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楊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石楊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和縣最北部,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在南京都市圈內,滁馬高速、367省道、206省道、滁河穿境而過。

截至2019年9月,下轄9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5萬人,面積158平方公里。[1]

歷史沿革

石楊鎮原名楊石巷,秦朝時期,石楊屬烏江亭地,後屬烏江縣(淮南郡),到明朝屬烏江,為和州懷德鄉四九都、四十都轄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為金楊、高皇殿兩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元月,成立江和全行政辦事處,該地分設八大禁、翁壩、金城廟三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改為金綽鄉。1949年8月,成立石楊鄉。1952年2月至1955年7月石楊鄉屬香泉區。1955年8月至10月又屬善厚區。同年10月,撤區並鄉,成立人民公社,石楊和高關合併成立高關人民公社。1963年5月撤銷人民公社,改設石楊區。1969年4月全縣撤區,1970年12月,又恢復為石楊區。1992年2月,撤區並高關、金城、石楊三鄉合稱石楊鎮,2005年12月綽廟鄉合併石楊鎮。

區位優勢

石楊鎮區位優勢明顯,206省道(滁蕪路)縱穿全鎮,距合寧高速只有15公里。合肥機場、南京機場距石楊均不到1小時路程。滁河水道穿鎮而過,可長年通航300T船舶,水道距長江口只有25公里。快捷的水、陸、空交通網,為到石楊投資、觀光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地理氣候

石楊鎮地處和縣北端,距縣城24公里。東與江蘇省石橋鎮星、甸鎮相聯;南接香泉鎮、西埠鎮;西鄰善厚鎮;北與全椒縣武崗鎮隔滁河相望。鎮東部老薑、泉水蘇、茆家三個自然村屬浦口區石橋鎮飛地。

石楊鎮地形地貌,自西南至東北呈蘑菇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一道民東北向西南的山脈橫亘,將境內隔成山區,東北部為平坦圩區。境內有陰陵山、插花山、孔夫山、如方山、掉尖山、戴虎山、老山、吃兒山、夾山、花山等。該鎮面積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656畝、水面面積15599畝,山地面積32160畝,宜林山場30750畝、有林面積29130畝。林地面積87135畝,園地面積4830。

該鎮水系發達、山區建有水庫22座,其中以夾山關水庫最大,該庫集水面積為40平方公里,總庫容1206平方米,興利庫容490萬立方米,最高蓄水位36.5米,解決滁河以南2.3萬畝農田灌溉用水要求。當家塘259口,圩區溝渠密布。水係為長江支流,屬駟馬山河流域,匯入滁河,經駟馬山樞紐水利工程流入長江。地下水豐富,泉眼多處、地下礦泉水資源充足,級儲量水質清澈甘甜,含鈣、鋅、鉀、硒等12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境內屬三疊系黃龍巖,為石灰石主要產地,石灰石儲量2億噸以上,品質優良,其中金城、花山熔劑灰岩經省322地質隊查勘探明C1級2193.7萬噸,C2級儲量9301萬噸,主要質量指標為氧化鈣54.04%,氧化美0。55%,二氧化硅1。18%,適合水泥建材或冶金輔助原料。高關煤層儲量D級174萬噸。在金城、高關還有磷礦,適合做磷肥。

該鎮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度濕潤,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7度,常年平均降水量1006毫米,無霜期232天。除偶遭農業水旱災害外,其它自然災害幾乎少見。

基礎設施

境內有500KVA變電所一座,城鎮、農村電網已改造完畢,可充分保障全鎮工農業生產、生活用電;鎮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1000噸;全鎮已開通1500門數字程控電話,架設了四座無線通訊塔,開通了ADSL寬帶,1993年開通了有線電視,現已入戶850戶。

