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漠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石漠化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石漠化(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一般指石質荒漠化

石質荒漠化,又稱石化、石山荒漠化,是指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續退化乃至消失,導致水土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基岩大面積裸露於地表(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過程。它是地質、地貌、氣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石質荒漠化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石漠化災害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提出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在砂頁岩及紅色岩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坡地陡坡開墾所引起水土流失研究中先後提出有「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喀斯特石漠化」等概念,李陽兵等對喀斯特石漠化與石漠化概念進行了探討。袁道先採用石漠化概念、楊漢奎採用喀斯特荒漠化概念,都是用來表徵植被、土壤覆蓋的喀斯特地區轉變為岩石裸露的過程,並把石漠化列入我國4大地質生態災難。

產生原因

國內外學者就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形成過程和成因機理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般說來,岩溶區水土流失是導致石漠化現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在相同的地質環境下,水土流失越嚴重,土壤的流失量越大,土層厚度逐漸變薄,岩石裸露面積不斷擴大,石漠化程度也日益嚴重。

脆弱的自然、生態與地質環境等自然因素和強烈的人類活動為主導驅動力的石漠化形成機製得到學術界普遍接受。

基本內涵

主要特徵

石漠化具有區域性、漸發性、潛發性、生態破壞性、難恢復性等特徵。植被退化過程是土地石漠化過程中最為直觀的先導過程,由此可造成土壤侵蝕、地表水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之一。

根據相關資料,我國喀斯特地區以貴州為中心,包括廣西、廣東、雲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區,面積達50多萬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連片區中面積最大、發育最強烈的生態脆弱區。目前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面積仍在快速增加,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加速了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河道淤積、土地資源喪失、乾旱等。

主要類型

土地石漠化的類型完全受基岩類型的影響。我國南方岩溶區廣泛發育震旦系~三疊系四套碳酸鹽岩沉積建造,受碳酸鹽岩基岩類型的影響,南方岩溶區的土地石漠化主要為岩溶石漠化(又稱喀斯特石漠化)類型。非石漠化土地是土地退化前與該區域氣候生物帶景觀相適應的土地,石漠化土地則是由非石漠化土地向石漠化土地及石質荒漠演變、退化的土地。

分布範圍

我國南方岩溶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半裸露型岩溶區,也是石漠化土地廣為發生的脆弱生態區域。據2005年調查,在南方岩溶區滇、黔、川、桂、湘、粵、鄂、渝8省(區、市)451個縣(市)107.14萬km2的地域範圍內,碳酸鹽岩分布面積達45.087萬km2,石漠化土地面積亦達到12.96萬km2,二者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42.08%和12.098%。

根據調查區內縣市統計,石漠化面積大於100km2的縣市186個,占縣市總數的23.13%;大於200km2有113個,占縣市總數的14.05%;大於400km2的縣市48個,占縣市總數的5.97%,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為3.25萬km2,占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46.43%;大於700km2的縣市13個,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約1.38萬km2,占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19.71%;大於1000km2的縣市6個,其石漠化面積總數約0.81萬km2,占西南地區石漠化面積的11.5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