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知行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知」指對人倫日用之道的認知和體察,「行」指踐行人倫日用之道。中國古代所討論的「知行」,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外物的認知以及利用和改造外物的行為,而是針對人倫日用之道的體認與踐行。人通過目見耳聞或心思感悟等不同方式實現「知」。對於「知」「行」的難易,或認為知難行易,或認為知易行難,或認為知難行亦難。而在「知」「行」關係上,有人主張知行合一,也有人認為知行有別。這些對「知行」的理解決定了不同的道德養成及人倫教化方式。
引例1
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左傳·昭公十年》) (並不是難在「知」,而是難在「行」。)
引例2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不聽聞不如聽聞,聽聞不如親眼見到,見到不如體認,體認不如踐行,學問至於踐行就達到極致了。)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中國字|看中國人專屬的浪漫和智慧!,搜狐,2022-10-12
-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搜狐,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