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光銀 | |
---|---|
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 |
國籍 | 中國 陝西省 |
知名於 | 全國承包治沙第一人 |
石光銀,陝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農民,18歲 入黨。過發展沙產業,把治沙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使農民在治沙中得到實利。
石光銀同志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2年陝西省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選舉石光銀為十八大代表;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他還被聯合國邀請出席防治荒漠化會議,介紹治沙經驗,並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世界優秀林農獎",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為表彰石光銀的先進事跡,弘揚他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格,2002年全國綠化委員會、人事部、國家林業局授予石光銀同志全國治沙英雄榮譽稱號,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
現任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8年1月30日,在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陝西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
基本信息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陝西省定邊縣
主要成就;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治沙英雄
石光銀,他20歲擔任大隊長時,就帶領群眾致力於治理沙漠的偉大事業。
1984年,他懷着鎖住黃沙、拔除窮根的責任感和堅定信心,辭去鄉農場場長職務,舉家搬進沙區,成為全國承包治沙第一人。
37年來,石光銀同志承包荒沙、荒灘22.8萬畝,己治理19.5萬畝,植樹2000多萬株(叢),在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營造了近100公里長的綠色屏障,為阻擋黃沙南侵,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經治理的沙地林草覆蓋率均達65%以上;他組織207戶農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治沙公司,探索出一條"公司十農戶"。
綜合開發,多業並舉,以治理促開發,以開發保治理的產業化治沙新路;他關心鄉親,個人出資實行生態移民,把生活在生態極為惡劣地區的50戶特困農民遷移到自己承包的沙地上,為他們蓋房子、打水井、分口糧田,幫助他們走上致富之路;他組織80多名農民辦起"農民文化夜校",帶動沙區農民學文化、學技術,他投資數萬元建起"黃沙小學",讓沙區子弟就近上學讀書。石光銀同志的治沙模式和技術輻射了周邊鄉村,他無償為群眾提供樹苗50萬株,種子4000多公斤,打水井160多眼。
踐行誓言治沙踐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
這句誓言,"治沙英雄"石光銀已經踐行了40多年。從20歲開始,這位陝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的普通農民,便懷着為沙區人民鎖住黃沙、拔掉窮根的強烈責任感和堅定信念,帶領群眾投身於治沙事業中。
石光銀從小在沙窩裡長大,飽受風沙危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開始嘗試造林治沙。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後,石光銀敢為人先,毫不猶豫地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簽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成為全國農民承包治沙的第一人。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治理荒沙、鹼灘22.8萬畝,累計植樹4000多萬株(叢),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營造了百餘里長、幾十里寬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實踐中,石光銀創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創造出"公司+農戶+基地"的治沙模式,聯合了5鄉8村302戶的農民。通過大辦沙產業,實行農林牧、種植養殖並舉的辦法,把治沙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使農戶在治沙中得到實利。如今,石光銀的治沙公司資產總值已達1億多元,年純收入達100萬元,成為一個集造林治沙、種植養殖、旅遊觀光、科技示範、農工牧一體的大型綠色莊園。
石光銀在沙海里摸爬滾打40年,為我國治沙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先後11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各種榮譽稱號和先進模範工作者獎狀、獎牌上百件。(那春風)
人物經歷
被稱為「大漠赤子」的石光銀,3月25日晚登上《新聞聯播》,他的治沙故事同榆林治沙造林的偉大壯舉,成為「愛國情 奮鬥者」專欄推出的開篇之作。[4]
「大漠赤子」石光銀:誓將沙漠變綠洲
在榆林,一代代治沙人用汗水,甚至生命,將片片沙漠變成了綠洲,被稱為「大漠赤子」的石光銀就是其中一位。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他就帶領大家栽樹,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片林到連片治理,四十多年裡,這位沙漠漢子執着地與荒沙做着鬥爭。
3月中旬,剛在北京開完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石光銀一回到家就下了地,他和村民們要趕在春分之前,把狼窩沙里的最後一片沙丘栽種下改良後的新樹苗。[5]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這個灌木林就把沙子固定住,起不了塵了,現在咱們栽這個樟子松是最好季節。」
眼前這片叫「狼窩沙」的土地,是榆林市定邊縣長茂灘林場上千個沙梁中最難啃下的硬骨頭。石光銀告訴記者,狼窩沙的春天來的晚,再過一個多月,這裡就能綠了,望着一道道沙樑上栽滿的楊樹、沙柳和花棒,外人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過去是沙一直攆人,人一直搬家走嘛,我父親說我們都搬過九次家,幾輩子吃了沙的虧,特別我小時候七八歲放牲口的時候,一股狂風過來就把我卷出三十多里路,我父親三天後把我找回來的,我說我長大什麼事也不干,我就干一件事,跟這個沙鬥爭到底。」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19歲的石光銀剛當上村裡的大隊長就開始帶領大家不停地栽樹。1984年,石光銀又積極響應國家的土地承包政策,帶領六戶村民從此一頭扎進了狼窩沙。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我把我84隻羊賣了,把我騾子賣了,我的家產賣了湊了兩萬來塊錢。」