集鎮建設

石楊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楊街道,已規劃建設成兩縱四橫水泥路面的整齊街道,樓房林立。自來水廠提引的是九灣清澈優質的活水源,有35000KVA變電所一座,城鎮、農村電網已改造完畢,可充分保障全鎮工農業生產、生活用電。開通數字程控電話近萬門,無線通訊塔6座。開通IP寬帶城域網,光纖有線電視覆蓋鎮區及周邊廠礦。投資50萬元建有一個占地90000餘平方米的休閒廣場,小城鎮建設項目初具規模。[2]

交通網絡

境內有206省道(滁蕪路)直穿南北,縣道(綽善路)橫穿東西。東接合寧高速,政府投資群眾籌資鋪設的村村通砂石路交織如網。新建水運碼頭1。5千米,能常年停靠400噸位船舶,年吞吐量300萬噸,經內河32公里進入長江。特別是滁河上的官渡大橋於2001年建成通車後,使我鎮的交通成就尤為便捷。我鎮綽廟至南京長江大橋42公里,是融入南京經濟圈的最前沿,東到南京祿口機場很近,西去合肥駱崗機場了不遠。

農業發展

農業:石楊鎮是農業大鎮,農業是全鎮人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小麥、油菜。兩個萬畝大圩剪爾、鑄陸圩是全鎮優質水稻、油菜生產的示範基地。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棄農經商意識不斷增強,外出務工經商人婁巨增,我鎮農民外出主要從事餐飲、建築、裝潢、服裝加工、家政服務和生豬養殖六大行業,截止2004年底,全鎮外出人員近萬人,勞務經濟有效地促進了我鎮農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 高滕葡萄:面積300畝,年產150噸。高滕位於如方山腳下,四面環山,氣候獨特,土質優良,很早就有"十里長山坳,遍地產葡萄,晚來南風起,醇香滿山飄"的稱譽。所產葡萄晶瑩剔透,光亮潤澤,個大,皮薄、肉嫩、味美。2004年7月註冊商標,每到季節,江、浙、滬各大超市紛紛訂貨,供不應求。

先鋒板栗:我鎮北部邊陲山區的先鋒村,現存有清朝末年的板栗樹156棵。栗樹生長在小尖山北麓的山凹中,窪內長年雲霧繚繞,氣溫濕度加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極宜栗樹生長。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先鋒板栗具有色、香、味堪稱巢湖一絕的美譽。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鋒村大力組織板栗生產工藝,植栗樹300餘畝,現已陸續掛枝結果。年產板栗10000公斤。

據了解,先鋒清朝年間的板栗林在我省還屬獨無僅有。

水利設施:鎮內有中型水庫一座(夾山關水庫),小(一、二)型水庫20座,排灌機站21座,抗旱機站21座,1998年以來,開挖當家塘248口,飲用水井167口。2001年--2004年,為實踐"三個代表",黨委、政府多方籌資為民辦大事、辦實事、辦好事,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除險加固河堤31公里,更新改造排澇電站10座,抗旱電站6座,新建提水泵站4座,翻新站房51間,總裝機容量3513千瓦。清淤排澇渠道26公里,抗旱渠道48公里,改變了過去易澇易旱的落後面貌,基本達到旱澇保收。

鄉鎮企業:近幾年,鎮黨委政府根據半山半圩的地理特點提出"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活石楊山水文章"的新思路。現已探明礦石資源儲量5億噸,礦泉水質甘甜味長,工業基礎初具規模,已形成以石料開採和水泥生產為主的建材工業;以水泥構件、空心粘土磚製造為主的型材工業;以糧油加工、糕點製作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服裝、板材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以礦泉水生產為主的飲料工業等五大工業體系。

社會事業

本鎮文化廣播電視站人員力量強、設備齊全,活動開展正常。有一座851座位的影劇院。全鎮有縣辦職中一所,初級中學二所,占地面積77000平方米,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各二所,完小14所,全鎮小學入學率100%,中學入學率98%,有中心衛生院二所,村合作醫療室16所,基本滿足全鎮人民看病就醫的需要。

