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真蕨綱
真蕨綱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真蕨綱

  • 紫萁目Osmundales
  • 膜蕨目Hymenophyllales
  • 裏白目Gleicheniales
  • 沙草蕨目Schizaeales
  • 槐葉苹目Salviniales
  • 桫欏目Cyatheales
  •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真蕨綱 (Filicinae)真蕨是現今繁茂的蕨類植物,[1]其孢子體發達,葉為大葉型。孢子體的分化。現以貫眾(Cyrtomium fortunei)為真蕨綱代表植物說明本綱的特徵。 葉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基部密生褐色鱗片,具有縮短的地下莖,其上生有捲曲狀的幼葉和殘留老葉柄及不定根。

目錄

形態簡介

其葉背長許多「孢子囊群」。每一囊群上有「孢子囊群蓋」。扁橢圓形的孢子囊,每一孢子囊由柄和囊兩部分組成,囊壁由一層細胞所成。有一列16個細胞組成的「環帶」,自柄繞到囊頂到另一邊,環帶細胞為三面加厚的細胞,其間有幾個薄壁大細胞,稱為「唇細胞」。

孢子囊發育過程中,產生許多孢子母細胞, 經減數分裂產生許多孢子,孢子成熟時於唇細胞裂開處散出。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為心臟形的扁平配子體,稱為原葉體。

配子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行獨立生活。為扁平葉狀結構,腹面生有假根,之間生有許多精子器。腹面心形凹陷之處生有許多頸卵器。分別產生精子和卵,在有水條件下受精,產生合子。合子在頸卵器中發育成胚,而後成長為幼孢子體,暫依附配子體。不久配子體死去,成長為獨立的孢子體。 世代交替非常明顯。從合子起,染色體是2N,便是孢子體世代開始。受精卵在頸卵器中發育成胚,胚發育成幼小的孢子體。孢子體具明顯的根、莖、葉,進行獨立生活。葉背生孢子囊,孢子囊內的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單倍體N的孢子,便是配子體世代或有性世代的開始。 孢子萌髮長成心臟形的原葉體(配子體)。原葉體上產生精子器和頸卵器。內有精子、卵,精卵結合產生合子,合子萌發形成孢子體。


這樣從無性世代的孢子體產生有性世代的配子體,又從有性世代的配子體產生無性世代的孢子體,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更替,稱為世代交替。

進化歷程

真蕨綱起源於裸蕨目。[2]原始蕨亞綱的原始蕨目,是一組細小的植物,最早出現於早泥盆世晚期。此目的代表屬是原始蕨,枝木蕨也是一組細小的植物,枝扁化成葉狀,莖具多體中柱,次生木質部環繞初生木質部。出現於中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對葉蕨目植物很大,莖成對的二叉式分枝的葉子,孢子囊單個,頂生於葉尖上;亦有聚集成孢子囊群或聚合成合囊的。

厚囊蕨亞綱的觀音座蓮目,在晚石炭世到三疊紀都比較繁盛。莖化石多為輝木屬,營養葉或不育葉多為櫛羊齒型。生殖葉有星囊蕨、尖囊蕨、皺囊蕨、線囊蕨和蠕囊蕨等型的合囊或囊群。

薄囊蕨亞綱在二疊紀時,有紫萁科、海金砂科、裏白科等。到中生代時,薄囊蕨十分繁榮。雙扇蕨科、馬通科、蚌殼蕨科和桫欏科在三疊紀和侏羅紀相繼出現。到晚白堊世末期和古新世,蘋科和槐葉蘋目的槐葉蘋科及滿江紅科也相繼出現。

代表植物

參考文獻

  1. 真蕨綱簡介. 百度百科. 
  2. 真蕨綱簡介. 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