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睢縣長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睢縣長崗鎮位於睢縣縣城西南17.5公里,睢、杞、太三縣交界處,106國道東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通訊設備齊全,為睢、杞、太物資貿易集散地。[1]

中文名: 長崗鎮

外文名: Town of Changgang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

地理位置: 河南省睢縣縣城西南17公里

面 積: 40.89平方千米(2017年)

電話區號: 0370

郵政區碼: 476900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1581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豫N

鄉鎮概況

長崗鎮鎮域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萬畝,集鎮區人口1.1萬人,是商丘市第一批確定的小城鎮建設重點鎮。長崗鎮是豫東抗日根據地重要發源地之一,是革命老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睢、杞、太物質貿易集散地。

長崗鎮基礎設施完善,轄區內各村委水泥路全覆蓋,把美麗鄉村、整潔村鎮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取得了明顯效果。集鎮區建設日新月異,建設了文化廣場,道路雙側修建了下水道,統一更換了臨街廣告牌,重新鋪設了輔路,栽植了綠化樹,新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打造了李廟等7個示範村,示範村道路暢通、乾淨整潔,都有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扶貧車間、光伏發電等。村主次幹道沿線三無一規範一眼淨,道路兩側乾淨整潔,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生產生活用品擺放整齊,群眾生活豐富多彩。

歷史沿革

長崗,自古為睢縣西邊塞要鎮,西北鄰杞縣,西南靠太康。鎮中心十字道的大圩頭,為全縣海拔最高。據明嘉靖《睢州志·山川》載:「在州西南三十里,以崗形南北綿亘故名。」據《睢縣古今地名薈萃》載:「明初於南北2公里土崗上建村,故名長崗。天順間(1457—1464年)置長崗里,屬錦翠鄉。

崇禎三年(1630年)並村,仍名。」《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長崗集:明崇禎三年孫菜園、小陳莊、肖莊遷至長2公里土崗上,並村成集稱今名。」 清末,長崗設寨。據清光緒《睢州志·建置·寨工》載:「長崗寨:清咸豐三年(1853年)築,距城三十里,為城西南十寨之一,置長崗西社。」19世紀中葉,捻軍幾次攻打該鎮。由於該鎮地主武裝修築有圩寨和牆外壕溝,均未被攻破。至民國初百餘年來,土寨牆時有修復,當年風韻猶存。

20世紀30年代初,長崗集中心建有一座四層磚木結構的大樓,樓頂建有可供居高臨下射擊的垛口,貌似鋼叉,方圓群眾叫它為「四層鋼叉樓」。睢縣淪陷前不久,杞縣著名的土匪「十大老李」集合攻長崗寨,大老李李衛國的哥哥死於樓下,寨不但未破,還損兵折將,悻悻而歸。由此可見其時長崗寨的防衛和重要地位。

行政區劃

長崗鎮轄27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其中行政村有長東、長西、長南、長北、馬堯、後常、魏莊、馬集、朱莊、張莊、吳莊、孟橋、李廟、王莊、三趙、高莊、南郭、軒老、前張、後張、西張、三齊、魯莊、楊樓、北郭、回民村、徐樓等。

革命傳統

長崗鎮有着悠久的革命歷史,早在1926年即是全縣8個中共工作點之一。1926年11月間,中共河南省委派我來睢縣開闢工作。兩個月內在全縣建立起8個工作點:閻土樓、李康河、城內西后街、苗樓、龍塘崗、杜土樓、長崗、河堤嶺的馬莊。長崗集負責人王明倫,王四黑村人,紅槍會首領,是經李西峰介紹認識的。

睢縣淪陷後,長崗成為睢縣人民抗日戰爭的發起地和中心區域,群眾抗日熱情高。抗戰期間,共產黨抗日武裝曾三次攻克日偽占據的長崗寨,打擊了敵人盤踞豫東的囂張氣焰。該村王純一積極參加抗日,成為睢縣解放後第一任縣長。