石楊名人

胡業桃

胡業桃(1949~1970) 中國人民解放軍模範共青團員,海軍航空兵戰士。安徽省和縣石楊鎮人。196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入伍前曾奮不顧身地搶救落水女社員,跳進激流保護被暴雨沖壞的水庫閘口。入伍時,將自己的幾百斤糧食和飼養的家禽給了集體。入伍後曾搶救被壓在馬車底下的老人,帶頭鑽進寒冷的水中鋪設電纜,頂住水泥電杆滑坡保護戰友。1970年1月25日在戰備施工中,不顧危險援救戰友,觸電犧牲。根據他生前意願,所在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時追記一等功,同年11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追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

憨山(1546~1623)俗家名蔡德清,和縣石楊鎮蔡淺村人。明代憨山與蓮池、紫柏、藕益在歷史上並稱明代"四大高僧"。他七歲入社(私塾)讀書。嘉靖三十六年(1557),時年11周歲,在父母陪同下到南京報恩寺讀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德清已滿19歲,他立志禪修,請西林和尚為他剃度,又被賜予德清的法名。嘉靖四十四年(1645),由無極大師授與他具足戒,德清從此成為一名正式僧人。

德清26-50歲時,他與雪浪法師結伴,西到南康、吉安,遠遊北方經揚州,沿運河以達北京。萬曆元年(1573)春天,他來到五台山,由北台登山,來到憨山。憨山奇秀清幽,使他產生"遮莫從人去,聊將此息機"的想法。他後來也忘不了,便以憨山作為別號。憨山在這二十幾年的雲遊生活中除禪修、游鑒、還求學文訪道、弘揚佛法、宣揚神通、交友士子、結交權貴、結緣皇家,他的聲譽名望在中國北方越來越大,成為當時的著名和尚。憨山結緣官府皇家,給他的修道弘教帶來諸多方便,但他也因朝廷內部矛盾而罹難,險此身敗名裂。萬曆二十三年(1595)二月,他在勞山海印寺接上諭,竟上一椿"詔獄"案件而被囚送北京。終因"莫須有"的罪名,於同年10月發配充軍雷州。次年三月寓居城西古廟之中,開始注釋《楞伽經》。掩埋以疫而死的屍骨發萬計。萬曆二十六年(1598)他又著《中庸直指》,所以當地軍門陳如岡將軍,稱他為"僧中麟鳳"。

萬曆二十九年(1601)正月,他到韶州曹溪南華寺。萬曆三十九年(1611)他到端州一所寺廟養疴。憨山從五十歲被逮、刑訊、充軍,到六十六歲才了案恢復自由。

憨山六十七歲,離開端州,進住廣州長春庵,這一年是他的著作之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憨山七十歲時,仍盤醒桓於南嶽72峰間,六月才到江西九江,游東林寺,登匡廬,避暑於金竹坪.憨山七十二歲的十月間,入住五乳峰的法雲寺。

天啟二年(1622)冬至日,七十七歲的憨山在許多人的請求下,再次返曹溪南華寺,為眾說戒講經。天啟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憨山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八歲。他主要著作有:《觀楞伽經》八卷,《欏伽經、法華經通義》、《法華主節》二卷、《華嚴經綱要》八十卷等。

江南一枝梅端木禮海

高標絕俗、芳香沁人的梅花歷來是人們欣賞的愛物。以"江南一枝梅"享譽大江南北的安徽著名畫家端木禮海,把梅花畫得極具有神韻,畫出了梅花不染不俗、高潔傲霜特有的精神品質。

