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開
出生日期 1951年
出生地點 中國 福建省 福州市
國籍 中國
別名 劉吉舟
職業 藝術 篆刻
知名作品 《石開印存》、《石開書法集》、《當代篆刻名家精品·石開卷》

石開

個人簡介

石開,1951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劉,別名吉舟,從事藝術職業後改姓石。青少年師從陳子奮謝義耕何敦仁等先生學習書法、篆刻、繪畫、詩文。1998年遷居北京,為職業篆刻書法家,滄浪書社成員。歷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

人物生平

他是中國印壇頂尖人物。其印風影響當代印壇。早在80年代中期,印壇被稱做「三足鼎立」即曰:王鏞高步京華;韓天衡雄居海上;石開領風騷於閩南。他和王鏞、何應輝、沃興華等被稱作「流行書風」的領袖人物和「中國書壇的重量級人物」。16歲開始篆刻。從游射義耕,陳子奮。不十年即走出藩籬,篆法結體自成系統。刀法亦有於前人。其書法有着強烈的明清調色彩,來自黃道周,傅山的影響幾乎隨處可見,從黃道周那裡得到了緊中透松的奇峭冷逸,從傅山那裡得了開張自如的大氣盤旋。不過,二者又都是通過對乃師陳子奮的法乳攀援上的。陳子奮書法篆刻右下直拓搖曳奮逸的體勢,筆觸都在石開那裡得到發揚光大。不過,相對乃師香叟的拘謹,稍嫌刻板,石開更多了些放逸奇詭。與石開篆刻的冷艷精雅相比,石開的書法顯示出低調的執烈,他將黃道周書法沉重的末世感轉化為一種入世的出世的放曠圓融。帶有一種精神歸屬上的宗教感,不過,這種宗教感是帶着入世的積極情緒的,恰如禪宗「運水搬柴,無非妙道」的師心自用和見性即佛。來自書法的禪氣使石開的書法在意境格調上與當代任何一位書法家都拉開了距離。尤為可貴的是這種禪氣並非故意造作而是自然流露絕去偽飾,這與當代某些以居士自居的假道禪書法的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可謂相去霄壤。石開書法似多用篆刻、短鋒宿墨,拄紙蹲行,並時兼水破墨法,因而線條燥重拙厚,氤氳生煙。而少空靈蘊籍。更出八面出鋒的迅疾側利。其結構拖沓右曳,往往最末筆或拖曳或繚繞或盤曲表現出悠閒而矜持的創作心態,在其他書家腕下或可成為俗筆。而在石開的筆下卻成為個性化風格的點睛之筆。正所謂:雖其病處,乃自成妍。石開書法是強調錶現的,他的作品帶有孤峭奇逸的強烈的個性色彩,在取法明清一路的當代書法家中,石開無疑是最具原創性的一位。

成就及榮譽

作品曾參加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參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曾受聘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中青展評委;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篆刻展評委;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楹聯展評委。曾在湖南湘潭、福州、日本沖繩市舉辦個人書法展。2006年1月在福州畫院舉辦敬鄉展。出版有《石開印存》、《石開書法集》、《當代篆刻名家精品·石開卷》等個人專集。

書法風格

應該說,石開書法的情趣化,不同於作品的意境、神韻。意境、神韻是書法作品多種構成元綜合配置而形成的整體性審美效果,它來自於超乎形式之上的審美體悟。而石開書法的情趣化,則着力於文字內容上對世俗意象的攝入,把日用倫常層次上的生活事物引到楮墨的揮運中來,打破了傳統以詩、詞主雅的內容格局。在石開的書法世界裡,作為文人寫意的純粹意義上的書法創作已經被弱化了,輕鬆代替了嚴肅,遊戲取替了正經,情調化的書法氛圍在作品中瀰漫,我們似乎還可以從其中看到石開為此自信而神秘的詭笑。 石開書法的情趣化,讓我想起齊白石先生的繪畫。中國的繪畫一直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則,然由於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繪畫的母題選擇主要以山水、花鳥蟲魚等為主流客體,因着歷史的沿襲,這些意象幾乎成為古典文人心靈跡化的文化代碼,他們很少再去拓寬這種意象格局,而是習慣地耽於其中且樂此不疲。而在齊白石的繪畫中,傳統文人的繪畫情境與世俗的生活圖景融合了。古來從未能入畫的形象在白石的畫中活躍了,那扒籬,那老鼠,那百姓平凡的眾生相……都在訴說自己美妙動人的隱秘。不知道石開是否從白石的繪畫中獲得一種啟發,一種靈感,其書法的情趣化怎會與齊白石繪畫的平民情結如此相似?是上帝安排?還是基於同一創作思想、創作心境作出的相似的審美選擇?或許是因為齊白石曾身為木匠,石開曾為汽車修理工,同樣微寒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的筆下同樣反映出對世俗生活的偏愛與熱情?猜想永遠是在旅途上的,但我知道,在他們的世界中都有一雙發現生活美的眼睛。 宋代書畫家米芾論書,曾提出一個難能可貴的指導思想:「要在入人」。所謂「入人」就是指要密切根據創作主體及其作品來論書,從而避免隨俗流轉,人云亦云,空泛不實。因此,「入人」 的批評原則總是要在共性中尋找個性,一般中尋找個別,這無非需要睿智慧眼。我讀石開書法,只是泛讀,談一點零星體會。我深知,要了解石開,也許面對他的藝術世界才是更實在的。作品中的內在聲音會更讓我們不斷去紡織、充實石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