一克長崗

1938年5月,日軍侵占睢縣。由於時局動亂,此時該縣形形色色的武裝蜂擁而起。不但有代表封建地主勢力的國民黨「馱派」人物,如長崗的張心貞、白廟的夏錫嶺、潮莊的董尉亭等蠢蠢欲動,準備投降日軍,而且土匪劣強拉起的雜扒隊遍地皆是,出現三里一團長,十里八里一司令的現象。他們盤踞地面,各據一方,拉票搶劫,無惡不作,有的甚至打着抗日的旗號公然收糧派款。當時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日本打,老蔣退,遍地成立雜扒隊。雜扒隊,不保國,先牽牲口後挖麥。挖了麥還不算,臨走還拿衣裳片。」

長崗地處睢杞太三縣接合部,由於距三個縣城遙遠,這裡有史以來治安都較混亂。長崗民團團長張心貞自踞這個平原金湯,又有三四百人槍,妄圖霸占睢縣西南一帶,而其發指之處則為殘殺共產黨員李省三。1938年6月某日,共產黨員李省三單人騎車,準備從睢縣船李村經楊樓沿睢杞邊界回家,欲將家鄉伯黨(睢縣北30多里,現屬民權縣)一帶組建的武裝拉出來共同抗日。不料,這一行動計劃被張心貞偵知。李省三行至長崗、賈沙窩之間的一條荒僻小路上,伏兵四起,慘遭殺害。張心貞和其弟張心順尚不解恨,又將五尺之軀斬首截肢,大卸八塊,投入水塘和莊稼地里。

李省三事件發生後,中共睢杞兩個中心縣委在豫東特委書記吳芝圃的領導下,決定集中睢杞抗日武裝對企圖降日、敵視共產黨、殘害李省三的張心貞反動民團進行剷除。為確保戰鬥的順利進行,吳芝圃組織了睢縣、杞縣兩個中隊,還有睢縣姜朗山、李壽山的武裝,杞縣孟海若的武裝。戰前在英王村為烈士李省三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上,指戰員個個臂纏白紗,誓為烈士報仇雪恨,提高了全體攻克長崗的信心。事後,兵分三路包圍了長崗。 戰鬥打響,長崗集四周被武裝包圍,戰士個個神勇無比,經一番激戰將敵壓擠到東門裡區部的大院內。「四層鋼叉樓」很難靠近,周圍築有高牆和碉堡,易守難攻。大隊採取圍而不打、斷絕敵人飲食的的戰術,困敵三天兩夜。裡面糧盡水絕,6月暑熱,被斃屍體發臭。6月27日黎明,張心貞帶領殘存人員,從圍子東北面挖地道突圍,他們焦渴難忍,鑽出洞口到坑邊爭飲污水,又被斃傷20餘人。經過激戰,戰士們俘敵三四十人,獲槍400餘支,子彈2000發,自行車13輛,火燒了「四層鋼叉樓」;張心貞率殘部逃竄。

長崗大捷,這是水東地方抗日武裝初建的第一個大型戰鬥,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群眾奔走相告,方圓雜扒隊聞而生畏。杞縣所謂的「十大老李」武裝,忙請吳芝圃赴宴,甘拜下風,願聽從指揮。在很短的時間內,抗日武裝迅猛擴大。

二克長崗

1938年年底,新四軍游擊支隊在睢杞太地區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震懾了地方上的土頑雜扒隊後,揮師東進,開闢新的敵後根據地。睢杞太地區的日偽軍、雜扒隊又蠢蠢欲動,繼續禍害鄉里。睢縣西南重鎮長崗被三支隊攻破後,張心貞收拾殘部逃亡柘城,再不敢稱霸睢縣西南。他的弟弟張心順步其後塵,公開投降日軍,建立了長崗偽區公所,李繼美任區長,張心順任區團長。

1939年2月10日,新四軍游擊支隊三大隊(又稱獨立營,即原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由副司令員吳芝圃率領二次回師睢杞太,稍作休整,連續夜襲杞縣荊崗土匪李繼書,再襲杞縣頑匪朱子固,圍殲杞縣土頑劉志立。於3月10日拂曉,三大隊又向睢縣長崗偽區部發動了進攻。不到一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俘獲偽區長李繼美以下40餘名,繳獲長短槍30餘支,戰馬3匹,打死打傷分隊長張心邦等10餘人,而三大隊毫無傷亡。二次攻打長崗,使睢縣日偽政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偽區長李繼美被釋放後,嚇破了膽,再也不敢任偽區長,所缺一職由張心順代替。

