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劍劍齒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劍劍齒虎
原圖鏈接

短劍劍齒虎 屬貓科,劍齒虎亞科,[1]在距今3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古劍齒虎,後來的劍齒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劍齒虎的體形大約與現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齒卻比起現代虎的犬齒大得多,甚至比野豬雄獸的獠牙還要大,如同兩柄倒插的短劍一般。曾生活在中新世到更新世的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大陸地區。中新世末期是全球最據優勢的大型食肉動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續了1300萬年。在狹義科學概念上,它們才是真正的劍齒虎。

短劍劍齒虎

  • 來源

短劍劍齒虎[2](MACHAERODUS,或 MACHAIRODUS,可直接稱為劍齒虎), 是科學意義上真正的劍齒虎,它們是遠古長有可怕的匕首狀上犬齒的貓科動物之一,即現在人們所謂的劍齒虎類動物,這裡為敘述方便就簡稱短劍虎。雖然它們被歸於貓科(Felidae)的一個亞科---劍齒虎亞科(Machaerodon-tinae),但也有學者提出該亞科的早期成員跟另一個獨立的科---獵貓科(Nimravidae)之間存在着很多聯繫。短劍虎類群被相信起源於始新世的歐洲,古貓獸的後裔之一的Palaeonictis成功地演化出了這種兇猛的獵食者。而短劍虎自出現後,依賴於其對環境的高度適應和自身較進化的身體結構,迅速地蔓延到了亞洲、非洲和北美,在與中新世其它各類食肉猛獸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占據了「制高點」,到中新世末期成為了全球最據優勢的大型食肉動物。

  • 演化分支

劍齒虎亞科動物曾出現過3大演化分支,一是以劍齒不發達的後貓及其後代恐貓,二是以劍齒極長為特徵的巨頦虎極其後代最著名的劍齒虎亞科類群刃齒虎(smilodon,科學的說它們並不是真正的劍齒虎,因此把刃齒虎稱作劍齒虎是極不規範的),第三支就是短劍劍齒虎極其後代似劍齒虎,異劍齒虎。其共同祖先都是早中新世的副劍齒虎。

  • 特徵

在貓科劍齒虎亞科的動物中,短劍虎是其中較大的一屬。不同種的短劍虎在體形大小方面相差較大,它們的化石已經在非洲歐洲亞洲北美大陸被發現。現在已被發現且被認為是有效的短劍虎種類包括以下幾種:Machairodus africanus, Machairodus aphanistus, Machairodus giganteus,Machairodus oradensis, Machairodus colorandensis。不過目前各國學者習慣上將它們分為兩個基本類型:一個較進化和一個較原始的類型。

進化歷程

  • 早期形象

較原始類型的主要代表以發現於歐洲中新世早中期的阿芬短劍虎(Machairodus aphanistus),它是中型短劍虎的一種,肩高約1米,其身體結構就像是標準的劍齒虎,從外形上看阿芬短劍虎與早期的美洲劍齒虎(Smilodon)多少有些相像;此外阿芬短劍虎長有帶小鋸齒的牙齒和相對較細長、如鬣狗般的前肢,使它又與似劍虎類的結構有些相象。所以有些古生物學家始終認為美洲劍齒虎和似劍虎類的祖先正是來源於進入北美大陸的一支阿芬短劍虎。阿芬短劍虎在歐洲、非洲大陸存在的時代並不很長,到了中新世晚期,它們就基本絕跡,其在生態圈的位置,將被它們自己更加強壯的同屬「兄弟」所替代。

  • 進化後形象

中新世晚期,短劍虎在自身演化的道路上產生了較進化的種類----巨型短劍虎(Machairodus giganteus),這種強壯的短劍虎肩高約1.2米,非洲種最大體長可超過3.5米,(略大於現今東非雄獅),它們生活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和非洲,是當時無可質疑的頂極掠食動物。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愛倫·特納(Alan Turner)對此有相當的研究,(當然特納對身形小巧的擬劍齒虎類也有很深的研究)。1997年,他撰文認為分布於上述區域的巨型短劍虎應演化出相當一些亞種。例如隨着環境的不同,巨型短劍虎類的顏色和生活習性都各有不同。愛倫舉例說,巨型短劍虎非洲種必然應該具有褐色的外表顏色,類似於現今非洲獅,這種推斷是基於中新世晚期非洲大陸草原環境和季風性氣候的基礎。

