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靈位業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真靈位業圖
|
|
|
南朝梁代道教著作,作者為道教理論家陶弘景。該書是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每個等級設一中位、左位、右位,一個神仙主持。各等級左右位置的神仙數量不等,包括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道教領袖,神話人物等。
評論
《四庫提要》評價該書道:「宏景有《真誥》已著錄,《真誥》見於唐宋志,朱子謂其竊佛家至鄙至陋者。此書杜撰鑿空,又出《真誥》之下,其用緯書靈威仰赤標怒曜魄寶含樞紐之名,已屬附會。而易葉光紀為隱侯局,尤為無據,至此孔子為第三左位太極上真公,顏回為明是晨侍郎,秦始皇為酆都北帝上相,曹操為太傅,周公為西明公比少傳,周武王為鬼官北君,則誕妄殆不足辨。」
寫作目的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後,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布天下。魏晉時期,由於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制,五斗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但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雖然當時張魯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但曹操立刻將天師教連根拔起「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和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自曹操令天師部眾遷移,天師教的教徒也從而遍布天下。於是都功靖治荒廢,群龍無首。天師教的教團在失去了教主張家還有些凝聚力,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各種分裂而出的新興團體開始快速滋生髮展。特別是魏晉的統一,天師道組織戒律渙散,不斷萎縮分裂成各種小團體。各個團體逐漸壯大就再也忍不住了,因此開始獨立。上清派的祖師魏華存,本是天師道的祭酒,造神貶低太上老君,得以自立。有段時間,甚至認為天師道是「三張偽法,當以革除」。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真靈位業圖》是陶弘景個人和早期上清派的部分觀點,比較混亂,也不為後世道家完全沿用,比如所謂原始天王的說法等等,從他將老子的各種神號區分開來拆分於各階,並作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放在整個七階神系的第四階,僅僅與一些傳說中的著名道士、名臣之列放在一起就看出其故意壓低老子以打壓天師道,實現得以自立的目的。
神仙等級
《真靈位業圖》將神仙分七個等級,每級都有一位主神位於正中央。
第一等
第一等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相傳他在形成天地萬事萬物的自然元氣之前出生,故稱作「元始」。元始天尊地位最高,在道教中是宇宙之主,也是衍化天地萬物神聖而又虛無的「道」的象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盡屬於道,與之相應的萬神都是象徵着「道」的元始天尊的部下。能夠排列在他左右的都是高位神仙。左邊有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東明高上虛皇道君、西華高上虛皇道君、北玄高上虛皇道君、南朱高上虛皇道君等一批仙官(共29位),右邊為紫虛高上元皇道君、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虛明紫蘭中元高上亭皇道等一批神仙(共19位)。
第二等
第二等以「萬道之主」的玄皇大道君為主神。大道君全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列在大道君的左邊的神仙有:左聖紫晨太微天帝道君、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公太虛真人赤松子、左輔後聖上宰西域西極真人總真君王遠(30位)。列在大道君右邊的神仙有:右聖金闕帝晨後聖玄元道君、右輔侍帝晨領五嶽司命右弼桐柏真人金庭宮王君王晉,右輔小有洞天太素清虛真人四司三元右保公王君王褒、侍帝晨右仙公許君許?等,以下還有紫微元靈白玉龜台九靈太真元君、紫微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魏華存等一批女仙(8位男仙,30位女仙)。相比較而言,第一等以元始天尊為主神的一大批天界中,高位仙官都是不帶人間世俗氣氛的超現實的神靈,而在第二等中,不僅出現神話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而且還有一些被加上神仙名號、歷史上的確存在的人間凡人,如王晉、王褒、魏華存等,他們比第一等中的那些神聖威嚴而又異常陌生、遠離凡間的高位仙官,要親切、現實得多,帶有一些人間氣氛。
這反映出該書作者有意要把人間的職位等級比附於仙界神靈的思想觀念。
第三等
第三等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太極金闕帝君俗姓李,曾下降到人間當上了道教一大派別太平教的教主。這一等中世俗人間氣息較濃,左右兩邊有不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左邊太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以下有:尹喜、龔仲陽、龔幼陽、安期生、葛玄、孔子、顏回、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巢父,周穆王、許由等50餘位。右邊太極右真人西梁子文以下有:范明期、裴玄仁、司馬季主、張奉、莊子、老子,秦佚,庚桑子,蕭史,弄玉等30餘位。他們中的有些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但與神活虛幻的神仙是不同的,至少他們的一些事跡被載入古代史書上,而且古人也基本相信這些傳說中的歷史人物的確真實地存在過。這種由人鬼神構成的神靈體系也反映了道教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維模式。