端木先生出生於歷史文化名城的和縣(石楊鎮綽廟集),自幼受藝術家庭薰陶,得益於草聖大師林散之的教誨,一生愛梅畫梅,造詣頗深,是安徽省畫梅名家。他曾任宣城地區書畫院院長,現任中國現代民族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書畫研究會副會長。20多年來,端木先生刻苦鑽研畫梅藝術,已形成獨特風格,著名書法家肖嫻看過端木禮海的梅花圖幅,譽其為"江南一枝梅"。著名畫家陳大羽在看過端木禮海梅花圖幅後,欣然題詞:"禮海兄畫梅為海內勝手,此作深得和靖詩意。"端木先生的《紅梅》、《墨梅》等多幅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其作品作為省內外政府間的饋贈禮品、出國禮品,格外引人注目。還有不少精品被博物館、藝術研究機構以及國際友人珍藏。香港《收 端木禮海 端木禮海 藏天地》曾發表了端木禮海為郵電部發行的梅花郵票首日封繪製的《嚴冬過盡》 、《古樹新花》等6幅作品,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曾專門向海外介紹他的畫梅藝術和取得的驕人成就;湖北電視台還為他拍攝了《梅花香染萬里春》的專題片。

端木先生已年過七旬,"其筆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其人童顏鶴髮歲約黃昏。"可他的心依舊很年輕。幾十年來,人世滄桑,他歷經坎坷,但他對喜逢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新世紀帶來的繁榮昌盛,喜悅之情難於言表,每每在畫中無形地流露出來,既訴諸於形象,又見於題字。他潤筆塗繪的《歲寒不凋》梅花圖作品中,古梅虬枝,新芽鮮嫩而顯生氣勃勃,老乾充盈而顯實力;盛開的梅花,笑而不嬌;勃勃生長的梅骨朵,羞而不媚,艷而不俗,閃閃爍爍,像火點在寒冬中宣告着春天之降臨。

端木先生純潔如明鏡一般的心以及他爽朗豁達的性格,來源於他對人生的態度。端木先生遇事達觀,淡泊名利。在一幅題為《鐵骨紅心》的畫幅上,他有這樣的題字:"人生不滿百,知足便無憂,欲壑本難平,攀比增人愁,紅顏來去匆,莫負少年頭。"無個人功利目的純潔的心,使端木先生在藝術上無畏不倦的探索,也使讀者在他格調高尚的作品中,得到人生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端木先生在梅花的創作上十分重視形神兼備、立意布局和骨法用筆這一傳統,努力把精神氣質寓於梅花的造型特徵之中。畫風率真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有一幅題為《俏也不爭春》的梅花圖,在倚空聳立的巨大古梅幹上,一枝新丫杈擎然向上,整個畫面只噴綻出三兩朵殷紅的梅骨朵,在墨幽幽的蒼幹上鮮亮昂奮,充滿着蓬勃生機。端木先生為人謙虛,善於學習,十分注意向傳統學習,尤其對關山月、楊建侯的研究頗深。他認為:嶺南派畫師關山月的梅花圖富有時代精神,而金陵派楊建侯教授的梅花形神兼備,可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畫就是取關、楊二老的筆意為基礎,力圖自成一體。端木先生說:"藝術創作既不是重複古人、今人,也不能重複自己,藝術的真諦在於發現、在於創新。"

端木先生為表達故土鄉情,在和縣第一中學設立了"端木禮海梅花獎基金會",以他創作的生機盎然、昂揚激奮的梅花圖,鼓勵學生學習梅花的堅貞、高潔、勇敢的精神品格,勇攀科技高峰!

端木先生這種心系桑梓、獎勵後學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名勝古蹟

張嬰洞

張嬰洞,位於和縣石楊鎮高關村烏石山下迢迢谷中,谷長10餘里。北達如方山麓,南通掉尖山山峽,俗稱"黑凹"。此洞石孔嵌豁,一山皆空,漢時,張嬰隱藏於此,故稱"張嬰洞"。

據傳,唐代張氳亦隱居於此。洞中有石盎、石琴。洞頂石縫中產黃精(中草藥),大如拳頭。唐玄宗(李隆基)曾召見他,拜官不受,還山。某年,洪州(今南昌)發生大疫。有狂道士賣藥,得者必愈。唐玄宗聽說後,笑道:"這賣藥老道,一定是張氳"後唐玄宗又三次召見,他都不去。直至唐代天寶末年(756),屍解。

