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矯大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矯大羽(KIU TAI YU),當代全世界唯一一位亞洲的國際著名鐘錶藝術大師(MASTER WATCHMAKER),是鐘錶歷史學家;古董鐘錶超級收藏家和鐘錶鑑賞專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矯大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蘇州市


出生日期 1946年

職業 收藏家;鐘錶鑑賞專家

現居地 香港

個人成就

他是以個人創製時計而載入近代世界鐘錶名人錄之唯一亞洲人;是瑞士、德國和法國用多國文字出版的大型鐘錶典籍《20世紀手錶百年發展歷史WRISTWATCHES:HISTORY OF A CENTURYS PEUELOPMENT》中介紹的唯一東方制表大師;是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權威鐘錶創作人組織"獨立時計師協會"(簡稱:A.H.C.I.)世界各國總共十多名被譽為"國際頂級鐘錶大師"中唯一的亞洲籍會員,亦是瑞士、美國、英國古董鐘錶收藏家協會資深會員,是中國國家計時儀器史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成就

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向全世界首倡提出:"中國人開創了鐘錶史--是中國古代五大發明之一",並不遺餘力的在歐美各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等地區演講、宣傳,已得到國際科技界和鐘錶界的普遍認同,影響極為深遠。

從1991年開始,他創造成功亞洲有史以來首五個不同設計的天儀飛輪手錶(TOURBILLON即第一代飛輪表。其中No.1更是全世界第一個:"偏心式天儀飛輪手錶"。No.2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鉑金(platinum)製造表機夾板的同軸天儀飛輪手錶。)打破了飛輪表全由歐洲傑出制表師獨占的神話,成為東方唯一和第一位能設計和親手製造天儀飛輪手錶的中國人並開創了亞洲製造最高級機械手錶的歷史。1993年原創設計並親手製造成功全世界第一個飛行天儀飛輪手錶(FLYING TOURBILLON即第二代飛輪表No.6)震驚表壇。1993年7月--1996年,破天荒的以東方的制表大師身份發明並創製全世界首五個不同設計的矯氏神奇天儀飛輪手錶(KIU'S MYSYTERY TOURBILLON即第三代飛輪表(No.7--No.11)。他還在1997年首創前所未有的單支秒針型"飛輪的旋轉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同軸式飛行天儀飛輪:"97香港回歸紀念"金表。(No.12屬第二代)和在1998年又發明在飛輪上帶有"時間顯示"裝置的偏心式(即非同軸式)飛行天儀飛輪:"中國人開創了鐘錶史" 金表(No.13屬第二代)。從No.1--No.13這些不類別,形態各異和互不相同的天儀飛輪手錶,其表機夾板均用18K黃金、18K白金和18K紅金由矯大羽親自用手工製成,如果像他一樣的條件,不依靠大型精密機床,而能成功製造精度要求以頭髮絲的十分之一為基準的飛輪手錶整套夾板等零件,當今世界,恐怕會被人當成神話里才有的故事! 1999年又首創世界第一個,以四種不同文字組成表面的【中文:羅馬和阿拉伯文及中文數字(和日本數字相同)】"千喜紀念" 金表(No.14特殊設計的自動手錶)……從1991年開始至2001年他創新發明並親手製造的這些自成一家,獨創一格,富有東方藝術魅力和令人不可思議的被譽為"表中之王"的天儀飛輪等17個手錶,其中3個創造了"亞洲第一"的記錄,14個是"世界首創"鑄造了當代鐘錶史中最輝煌的一頁,開創了鐘錶史和中國鐘錶業的新里程,為中國,為亞洲爭光,他已取得十多個鐘錶的發明,創新和設計專利,此空前的鐘表創作,使他成為有史以來,原創設計和親手製造最多不同類別天儀飛輪手錶的鐘表界殿堂級人物。注①這些發明和他作為發明人親自製作的這一系列被譽為20世紀的經典"傑作時計",已使他成為繼瑞士"寶璣"、德國"伯里駒"以來第三人,享有鐘錶界不可逾越的尊崇地位。 他收藏的古董鐘錶,分別奪得香港有史以來,由瑞士著名鐘錶原廠總共在香港舉辦的兩次國際性古董鐘錶大賽中香港唯一獲得的兩個頭獎。(1993年"浪琴"表和1996年"歐米茄"表)廠方還邀請其夫婦暢遊瑞士美麗的湖光山色,交流收藏和鑑定心得,超凡功力可見一斑。他曾應國際著名的"江詩丹頓"和具有當今世界鐘錶界龍頭地位的"百達翡麗"和世界著名"芝柏"表的邀請,分別於1994年5月、1998年1月和2001年8月在台灣多個城市作以"中國人開創了鐘錶史"為主題的演講,轟動鐘錶界。

他著有《袋錶世界》一書(TIME IN POCKET),以其三十多年收藏的古董袋錶為內容,是迄今為止,亞洲唯一的個人袋錶收藏專著,更榮獲香港最佳印製書籍獎。由香港出版,世界發行。歐美、日本等著名鐘錶博物館均收藏,並作為瑞士日內瓦一所鐘錶學校教材。

1998年,他通過研究自己收藏的,在國內外所發現的唯一原版孤本:美華利五十周年紀念冊"等史料的成果,填補了中國鐘錶發展史中部分資料的空白,把中國近代鐘錶工業的起始推進了一大步,此圖冊1925年出版,共112頁,記錄了從1875年以來,最完整,詳實及有案可查的中國近代史中有關鐘錶的:貿易、製造、營業規模、人事框架及同珠寶、眼鏡製造等各方面的珍貴文字記錄和背景圖片。

他在"收藏字"層面,根據自己親身經歷,首次提出了:收藏、研究、創新的學說。他認為:收藏的目的除了"收藏"原本所蘊涵的一切內涵和意義外,最主要和最高層次更應該是作研究之用。是讓各學科作多方面最詳盡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當然是各方面的)主要應是為創新提供條件,是希望讓有需要的人(包括自己)通過這些研究成果而取得各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這就是:收藏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發明、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