談不上豐富;也許他的為人木訥單純,談不上風流俊賞、氣度翩翩,但他卻捧出一片真摯的童心給文學,拋出一顆不屈的丹心獻給民族!生命雖短,光焰雖弱,他的人生至少也擁有了自己追尋的圓滿。

這便是陸蠡,不凡的平凡。

陸蠡生平簡介:(1908一1942),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學名陸聖泉,原名陸考原,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資質聰穎,童年即通詩文,有"神童"之稱。 巴金認為他是一位真誠、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囚綠記》已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必修2第3課、粵教版選修4第5課、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及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等,曾翻譯俄國屠格涅夫的《羅亭》,英國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國拉·封丹的《寓言詩》和法國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1942年僅34歲的陸蠡死於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1]

作者簡介

徐沙沙,陝西渭南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北京市海淀區工作站站長,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