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頭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頭魚
shi tou yu

中文學名:石頭魚

拉丁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

門:脊索動物門

科:鮋科

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 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着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1]

傳說

傳說上古時代,天空出現了一個大洞,由女媧娘娘創造的人類頓時陷入了無邊的災難中。女媧娘娘看到這種情況後,留下了難過的淚水,淚水滴落在土地上,竟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彩石。於是,女媧娘娘便把這些彩石帶到天上補天。可是,有一天,女媧娘娘在天空中補天時不小心把一粒彩石掉進了大海,這粒有神力的彩石便在大海中等待女媧娘娘把它撿起補天,可是,女媧娘娘忙着補天,竟忘了還有一粒彩石掉進了大海。天被補好了,可那粒小彩石卻依舊在等着女媧娘娘,小彩石等啊等啊,這一等就是幾千年。後來,這粒小彩石便成了海底的精靈,變成了長相如同彩色礁石一樣的"石頭魚"。

外形特徵

石頭魚屬毒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頭魚形狀恐怖,體貌甚醜陋,活像一塊石頭,蟄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發覺。

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稍窄。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體色隨環境不同而複雜多變,象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蒙蔽敵人,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黃色和橘黃色為主。它的眼睛很特別,長在背部而且特別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石頭魚類,卵生。6~7個月成熟,壽命4~5年,雄魚身體細長,背鰭、臀鰭略長於尾鰭,末端尖。發情時胸部特別紅。雌魚腹部鼓,背鰭、臀鰭末端略圓,略短於尾鰭,胸部色淡於雄魚。成對飼養於40~60×20~25×23(厘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溫25~26℃,雌雄魚在無底花盆做的產床內鑽來鑽去,舔食花盆內壁,即要產卵。每窩產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內壁上。 將帶卵的花盆取出,放入與上述水質、水溫相同的水族箱中進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魚,3~4天游起來,餵灰水2~3天;餵小紅蟲3~4天能吃蜘蛛蟲,20多天倒入飼養箱中(用4~5天老水),再過10多天又可產第2次卵。紅、藍寶石、桔子魚、玉麒麟、紅肚鳳凰、馬鞍翅等魚類都用此方法繁殖。

世界上最毒的魚,石頭魚的保護色與海底完美融合,它不主動攻擊獵物,靠近它時,它的毒液會導致獵物癱瘓甚至死亡。

生活習性

石頭魚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常棲于海中的岩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全部是天然的,無人工養殖,一年四季都有。石頭魚適宜生長在溫度18~25攝氏度雜藻叢生的岩礁底層,喜歡半埋於沙中,初夏產卵,普遍長度在30厘米,每隻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石頭魚分布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

分布範圍

產於菲律賓、印度、日本和澳洲,我國內盛產於台灣、江南一帶,據介紹,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廣西、海南也有。

視頻

怪獸來了:長相醜陋石頭魚 給你致命一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