明代和州戴重曾至此遊覽,並作《至迢迢谷》詩:"豺虎縱橫未解圍,間關猶得返荊扉。雨來晚澗村多哭,月滿秋峰鳥不歸。聊復荷鋤看豆落,敢曾沽酒問雞肥,良朋殄瘁身將老,欲就山林事轉違"。

神奇的"氣象樹"

在距和縣城30公里的石楊鎮高關行政村的山坳里,有一棵功能奇特的"氣象樹"。1996年10月29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曾將其對海外介紹,使它的形象與作用進一步引起世人關注。

這棵大樹,高約10米,主幹粗矮,凹凸不平,樹圍3米多,樹冠四展如傘,覆蓋面積100多平方米,已有400多年歷史。當地農民稱它"朴樹",林業技術人員確定是榆樹家庭中的佼佼者,叫"小葉榆"。

據載此樹能預知氣象,人們根據此樹每年發芽的早遲和樹葉的疏密程度,可以推斷當年是澇是旱,還是雨水適度。此樹如在穀雨前發芽,且芽多葉茂,則當年雨多水大,易成澇災;若和其他朴樹一樣,按時令發芽,且樹葉有疏有密,則當年將有旱災,發芽越早,旱災越重。這種現象,與旱澇史實基本相符。當地農民相信這棵古樹,對它滿懷着崇敬之情,尊稱它為"神樹"。

"如方山如方山,舊名"六合山"。位於和縣石楊鎮夾山關水庫北端,距縣城25公里,海拔315米。為全縣最高之山,綿亘十里。東晉隆安初(397-401),甘肅涼州寶雲和尚,嘗游天竺、大夏諸國,通梵文、譯佛經,他晚年從江南來六合山幽棲以終。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宋孝武帝劉駿登山時,如金陵之方山,故名如方山。天監年間(502-519),梁武帝蕭衍登此山,以望六合,亦名六合山。宋代和州巡檢賀鑄在《登如方山》詩中寫道:"楚郊十月尚聞蟬,傍道黃花亦可憐,特上西山最高處,長安應在夕陽邊。"山上曾建有一座昭明院,院內有塔,名"六祖塔"且有寺,名"六墳寺"。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院內讀書。明代詩人戴重在《昭明院》一詩中寫道:"蕭家藏經寺,亦有讀書台,竹柘滴空青,白雲招手來"。西嶺聖石嶙峋,名"獅子岩",岩下有一石潭,深七丈余,此潭叫"金牛井"。西南山麓陡峭處,有一石岩叫"釣魚台"。相傳,山下是一片白水,姜太公曾在陡壁上垂釣,故叫"釣魚台"。山下有夾山關,清順治十六年(1659),和州知州楊繼芳在《夾山關》詩中寫道:"常道出門好,逢山眼倍青。峰多紅日障,路曲白雲停。倦烏歸深樹,流泉入草亭。野人眠正穩,遊子為誰醒。"如方山古蹟甚多,均毀於日軍炮火。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在如方山辦起國營林場。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區、示範戶建設,加快農業"三新"成果轉化應用。加快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抓好蔬菜、糧油、五早作物三大種植產業帶和肉鴨、生豬、、水產品三大標準化養殖區建設,提升優勢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調整農產品結構,突出發展蔬菜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養殖業。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積極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提高農業增值能力。加快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實施農業東向發展。利用我鎮農業優勢,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產品東進、資金東引、產業東接,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通過重點扶持、嫁接改造、兼併重組、聯合營銷等形式,培育一批骨幹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品牌農業。力爭五年內全鎮訂單農業面積達到5萬畝,帶動農戶0.8萬戶以上。

