睏佛寺摩崖造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睏佛寺摩崖造像 |
本名 睏佛寺摩崖造像 隋至宋文物,位於 |
簡介
困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為隋止宋代的佛教造像遺址。佛教雕刻,四川範圍較大的造像群。在夾江縣牛仙山。1987年4月發現。散布在牛仙寺遺址旁的岩壁上。
睏佛寺摩崖造像規模較大,整個造像分布在長200餘米、高10餘米的山崖之上,共有大小龕窟33個、造像1000餘尊。該摩崖造像內容豐富,題材有釋迦涅槃圖、說法圖、千佛、觀音、地藏、菩提瑞像、佛道合龕等,造像精美,形態各異。
因年代久遠,睏佛寺內的相關題記已經風化,無法辨認。但根據《普慈志》中記載:「郡北小千佛院,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而《樂至縣治》(雍正版)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石佛山,治南七十里,鑿石佛於岩,古雅,皆唐造。」
樂至縣文管所工作人員表示,史料中記載的「小千佛院」「石佛山」,方位距離今天睏佛寺摩崖造像所在地非常吻合,普遍認為「石佛」當指「睏佛」。也由此判斷,睏佛寺摩崖造像始鑿於隋代,盛於唐宋,到了明清時繼有裝彩,是川東渝西重要石窟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而睏佛寺摩崖造像最令人關注的還是那尊臥佛,即釋迦涅槃圖,當地人習慣稱馬鑼睏佛或睡佛,其雕鑿於北宋年間,距地面高0.6米,依崖刻成。整個睏佛所在的第5號龕長11.8米,高2.6米,深0.7米,而睏佛則身長10.5米,頭長2.1米,肩寬2.1米,屬全國大型佛像造像之列,是一尊全身石刻像。
睏佛造像構思巧妙,設計另闢蹊徑,其頭戴螺髻,鼻樑略高,臉部渾圓,雙眸微合,嘴唇輕閉,面容安詳端莊,神態怡然,表現出釋迦牟尼涅槃時大度超然的神情;佛身披着袈裟,袒胸赤腳,左手置腹上,右手微曲,手指放在胸前,通體服飾線條流暢。
傳說是樂山大佛師弟 寺內還刻有無字花邊碑。
寺院的修建往往會流傳一些神秘故事,睏佛寺也不例外。
相傳,馬鑼睏佛和樂山大佛、安岳黃桷大佛是師兄弟,幾乎同時期到峨眉山拜師學法。有次,師傅安排三人外出遊學。臨行前,師傅約定:返回時間不定,但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在他敲響返程鐘聲之前,沒有回山的,便不再回山,各自在所在地進行修行。
三人在外領略了大好錦繡河山和各地的風俗民情後,返迴路上,三人聽到鐘聲,此時大師兄剛走到樂山河邊,已臨近峨眉山;二師兄剛走到安岳縣黃桷鄉境內,已疲憊不堪;三師弟則剛好步入馬鑼地界,酣睡在草坪上。聽到鐘聲後,三人謹遵師傅囑託,就在各自所在的地方住下來,虔心研習佛法、傳經送道,這便有了現在的樂山大佛、安岳黃桷大佛、馬鑼睏佛。
傳說或許不可信,但睏佛寺的摩崖造像為研究安岳、大足石刻提供了全新的藝術考古資料,同時對研究隋、唐、宋時期的佛教、道教文化及古普州石窟區當時的政治、藝術、歷史、科學等有着重要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