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州引/石州慢(賀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州引/石州慢(賀鑄)

作品名稱:石州引/石州慢(賀鑄)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賀鑄

石州引/石州慢(賀鑄)是北宋詞人賀鑄的作品之一。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漢族,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後遷衛州(今河南衛輝市)。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1]

正文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銷盡龍沙雪。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已是經年,杳杳音塵多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

注釋】:

此詞抒寫離別相思之情。作品在內容上雖無新意,但在鍊字的精工方面卻向為世人稱道 。關於這一點,王灼在《碧雞漫志》中,介紹得頗為具體 :「賀方回《石州慢》予見其舊稿。『風色收寒,雲影弄睛』,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睛 』;又『冰垂玉箸,向午滴瀝檐楹,泥融消盡牆陰雪』改作『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消盡龍沙雪。』」

起首兩句寫由雨而睛 。初春天氣陰冷 ,細雨綿綿,午後雲開霧散 ,雨止天睛,「弄睛」二字寫出了雨後斜陽照射下萬物煥然一新的景象 。「春意空闊」一句 ,便是這種景象的概括 。接着就由近而遠地渲染,近處寫得具體、細緻——「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 」;遠景則闊大、蒼茫——「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雪」。(龍沙,沙漠地帶的通稱 。)層次井然,筆勢酣暢多姿。賀鑄是善於鍊字的 ,「薄雨」與「斜照」對比鮮明,於變化之中烘托出雨後斜陽的光彩和溫暖,顯出春意的盎然,空氣的清新 ,景色的明靜 ,以至「才黃」的柳色也引人注目 。「煙橫」幾句,寫得境界開闊,畫面豐富,景中含情。這樣「春意空闊」也就有了更形象的依託。上片歇拍兩句,收束前文寫景之句 ,使景語化為情語,使上面所寫景物與詞人的生活經歷相聯繫,使之具有特定的內涵,例如:「空闊」,是雨止天睛、四宇寥廊之景,然而在此時此刻愈是空闊,則愈覺孤寂,愈能觸發思親懷人的感情;「長這柳色 」是景,然亦含有別情;「煙橫」三句,也暗寫了雁歸人不歸、春歸人未歸的感慨。這兩句,實為全詞意脈的樞細。

過片沿着「 還記」追思當年的分別。「將發」二字,寫自己即將辭別登程 ,極其乾淨利落 。「畫樓」二句寫酒樓宴別,「紅淚」,指佳人胭脂沾滿了離別的淚水 。「頓成輕別 」,追憶以往,透露出無限悔恨之情。「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音塵,即信息。這兩句語淺情深。年年盼相見,盼音信,然而卻是「音塵都絕 」,表現出別後之思和思而不見之苦。由「輕別」而思,而悔,而愁。思與悔已融合在上面的寫景敘事之中。作者先以一問句引出「愁 」字,「共有」二字又逗出了兩地同愁。「芭蕉不展丁香結」,芭蕉葉卷而不舒,丁香花蕾叢生 ,芭蕉 、丁香兩個形象都是用來形容愁心不解。這一句化用唐李商隱《代贈》「 芭蕉不展丁香結 ,同向春風各自愁 」詩句 。同時,也是化用了那女子詩中的兩句,這樣既回答了愁之深,又表達了了解和憐惜之意。

結句「 枉望斷天涯 ,兩厭厭風月」。「兩」字與「共有」相呼應,厭厭,愁苦的樣子。這兩句寫得空靈蘊藉 ,既總括了回首經年,天各一方,兩心相念,音信杳然,只有「玉樓明月長相憶 」;也說出了,關山渺邈,天涯之思,對景難排,心底總隱藏着不滅的思念和期望。

此詞上片寫景 ,下片轉入敘事,整首詞熔寫景、抒情與敘事一爐,寫得委婉曲折,意味深長。[2]

作者簡介

賀鑄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年少讀書,博學強記。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

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著有《東山詞》。[3]

作者生平

十七歲時離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出監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寶豐監錢官。由於所任皆冷職閒差,抑鬱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檢。此雖武職,但位低事煩,不遂其願。不久因李清臣、蘇軾推薦,改文職,任承事郎,為常侍。旋請任閒職,改監北嶽廟。紹聖二年(1095)授江夏寶泉監,在任上整理舊稿,編成《慶湖遺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喪去職,不久東歸,遊歷或居住於蘇、杭一帶。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服喪期滿,召為太府寺主簿,繼又改任宣議郎,通判泗州。崇寧四年(1105)遷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遷奉議郎。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賀後族孫恩,遷朝奉郎,賜五品服。他因尚氣使酒,終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家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編成《慶湖遺老後集》。宣和七年(1125)卒於常州之僧舍。[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