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記憶(心理學術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短時記憶(心理學術語)是指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儲存少量信息的記憶系統,一般被認為是處於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階段。其特點是:(1)編碼雖有視覺的、聽覺的和語義的多種形式,但以言語聽覺編碼為主;(2)容量有限,一般為 4-9個組塊;(3)保存時間短暫,如果信息得不到及時複述,大概只能保持15-20秒鐘;(4)短時記憶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掃描的方式[1]
遺忘
遺忘進程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存儲的時間也很短暫。在沒有複述的情況下,短時記憶可以將信息保持15~20s。
遺忘原因
沃和諾爾曼(Waugh & Norman)通過實驗表明了,短時記憶的遺忘主要是干擾引起的。即遺忘是由於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
基礎定義
心理學家根據信息保存時間的長短以及信息的編碼、儲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把記憶分為瞬時記憶(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人對刺激信息進行加工、編碼、短暫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從瞬時記憶到長時記憶的中間環節。其功能是暫時地存儲信息,以使信息進入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包括直接記憶和工作記憶兩個成分。直接記憶是指輸入的刺激信息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加工編碼,盡在腦中短暫存儲,但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工作記憶是指對輸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進行加工與編碼,使其信息容量擴大的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只有那些被加工、處理和編碼後的信息,才能被轉入長時記憶中作進一步的存儲,否則就會被遺忘。
特徵
容量有限 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短時記憶的容量又稱為短時記憶廣度,指彼此無關事物短暫呈現一次後能記住的最大數量。
美國心理學家米勒( Miller) 有關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刺激項目大約為7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組塊。
但有研究者發現記憶廣度測驗高估了STM的真正容量,因為被試能夠使用其他的信息源來完成任務,比如回聲記憶等。因此有研究者估計,當記憶的其他資源被分離出去的時候,對於大約7個組塊的記憶廣度STM的純粹貢獻只有2~4個。
儘管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但是複述和組塊可以使編碼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可能性提高,從而使我們能夠正常記憶。
保持時間短暫 在無複述的情況下,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保持時間只有15~20秒。
組塊的作用 組塊能夠有效的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人在加工和處理信息時,運用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把若干單個刺激聯合成較大信息單位的能力(即組塊化),可以有效地擴大和增加短時記憶廣度,提高記憶效率。
複述的作用 複述是指通過語言重複剛剛識記的材料,以鞏固記憶的心理操作過程。在有複述的情況下,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的學習材料會向長時記憶轉移。短時記憶的內容通過複述,可以轉化為長時記憶。
編碼
編碼方式 短時記憶的編碼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
聽覺編碼
康拉德(Conrad)1964年實驗結果發現了,被試回憶由視覺呈現的刺激字母時,所發生的錯誤絕大多數是同音混淆。因此得出結論:短時記憶中存在聽覺編碼。即在短時記憶中,對刺激信息主要以聽覺形式進行編碼和儲存,即使刺激信息以視覺方式呈現,個體對視覺刺激進行加工處理時也會把它們轉換成聽覺代碼。
視覺編碼
波斯納(Posner)1969年 用Aa實驗發現,被試對同形關係(AA)比同音關係(Aa)的字母的反應時要快,但這種同形關係的刺激信息具有的優勢,只有在依靠視覺編碼進行的信息加工中才會出現。因此得出推斷:在短時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編碼過程,然後才向聽覺編碼過渡。
語義編碼
維肯斯(Wickens)採用前攝抑制設計實驗表明,短時記憶存在某種語義編碼。
影響因素 覺醒狀態。覺醒狀態即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它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的效果。比如,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發現,被試在上午11~12點的學習效率最高,下午6~8點之間的效率最低。這可能與不同時間的不同覺醒狀態有關。 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大,短時記憶編碼的效果也越好。 組塊。對記憶的內容組塊化或者擴大每一個組塊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記憶的編碼效果。 4存儲編輯 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複述。它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生遺忘。
複述又分為兩種:機械複述或保持性複述;精細複述。其中精細複述是短時記憶存儲的重要條件。
提取
短時記憶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時記憶中的刺激信息回憶出來,或當該刺激再現時能夠再認。短時記憶的提取是極為迅速的,斯滕伯格創建的實驗顯示,人類每秒約能進行30次短時記憶的提取。
Sternberg 採用加法反應時,進行了短時記憶提取的實驗研究。
假設短時記憶中被試對記憶項目的檢索和提取分為三種方式:(1)平行掃描(2)自動停止系列掃描(3)完全系列掃描。
結果表明,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掃描方式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