由於與一些大型素食動物共存,非洲巨型短劍虎也一定採用現今獅子和豹的埋伏、襲擊的捕食技術,且也許有群居的可能,因為非洲巨型短劍虎的體格決定它們沒有爬樹或挖洞的可能,這樣的話,在當時的非洲大陸,有巨型鬣齒獸類(偉鬣齒獸)、各種獵貓類、犬熊類、中鬣狗類、犬類(Canis falconeri)、恐貓以及古獅(Panthera leo fossilis)等早期貓科豹屬食肉動物環伺的情況下,單個個體的巨型短劍虎簡直無法保護它們的獵物,更無法去搶奪別類猛獸的口邊食。相反,建立在群體社會中的巨型非洲短劍虎幾乎能打倒一切獵物、甚至競爭者,它們的食譜中含蓋了從古麟類(giraffes)、類、類、到類、類等幾乎所有當時在非洲生存的素食動物。

  • 與其他進化方向的比較

而歐洲種的巨型短劍虎則與其非洲「兄弟」相差很遠,由於氣候的相對寒冷,巨型短劍虎歐洲種應該有較厚的皮及較長的毛;由於生存環境主要是森林或灌木叢,歐洲種的巨型短劍虎似乎應該有帶斑點或條紋的外形。其生活習性也與非洲種不同,應該是單體捕食,由於體形相對較小一些,(體長2.2到2.5米),可能還會爬樹,類似現今豹類的習性。(發現於意大利、法國上新世早期的巨型短劍虎化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些論點),當然當時歐洲種巨型短劍虎的競爭對手要大大少於非洲和亞洲,主要是一些體形略顯笨重的犬熊、半、歐美洲虎(Panthera gombaszoegensis)以及相對小型點的鬣狗類。事實上,巨型短劍虎的進化始終還在進行,北美及亞洲東部的後期巨型短劍虎的四肢進化的更加細長,體現出它們是長途追擊的好手,但這種與已滅絕的阿芬短劍虎類似的體態,顯然已經不是劍齒虎亞科發展的主流了。

  • 進化的結果

較晚期的短劍虎與其早期種類比較起來,長有較為特化的牙齒,其中有些齒系甚至比現代的大型貓科動物還要特化, 雖然在其他方面,短劍虎類還是展現了一些較原始的特徵。例如一般類型的短劍虎齒系中保留了較明顯的前臼齒, 有的甚至前臼齒上還保留有小的突起,而這些都是較低級、原始的食肉目成員的特徵。當然,最明顯的齒系特徵還是在誇張的上犬齒的發育,以及為了保護該犬齒而產生了特殊延伸的下鄂。(儘管比起同時代獵貓科某些成員,短劍虎的上述特徵還不是最為明顯)。

  • 科學家們的預測

科學家們預測,正是短劍虎開始了一種「另類」的捕食方法,即完全不同於現代大型貓科猛獸的進攻辦法;短劍虎們在進攻時,可將顎降低到一個相對大角度的位置, 使發達的劍齒起着刺殺的效果,這一特點在非洲巨型短劍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經過短時間的追逐後,它們可能先用前肢撲倒獵物,當其掙扎漸弱時,即以短劍刺殺對方頸喉部或其他血管豐富的部位,以快速結果獵物性命;而當對付大型獵物時,短劍刺殺的部位被認為是獵物的腿部,使其站立不穩或流血不止,同樣可以輕鬆達到目的。這一捕獵方式顯然相當成功,因為短劍虎們成功地「戰勝」了它們的強大競爭對手,在自然歷史的舞台上存在了很長時間。 事實上,很可能正是短劍劍齒虎的出現大大加速了獵貓科動物的最後滅亡。它們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續了1300萬年,長期占據各大洲食物鏈的頂端,堪稱最成功的劍齒貓科動物。

參考文獻

  1. 劍齒虎為什麼會滅絕?劍齒是怎麼用的?. 每日頭條. 2018-11-06. 
  2. 短劍劍齒虎.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