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棗(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棗
t0161d0f42afa56e343.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21290&sid=5934020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石棗

漢語拼音:Shí Zǎo
別名:石豆、岩豆、金棗、石米、獨葉岩珠、鴨舌蘭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涼;歸肝、腎二經
功能:滋陰降火、治高熱驚風、角弓反張、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涼血止血
主治:遺精、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四肢癱瘓、關節腫痛、乳癰、咽痛、實火頭痛、牙痛、背痛、燙傷

石棗,中藥名。為蘭科植物石豆蘭Bulbophyllum radiatum Lindl.的全草。具有滋陰降火、治高熱驚風、角弓反張、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遺精、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四肢癱瘓、關節腫痛、乳癰、咽痛、實火頭痛、牙痛、背痛、燙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石棗

拼音名:Shí Zǎo

別名: 石豆、岩豆(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金棗、石米(《陝西中草藥》),獨葉岩珠、鴨舌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陝西中草藥》

來源

為蘭科植物石豆蘭的全草。夏、秋採收,除去泥土及雜質,陰乾。

生境分布

生於懸崖陰濕處,也附生於樹幹上。分布陝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常綠匍匐小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着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

性味

甘辛,涼。

  •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甘辛,寒。"
  • ②《陝西中草藥》:"甘淡,涼。"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涼血活血。治高熱驚風,風濕痹痛,四肢麻木,關節腫痛,癰腫,咽痛,跌打損傷。

  •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滋陰降火,清熱利濕。治高熱驚風,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癰,背癰,風濕痹痛。"
  • ②《陝西中草藥》:"活血舒筋,補陰助陽。治半身木遂,四肢癱瘓,風濕麻木,刀傷,跌打損傷,湯、火燙傷,勞傷,小兒高燒抽風,遺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

複方

  • ①治小兒驚風,角弓反張:鮮石豆蘭一兩,水煎服。
  • ②治風熱咽痛,實火頭痛:鮮石豆蘭一至二兩。水煎服。
  • ③治關節腫痛:鮮石豆蘭二至四兩,金銀花藤一兩,豬蹄一個,黃酒四兩。水燉服。
  • ④治乳癰:鮮石豆蘭搗爛敷患處,另用鮮全草二兩,燒酒一至二兩。隔湯燉,分二次服。(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⑤治勞傷:石棗一至二兩,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藥酒一至二酒盅;或石棗、石豇豆各五錢,泡酒服。(《陝西中草藥》)
  • ⑥治刀傷:石棗適量,研粉,開水調敷傷處。(《陝西中草藥》)[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石棗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石棗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