這年3月,睢杞太各地建立「睢杞太農民抗敵自衛總團」,團總部設杞縣趙村,睢縣境內有長崗分團、王行分團、平崗分團、潮莊分團等。到6月,自衛團擁有人槍五六百。後來,部分編入新四軍。然而此時,睢杞太地區的人民抗日武裝遭到了日偽、頑匪和反動會道門的聯合夾擊,僅在長崗一帶,被日偽屠殺的抗日誌士、抗日軍人家屬就有50餘人。

三克長崗

長崗兩次被共產黨的抗日武裝攻破,日軍仍把它作為睢縣西南方的一個重要據點,不斷增兵遣將,構築工事。民族敗類、甘當日軍走狗的偽睢縣警備團團長孟昭華,更視為與新四軍較量的前沿陣地,不斷狐假虎威地帶隊到長崗集。特別是區團長張心順,不甘失敗,招兵買馬,甚囂塵上,誓與共產黨決戰到底。

1944年7月17日,水東獨立團以圍點打援的戰術,一大隊包圍了長崗,二大隊在援敵必經之路李龍王廟等村設伏。太康大隊則包圍了敵人設置在長崗鄰近的重要據點潮莊、孫聚寨。長崗戰鬥一開始就打得異常慘烈,一大隊首先攻破了長崗東門,一部同敵人逐屋逐街地爭奪,一部乘勢向東南角的倉庫攻擊。在長崗戰鬥十分激烈之時,孟昭華急令騎兵連來援。騎兵連進入二大隊在李廟、李龍王廟的設伏圈後,遭子彈、手榴彈從房上、院牆內、路邊驟然襲來,頓時人仰馬翻,鬼哭狼嚎,亂作一團,四處逃竄。

18日下午4時,日軍眼看長崗據點不保,200多名偽軍被殲滅,孟昭華又無力救援,垂頭喪氣。剛到睢縣上任的日本顧問登正南狗急跳牆,親自帶着城裡全部日軍和大部偽軍再次增援。兇悍的日軍強攻到長崗北門,依靠原先的戰壕,接出部分偽軍,卻以登正南以下數十名日偽軍被擊斃為代價,最後還是以慘敗告終。此役,水東獨立團共擊斃日偽軍300多名,繳槍百餘支,日本造輕機槍一挺,擲彈筒兩個,小麥30萬斤,致使日軍再也不敢在長崗設立據點。

長崗戰鬥後,潮莊偽區公所在水東抗日武裝強大軍威和政治攻勢下,偽團長祁修德帶80人攜槍投誠。孫聚寨據點偽軍60人也放下武器投降。

產業發展

長崗鎮產業方面發展良好,種植、養殖、加工一應俱全。全鎮已形成孟橋、回民村養鴨基地,魏莊村、楊樓村大蒜種植基地,回民村黃金瓜與蘆筍種植基地。三齊有蔬菜大棚種植,後張有秋葵大棚種植,西張有藥材規模種植,李廟有瓜果大棚種植,王莊有西瓜種植,郭子重有肉牛養殖,西張、後張有無紡布袋加工,李廟、西村、朱莊有鞋服加工,魯莊、三齊有手工製作等。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趨於合理,西北片有萬畝方,涵蓋楊樓等七個村委一萬零三百畝耕地。示範方內,新修田間道路10公里,打通斷頭路1200米,拓寬生活路6500米,新開挖溝渠1條1200米,疏通舊渠3條4600米,修建橋涵14座,新打機井92眼,新增變壓器台區7個,鋪設地埋線5萬米,逐步達到了高標準良田建設標準,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發展教育

提高全民素質,該鎮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全鎮中小學教師合格率達100%。在校生鞏固率達98%以上,初中生升學率達80%以上,升入重點高中人數達70%以上,全鎮各學校注重教師培訓和素質教育,教育事業出現嶄新局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