第四等
第四等以太上老君為主神。在此圖譜中,老子的身分地位下降到谷底,從原先道教中的萬神之主下跌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了。排列在他左右兩邊除了自然神靈以外,主要是一些方士、道士和傳說中的仙人。張道陵、鬼谷先生、張子房、赤松子、東方朔、韓終、青烏公、寧封等居左位(60餘位),葛洪、欒巴,徐福,洪崖先生,王仲甫,三天玉女,左慈,帛和等100餘位居右位。
第五等
第五等以九宮尚書張奉為主神。張奉在第三等中列在太極金闕帝君李某右邊的太極仙侯,他是傳說中的道教創始人。王遙甫,郭四朝、蘇門先生、孟德然、李方回等19位列在左位,黃景華,郭少金、張叔隱、禺尹章、趙廣信等19位列在右位。
第六等
第六等以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為主神,以李豐、鮑靚、小茅君、朱交甫等11位及散仙魯女生、王真、羅郁那、思遠等49人為左位,樂長治,劉翊、淳于斟、張元賓、劉寬、趙威伯、唐公房等21位及散仙侯公、石生、赤須子、修羊公、劉根、崔文子、稷丘子等90多位為右位。中茅君本是西漢人,相傳他曾去茅山(又名句曲山,在今江蘇西南部,是道教茅山派的發祥地)修道,後來得道升仙,居住在仙境華陽洞天,成為道教茅山派的創始人。在此圖譜中,排列在他左右兩邊的仙人有些就是與茅山派有關的魏晉時代道士,如鄭思遠、鮑靚等。
第七等
第七等即最後等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豐都也就是傳說中的地獄,故該圖譜稱酆都北陰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排列在這位令人感到肅然恐怖的地獄之主兩邊的卻有不少是歷史著名的帝王將相,如左邊秦始皇、周文王、魏武帝、漢高祖、吳季札、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漢光武,謝幻輿、杜預、李廣、何晏、殷浩、劉備等50多位,右邊王敖、陶侃、蔡謨、馬融、郗鑒、公孫度、王放、蔣濟、趙簡子等60多位。這些列在左右的人物不僅統領屬下仙官,還掌管萬千鬼兵。
神譜列表方式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已十分龐雜,但散亂無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 29 神外,右位 19 神。第三等級左位 50 余神,右位 30 余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回、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松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無人知曉的人物,難以考其來源,有的與道教關係不大,像孔子也拉進神譜,顯得不倫不類。除陶的神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神譜,其結構和內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神譜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老子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着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誌着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託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託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傳鍾離權。鍾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2] ②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 [3] 。」這明顯是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傳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里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儘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曰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採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章帝(公元 76~88 年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4] 這裡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5] 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6] 。《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覆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子所造作。不僅如此,甚至還說:「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末,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的一段話與全文主題不類,應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權編輯《道藏》時所添改的觀點。魏晉道教有另兩種創世說存在,一種也就是元始天王創世。另一種是太上老君創世,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1]
參考文獻
- ↑ 不要再被小說騙了!《真靈位業圖》——這才是中國道教的神仙體系,南山不老妖的歷史趣聞 2019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