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乳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林乳餅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評審,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石林乳餅為用山羊奶製成的風味食品。乳餅為乳白色豆腐塊狀,表面略帶黃色,有油質、稍硬,內質白嫩滋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滋味鮮美,便於儲藏運輸。可蒸、燴、煎、炸,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乳餅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乳腐」。明朝的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寫的就是「乳腐」,而把「乳餅」作為別名。只是,若是把乳餅叫作「乳腐」,很容易和腐乳混為一談,因為江南人家就是把豆腐乳也叫作「乳腐」的,清朝大才子和大美食家袁枚在他《隨園食單》中提到的蝦子腐、廣西白乳腐、王庫官家制及蘇州溫將軍廟前賣的乳腐,都是豆腐乳,而不是乳餅。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石林乳餅"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1]。
藥用價值
唐朝的中醫着作《四聲本草》中說乳餅不僅是一種美食,還具有藥用價值:「乳餅味甘,性微寒,可入藥」、「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漿水煮二十餘沸,頓服,小兒服之彌佳。」元朝的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也說到了乳餅的藥用價值:「用面拌,煮熟,空腹食之」、「主療脾胃虛弱,赤白泄痢。」
歷史文化
乳餅的歷史不可考。 不過可以大概推測有兩種可能的起源。藏緬語民族遊牧業殘留,藏緬語民族現在多為農業民族,然而歷史早期他們的先人西羌是遊牧民族。乳製品作為牧人的食物是很自然的事情。製作食用乳餅有可能就是遠古遊牧生活遺留的習慣。蒙古人帶來的食品,同樣是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曾經征服了當年的大理,他們作為入侵者和征服者,有可能把製作乳餅的方法也帶了過來[2]。
做法
取鮮奶,兌入一種從當地山上採集的酸果榨汁液,酸化乳液。酪蛋白遇酸析出。經過濾,壓實,適度脫水後成品。 其工藝原理和工序跟製作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惟豆腐是大豆植物蛋白,而乳餅為牛羊酪蛋白。由此,乳餅其實應該稱為「奶豆腐」。有人認為豆腐的發明實際上是胡漢交流中受到乳餅生產工藝的啟發所致。一種較新的生產乳餅的工藝參數為: 凝乳溫度80℃,CaCl2的添加量為0.025%,加酸凝乳劑(pH=3.85)的量為25%[3]。
視頻
走進彝鄉——山里孕育的美味——石林乳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