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道幾句三字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著名文史作者劉勃,一位給女兒講故事,打敗了動畫片和iPad的爸爸

詳解蒙學讀本的來龍去脈;利弊得失,幫助家長瞭然於胸。

☆要教孩子《三字經》就買這一本!

詳解《三字經》諸多有趣的典故,《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所有孩子需要了解的蒙學讀本,這裡都有大盤點!

☆傳統文化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從「蒙學之冠」《三字經》開始,

步入古代文史百科與文化觀念的大千世界!

☆翔實全面又可靠的注釋,風趣幽默如脫口秀般的解說與評點,

在富有趣味的童蒙讀本中,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蒙學讀物(即古代啟蒙教材)之所以會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情境,這本書梳理了各類蒙學讀物的來龍去脈。本書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也就是半本書的內容都是講《三字經》,這也是當下蒙學的主力。《三字經》不僅能讓孩子快速識字,其中也包含相當大的信息量,尤其是歷史部分,號稱是一部小《綱鑑》,是不錯的「廣見聞」教材,很多內容今天也並不過時。作者對《三字經》文本做了逐字逐句的注釋,每一部分還有詳細的引申和解說,能幫助家長或其他大眾讀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字經》的內容及文化內涵。

下篇的內容則涉及《急就篇》《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較為經典的蒙學書,主要講解這些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剖析其中蘊含的價值觀以及今天我們該如何定位和認識這些書,為傳統文化啟蒙指明道路。

最後還有兩篇附錄,是講蒙學的歷代發展及科舉制度對蒙學的影響。總之,對古代蒙學相關情況的介紹非常全面,對我們今天如何認識、學習遺留下來的蒙學教材的評論也非常中肯和實用。

作者簡介

劉勃,文史作者。已出版《失敗者的春秋》《戰國歧途》《傳奇中的大唐》等暢銷書,文章多見於《讀庫》《南方周末》《國家人文歷史》,音頻節目《劉勃煮酒論<史記>》在蜻蜓FM連播,曾擔任紀錄片《生活在古代》的文學主筆。

蕭桓,編輯。著有《日月長:古詩中的一年》《楚辭選》等。

原文摘錄

周制是十六個字:貴族本位,差序格局,上反專制,下反平等。 秦制也是十六個字:皇權至上,效率優先,不問道義,不惜代價。 對於監管者來說,死摳瑣碎的細節,是付出的時間精力最少,又足以彰顯高度重視的辦法

書評

蒙學讀物是古人為幼兒讀書開蒙的基礎讀物,大多內容淺顯易讀,供兒童識字明理。幼時我也曾接觸蒙書,但只是覺得諸如《聲律啟蒙》《千字文》之類讀起來朗朗上口,多少有些趣味,不妨涉獵一二。不意這些年來,曾經被棄若敝履的傳統蒙學在資本包裝下登堂入室,借着國學熱竟受到許多家長的追捧,幾乎成了幼兒開蒙必備之書,似乎不讀不足以成為博學守禮的理想兒童,這也成了當代中國有趣的文化現象。

那麼,傳統蒙學在現代社會究竟價值幾何?現代教育是否還需要引入這些傳統啟蒙讀物?劉勃、蕭桓二人合作的《知道幾句三字經》一書,以《三字經》這部淺顯易讀、傳播甚廣的讀物為切入點,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考角度。


本書大體分為兩個部分,上編是以民國時章太炎重訂的《三字經》為底本,加以釋讀,在注釋同時,加以解說和引申。如果說注釋是為了便於理解原文,解說和引申則是作者結合現代學說和個人理解加以闡發的一家之言。這版《三字經》凡532句,1596字,內容既有名物典籍的介紹,也有勸學向善的道德勸誡,還有對古代歷史的概述。三字一句的確朗朗上口,適合兒童閱讀。作為文史作者,劉勃曾出版有《失敗者的春秋》《戰國歧途》等書,對古史常有洞燭幽微、別開生面的見解,因此本書中對古代中國史的講解也是釋讀中最精彩的部分。譬如《三字經》中介紹的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大抵只是「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這樣簡明的字句,但作者在解讀其中文字時,並不囿於原文,而是介紹了周秦之變,即由「封建」到「郡縣」的演變,以及歷史上陸機、柳宗元對兩種制度孰優孰劣的爭論,乃至近代國家衰亡之際對此的反思,繼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講到「趙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時,不限於國內傳統史論,介紹了日本著名史家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等觀點並加以評析,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


經過上編對《三字經》的釋讀,讀者對蒙書有了初步的印象,對是否應該讓孩子學習這些多少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下編則是蒙學雜談,介紹了《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較為經典的蒙學書,講述了它們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並對其內容加以點評。相應的就涉及到許多古代文化。如《百家姓》就涉及到古代的姓、氏之別,《兔園冊》涉及到許多文化常識,《千字文》能在諸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流傳至今,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最早是集王羲之的字成文,在書法史上有重要地位。附錄還介紹了傳統蒙學變遷,可以視作古代初等教育的泛談。一篇篇讀來,頗為有趣。但總的來說,這類蒙書大多與古代文教以及最為重要的公務員錄取考試——科舉密切相關,如《千字文》涉及書法,而書法在科舉考試中意義非凡;再如古代文人吟詩作對作對離不開押韻,《聲律啟蒙》就是教幼兒迅速掌握對仗技巧,以適應未來的考試。但隨着清末廢除科舉,它們也失去了主要的功能依託,在現代社會更是失去了繼續生長的土壤。

經過幾千年沉澱,重視文教早已刻入了國人的基因。從了解傳統文化角度,蒙書仍有其價值。但大可不必抱着浪漫復古的情懷,認為古代蒙書別具奇效,甚至希望以此培養現代的兒童。其中一些,如《弟子規》之類即便在當時也不入人法眼,今天更是有許多不合時宜之處,不必過度拔高。不過,作為一窺古代傳統文化的窗口,我們倒也不必全然拒斥蒙書,正如上編中我們看到的,《三字經》中介紹古代文史常識的內容,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而要練習書法的兒童,也可臨摹各個版本的《千字文》。總之是既有揚棄,也有傳承,這大約是我們面對蒙書乃至古代典籍可取的態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