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知音者誠希 韓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知音者誠希
圖片來自大眾網

知音者誠希是一首五言古詩。首句開門見山,喊出一聲感慨,嘆人間知音難覓;次句緊承上句慨嘆,字字流淌着惜別之意;後二句寫得更生動真切,用人物的動作把詩人和友人的不忍離去之情,表現得很充分。詩人與知心朋友孟郊不忍離別,只好踏着滿地的月色,徹夜相敘,道出知音難尋、依依惜別之情。

原文

韓愈〔唐代〕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手踏明月

譯文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實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與你分別。

離別前的夜晚,我們能攜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們仍踏在滿地皎瀠的月光中談心。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喊出一聲感慨,嘆人間知音難覓,其勢如飛瀑直下,讓人直覺晴天聞雷,立刻驚警。在這句詩里,詩人採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劉勰之語。

  詩人又融入了春秋戰國時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識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雄偉屹立於天地之間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樣浩渺縱橫於宇宙之間的胸襟氣度,而鍾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產生了共鳴和契合,於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絕弦。詩人溶入此典正是為抒發「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詞)之慨。這典中之典,不僅讓這句詩內容大大增量,而且還讓詩人感慨的語氣大大加重。特別是這樣的詩句出自韓愈這樣一個在政壇和文壇上均屬頂級人物之口,再聯想到他獨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覺得這一聲感慨有雷霆萬鈞之力。

  這首詩寫詩人與知心朋友孟郊不忍離別,只好踏着滿地的月色,徹夜相敘。道出知音難尋,依依惜別之情。寥寥四句詩,寫出惜別情感,生動真切,極富感染力。

創作背景

  貞元十四年(798年)韓愈與孟郊、李翱在汴州會晤。三位文士相聚汴府,自有講文論道、詩酒酬唱的快意事。但孟郊別有愁懷,不得不離汴南歸。臨行前,韓愈寫了《知音者誠希》這首詩。

簡析

  《知音者誠希》是一首五言古詩。首句開門見山,喊出一聲感慨,嘆人間知音難覓;次句緊承上句慨嘆,字字流淌着惜別之意;後二句寫得更生動真切,用人物的動作把詩人和友人的不忍離去之情,表現得很充分。詩人與知心朋友孟郊不忍離別,只好踏着滿地的月色,徹夜相敘,道出知音難尋、依依惜別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極富畫面感和感染力。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 ,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