記者:「在當時這幾萬塊錢可不是小數目。」
石光銀:「當時要算這個賬就不敢幹了。」
狼窩沙是石光銀1985年砸鍋賣鐵、變賣家產的石光銀帶頭承包下5萬8千畝的狼窩沙,「最難啃的硬骨頭」,風沙肆虐、十年九旱,石光銀的「治沙戰役」首先在這裡打響。人手不夠,他就廣發招賢榜,吸引榆林周邊同樣飽受風沙侵害的寧夏、內蒙古等地的農民,沒想到一場大風颳過,90%的樹苗全部都被掩埋了。倔強的石光銀第二年帶領200多人再戰,最終勉強存活下來的苗子也只有20%,接連遭遇失敗,不少人對毛烏素不再抱有希望。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十里沙村村民韓恆明:「心裡就盤算着,這個地界、這個黃沙,咱們有多大力量能把這個林造起來。」
咬緊牙關、不放棄的石光銀說服村民三戰狼窩沙。1988年,他們在迎風的沙坡上劃格子、搭沙障,再在沙障間栽下楊樹和沙柳鎖住流沙。這一年,狼窩沙的植樹成活率終於達到了80%。從此,石光銀帶領大家治沙造林的腳步就再也沒有停下來過。但2008年的那個植樹節,石光銀把一生最大的悲傷埋進了毛烏素。因為給他運送樹苗遭遇車禍,石光銀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1· 三戰狼窩沙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一場大的風沙,可以把新入地的種子吹得顆粒無存,把茁壯的秧苗吹得稈斷葉無,要麼就是把莊稼都埋進了沙子。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莊稼也要種個三四茬。除此之外,因為沙丘的移動和風沙的侵害,茅庵草舍沒幾年就會被沙子湮埋,村里人只得無奈再建宅第、另起爐灶,我記得光我們家就搬過九次。」
石光銀從小在沙窩裡長大,飽嘗風沙之苦。從20歲擔任生產隊長開始,他便帶領群眾投身於治沙事業中。1984年,石光銀積極響應國家的土地承包政策,帶領六戶村民一頭扎進了狼窩沙。
石光銀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所有人都住在荒漠中用柳條和塑料布搭的棚子裡,吃的是從家裡帶來的硬到啃不動的干餅子,喝着沙坑裡盛出來的水,實在干不動了就一人喝上二兩酒,借着酒勁兒堅持幹活。在治沙過程中,還會不時遇上沙塵暴,風暴經常就把人刮跑了,他們就得趕緊停下來去找人。
第一年,遭遇了十餘次大風,風蝕沙埋,栽上的樹苗90%被毀;第二年,大伙兒又幹了一個春天, 80%的樹苗又被風沙毀掉;1988年春,石光銀帶領群眾第三次奮戰狼窩沙,以「障蔽治沙法」為指導,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使沙丘不流動,在沙障間播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間地栽植楊柳樹,使得樹苗成活率達到80%左右,「三戰狼窩沙」也最終取得勝利。
石光銀:「我這輩子治沙吃了多少苦,把自己的兒子也失去了,可就是這樣,只要樹活了,群眾過上好日子,毛烏素再不受沙子的害,我覺得我是值得的,我現在就是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
「沙窩窩」變「金缽缽」
「治沙已經成為我一生唯一要幹的事業。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樹,我的兒孫也要把這件事情繼續下去。」
為了使治沙能長久地堅持下去,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治沙為脫貧,脫貧再治沙。石光銀要「向沙漠要效益」。
這幾年,由於生態向好,許多山區的貧困戶移民搬遷到了這片曾經的「沙海」。石光銀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林草經濟和畜牧產業,走出了一條集荒沙治理、休閒旅遊、苗木培育、畜牧養殖等產業於一體的綜合發展之路,讓1500多戶農戶受益。
石光銀先後辦起新興林牧場、千頭良種奶牛養殖場、純淨水廠、月牙湖旅景點、脫毒馬鈴薯良種組培中心、千畝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千畝日光溫室葡萄園、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等10多項經濟實體,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
還在定邊鎮十里沙建起了移民新村,幫助他們植樹造林,種菜種糧,發展養殖業,帶領他們走出了貧困。公司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荒沙小學、光銀希望小學,解決了十里沙村及周邊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除了石光銀,還有更多的人都不畏艱難、矢志不渝、治理沙漠。遙感監測圖顯示,榆林市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陝西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因為綠水青山的顏值提升了,金山銀山的價值也顯現了,現在石光銀又開始帶領鄉親們全面發展育苗、風沙區大棚蔬菜和養殖業等等。今天,榆林的治理沙化面積還在持續擴大,全境2000多萬畝的沙漠屏障守住了家園,也守護着春天,現在他們又有了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目標--那就是努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陝西省榆林市林業局副局長謝安鴻:「經過70年的奮鬥以後,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里,這400公里主要就是榆林,有這麼大的綠色版圖,應該在新時代更要有新作為,也就是實現總書記講話精神,把咱北方的生態安全屏障一定要守得住,建得好,建得更美,人民更有實惠。」
「2019年還是要大幹一場。」石光銀在沙漠裡揮汗四十年,耕耘大半生,讓不毛之地變成生態家園。如今,榆林的治理沙化面積還在持續擴大,全境2000多萬畝的沙漠屏障守住了家園,也守護着春天,現在他們又有了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目標——那就是努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視頻
參考資料
- ↑ 石光銀:誓將沙漠變綠洲 中國網,發布時間;03-26 10:24
- ↑ 石光銀:誓將沙漠變綠洲 央視網,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9日 14:39:28
- ↑ 定邊石光銀:揚帆沙海綠洲 抒寫綠色傳奇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8-06-19 15:25
- ↑ 石光銀:治沙是畢生事業 40多年讓「沙窩窩」變「金缽缽」 央視網,發布時間;2019-05-17 16:42
- ↑ 「大漠赤子」石光銀:誓將沙漠變綠洲 西部網,發布時間;2019-03-28 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