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油名詞審定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石油名詞審定委員會於1989年7月正式成立,侯祥麟院士任第一屆主任委員。從1989年至1993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批7875條名詞的審定工作,1994年由全國名詞委正式公布。目前,石油[1]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在籌備第二版名詞的審定工作。

歷屆成員組成

第一屆

顧 問:朱亞傑 李德生 童憲章

主 任:侯祥麟

副主任:李虞庚 閔恩澤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萬邦烈 王治同 尤德華 牛毓荃 田在藝 朱惟雄 劉端 劉同剛 江士昂 孫濟元 嚴大凡 李克向 遲瑛琳 張琪 張厚福 羅平亞 羅塘湖 金志俊 金燕凱 孟爾盛 趙聲振 趙國珍 趙福麟 秦同洛 解浚昌 譚廷棟

秘 書:遲瑛琳(兼)

相關資訊

《石油名詞》(1995)

本書是由全國自然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第一批石油名詞。包括總類、油氣地質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測井、鑽井工程等12類,共7875條。

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統一工作緣起

科技名詞交流是兩岸專家共同的呼聲。海峽兩岸使用着同樣的語言,書寫着同樣的文字。但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導致了兩岸在科學技術領域對同一事物和概念的命名有着很大差異。例如,大陸所稱的「網絡」、「信息」、「軟件」、「航天飛機」、「等離子體[2]」,在台灣則分別稱為「網路」、「資訊」、「軟體」、「太空梭」、「電漿」。據統計,兩岸不一致的科技名詞占到總量的30%以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兩岸科技界的諸多學者都呼籲兩岸積極開展科技名詞交流活動。

1993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首輪「汪辜會談」,順應兩岸民意,將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統一的內容納入共同協議中。全國名詞委率先行動,於1993年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兩岸航海專家座談會,開始了兩岸科技名詞交流活動的探索和行動。

1994年5月,全國名詞委起草了「關於開展海峽兩岸科技名詞統一工作的意見」,並在京召開了「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與統一工作座談會」。盧嘉錫、師昌緒等70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學家,以及訪問過台灣的專家學者參會,海協會副秘書長劉剛奇也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兩岸名詞工作的方針、政策,組織、方法及出版等具體事宜。

1996年6月,全國科技名詞委與台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建立了聯繫,在很多方面達成共識,確定了合作模式,以全國名詞委與李國鼎基金會分別組織兩岸專家共同開展兩岸科技名詞交流活動。

1996年6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在黃山召開天文學名詞對照研討會,這是第一次在大陸召開的兩岸科技名詞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兩岸天文學界專家近40名,發表相關論文13篇。會議就華語地區漢語天文學異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對兩岸天文學名詞的交流與統一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1996年7月,全國科技名詞委組團赴台參加海峽兩岸航海科技名詞對照座談會,這是第一次在台灣地區召開的兩岸科技名詞研討會。台灣方面的與會人員除航海專家外,還特邀大氣科學、地理學、測繪學、船舶工程學、成功大學等有關專家參加了座談。會議認為,航海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對於實現兩岸「三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討論了有關兩岸航海科技名詞編訂工作的目的、內容範圍、方法步驟、出版格式等事宜。

自1996年全國名詞委召開天文學和航海科技名詞對照研討會以來,兩岸學者不斷擴大科技名詞交流對照活動範圍,至今已經擴展到了30多個學科領域,組織過上百次兩岸專家共同參與的科技名詞研討會,在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統一工作中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一文搞懂中國石油發展簡史 ,搜狐,2017-04-04
  2. 等離子體有哪些分類?,搜狐,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