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在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長同時,認真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加強農產品和農資市場管理,強化涉農收費管理,促進農民直接受益。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引導農民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經營收入。加大"陽光工程"實施力度,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和勞動技能培訓,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農民勞務收入。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加速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力爭201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左右,其中70%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同時,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石楊鎮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爭"十一五"期間全鎮各圩口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實施相關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完成東翁站及田渡站等大型泵站改造任務,改造內河中小型機站。在丘陵地區大挖"當家塘",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加強標準化農田建設,搞好土地治理,全面提高地力。加快農村交通建設。"十一五"期間,全面推進"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確保通村主幹道路實現路面灰色化(水泥路),村內道路布局網絡化、路面硬質化。加強農村電力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優化農村配電網,提高供電保障能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多渠道籌資建設集鎮自來水廠和村級供水設置,確保"十一五"期間解決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按照"村莊園林化、道路林蔭化、綠色長廊、生態公益林等建設。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大力普及沼氣,推廣清潔能源,用五年時間使農村0.3萬戶以上農戶用上沼氣。

推進村鎮規劃建設

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體現特色、分步實施的原則,分級分類編制村鎮建設規劃。強化規劃管理,引導農房建設向中心村集中,逐步形成"一個村鎮、一個特色"的村鎮風貌。力爭"十一五"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2007年完成所有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農村的各項建設實行嚴格控制,規劃制定後,所有建設行為必須嚴格按規划進行。注重農房建設的設計指導,免費向農戶提供具有多種特色的房型設計圖紙。抓好村莊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繼續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事業單位運行機制,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村財鎮管村用"改革,規範鎮村財政行為;積極化解不良債務;完善財政對農民的補貼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全面推行"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華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環境,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合理調整村級規模,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做好二輪土地承包後續完善工作,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開展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等。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鞏固提高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十一五"期間全面消除農村中小學危房;嚴格執行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兩免一補"政策,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水平。積極發展農村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化、體育等事業。加大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配套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視農村健康教育,強化農村疾病預防控制,提高農村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大對農村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的投入,力爭實現鎮鎮有文化活動場所、村村通廣播電視。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倡導講衛生、改陋習、樹新風活動,深入推進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繼續開展創"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戶"活動,文明婚喪嫁娶,推行殯葬改革,破除陳規陋習,反對封建迷信,遏制宗族勢力,打擊"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逐步形成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貌。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村和群體先行開展社會養老保險。繼續實施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救助救濟、五保戶供養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作用,做好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多方位多層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糾紛。加大"平安石楊"創建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堅持依法從重從快的方針,嚴厲打擊嚴懲危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侵害農民利益的犯罪行為,確保全鎮農村長治久安。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紮實開展第三批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建立健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制定並組織實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年規劃,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推進"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紮實做好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鎮村幹部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夯實農村基層組織的教育陣地,提高現代遠程教育水平,增強基層幹部和農村黨員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

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

健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基層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內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基本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使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行使權利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特色產業

高關葡萄

石楊鎮高關村於1989年開始引進葡萄種植,因該地區地理環境特別,四面環山形成特殊小氣候,晝夜溫差大且生育期長,形成高關葡萄兩大特色:一是含糖量高於其他地區同類品種3%左右,葡萄美味可口,甜中帶鮮,口感別具物色且富含微量元素。二是成熟期比其他地區延遲30天左右,因而錯開了集中上市期,有利於錯季銷售。現"高關葡萄"種植面積達180畝,已形成該地區庭院經濟的主導產業。

訂單農業

為使農民增產增收,2003年由鎮農技站牽頭指導,鎮中心糧站具體操作。在石楊、新農兩村與近300戶農民簽訂了3000畝水稻訂單,品種為示範2號,該品種的特點是優質、高產。合同規定每百斤收購價比普通品種高2.5元。此舉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田積極性,今後我鎮將繼續擴大訂單農業的實施範圍和種植品種。

水產養殖

全鎮現有水面8000畝,已開發約4000畝,主要集中在圩區熊莊村和石楊村,2001年熊莊村將1900畝水面發包給江蘇興化市養殖大戶劉恆俊養殖螃蟹,承包期5年。石楊村採取分散發包,1500畝水面主要是養殖珍珠和精養魚類。[3]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