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來自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張元干

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是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張元乾的作品之一。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捨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1]

正文

雨急雲飛,驚散暮鴉,微弄涼月。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夜帆風駛,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秋聲咽。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

心折。長庚光怒,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祗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

注釋】: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即己酉年。這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下,直逼揚州。高宗從揚州渡江,狼狽南逃,這時長江以北地區全部被金兵占領。作者當時避亂南行,秋天在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夜渡,撫事生哀,寫下了這首悲壯的詞作 。「泣孤臣吳越」即全詞結穴之句,通篇寫悲憤之情。

上片寫景,即寫憤激之情的鬱積過程。作者用色彩黯淡的筆調構畫出在舟中所看到的夜景,雨霽涼月,疏柳低垂,流螢明滅,菰蒲零亂,煙水蒼茫,秋聲嗚咽,⋯⋯一切都陰冷而淒涼。其意味深厚,又非畫圖可以比擬。首先,「雨急雲飛」一開篇就暗示讀者,這是一陣狂風驟雨後的寧靜,是昏鴉亂噪後的沉寂,這裡,風雲莫測、沉悶難堪的氣候,與危急的政局是有相同之處的。其次,這裡展現的是一片江湖大澤,類似被放逐的騷人的處境,從而流露出被迫為「寓公」的作者無限孤獨徬徨之感。的確,在寫景的同時又顯現着在景中活動着的人物形象,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他在苦悶中沉飲之後 ,乘着一葉扁舟,從濕螢低飛、疏柳低垂的水路穿過,駛向寬闊的湖中 ,冷風拂面,夢斷酒醒,獨倚危檣,⋯⋯此情此景,不正和他「悵望關河空弔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賀新郎 》)所寫的情景一致麼?只言「清絕」,不過意義更加含蓄。

於是,一個獨醒者、一人夢斷後找不到出路的愛國志士形象逐漸顯現出來。這就為下片盡情抒情作好了鋪墊。

過片的「心折 」(心驚)二字一韻。這短促的句子 ,成為全部樂章的變徵之聲。據《史記·天官書》載,金星(夜見於西方被稱為「長庚」)主兵戈之事。

「長庚光怒」上承夜景,下轉入對時事的感慨和憤怒,就有水到渠成般的感覺。當時時局內外交困。建炎二年濟南知府劉豫叛變降金;翌年,苗傅、劉正彥作亂,迫高宗傳位太子,後被平叛 。「群盜縱橫」句是說應該痛斥這些奸賊。不過據《宋史·宗澤傳 》載 ,當時南方各地湧現了很多義軍組織,爭先勤王,而「大臣無遠識大略,不能撫而用之,使之飢餓困窮,弱者填溝壑,強者為盜賊。此非勤王者之罪,乃一時措置乖謬所致耳 」,此句作為對這種不幸情況的痛惜可以講得通 。總之,這一句是寫內憂。下句「逆胡猖獗」則寫外患。中原人民,生靈塗炭 ,故詞人非常痛切。

這裡化用了杜詩「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的名句,抒發自己強烈願望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然而願望歸願望,現實是無情的。詞人進而指出尤其不能忍受的事實:一是國恥未雪,徽欽二帝還被囚於金。「兩宮何處」的痛切究問,對統治者來說無異於嚴正的斥責。二是國土喪失嚴重——「塞垣只隔長江 」。三是朝廷上主戰的將士個個遭受迫害,「唾壺空擊悲歌缺」。《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敦)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王敦所詠曹操《龜雖壽》中的句子本含志士惜日短之意 ,這裡暗用目的是抒發作者愛國主張橫遭摧抑,志不獲伸的憤慨,一「空」字可謂意義深刻。由於這一系列現實障礙,詞人的宏願是無從實現。這恰與上片那個獨醒失路的形象相符合,相一致。最後二句總結全詞 :「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龍沙」本指白龍堆沙漠,亦泛指沙塞,這裡借指二帝被擄囚居之處 。「孤臣 」描寫不被君王重視臣子,即詞人自指,措詞帶有憤激的感情色彩 。「泣孤臣吳越」的畫面與「倚危檣清絕」遙接。

張元幹擅長作清麗婉轉之詞,而他又將政治鬥爭內容納入詞作,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引路的人物。此詞就是豪放之作,它上下片分別屬寫景抒情,然而將秋夜泛舟的感受與現實政局形勢巧妙結合,詞境渾然一體。語言流暢,又多用倒押韻及顛倒詞序的特殊句法,如「唾壺空擊悲歌缺」(即「悲歌空擊唾壺缺」)、「萬里想龍沙」(「想龍沙萬里 」)、「泣孤臣吳越」(「吳越孤臣泣」)等,皆用語勁健,耐人回味。[2]

主要成就

張元干任太學上捨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時,他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張元干,其詞慷慨悲涼,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張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詞人,他尤長於詞,其作品中的二首《賀新郎》最為著名,被稱為壓卷之作,張元干博覽群書,文學修養很高,他能詩、能詞、能文,其著作有《蘆川歸來集》10卷、《蘆川詞》2卷,計180餘首。內容十分豐富,有寫景色,歌頌祖國的美麗江山;有抒發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誤國的奸臣;有寫堅決抵抗金兵侵擾等情況,他的著作洋溢着愛國激情,深受人們稱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