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牛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石牛道又稱金牛道,古代漢中入蜀交通要道。自今陝西勉縣西南行,越七盤嶺入四川境與劍閣道合。《水經注·沔水》 引來敏《本蜀論》:「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漢建安17年至19年(212——214),劉備滅劉璋,自葭萌(故城在今四川廣元南)攻成都,道即由此。後代頻加修造,元、明以後通稱南棧道,又名蜀棧。

古道規模

金牛古道全長約二千餘里,在廣元境內的一段計約二百多華里,其間山重水複,棧道相連,溝壑縱橫,蜿蜒崎嶇,最為奇險。

關於金牛道,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一直流傳了幾千年。相傳戰國時期,秦國欲征服蜀國,但關山萬里,道路險阻。秦王命人造了五頭石牛送給蜀王,謊稱石牛能日糞千金。貪財的蜀王命五丁力士開路,心迎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來的不是能日糞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國的萬千鐵騎,於是蜀國滅亡了……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稱為「金牛道」或「石牛道」。

兩大學說

關於金牛道在先秦時期的走向,史學[1]界已基本定論,而唯獨廣元境內昭化(古葭萌邑)至古陽平關(今陝西勉縣城西)一段尚存分歧。主要有「朝天說」與「白水關說」兩派。

朝天說

「朝天說」認為,金牛道自關中八百里秦川逶迤而來,出勉縣,過陽平關,走寧強,越七盤關至朝天驛,而後經廣元至昭化。

此說主要依據:

一、得到《辭海》、《辭源》、《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書籍的認定;

二、這條路上現今尚存「五丁關」、「軍師廟」、「籌筆驛」等地名。

白水關說

「白水關說」認為,金牛古道出勉縣,過古陽平關後向右沿平緩山道前行,爾後沿白龍江支流劉家河,經金山寺、劉家場院、直抵古白水關(今青川縣永紅鄉五里埡村),然後向左沿白龍江左岸經白河、水磨溝、三堆寺,出飛鵝峽向前過石龍鎮而至昭化(古葭萌邑)。

「白水關說」主要的依據是:

一、《四川通志》、《漢中府志》、《昭化縣誌》等地方典籍均用此說,本着「地近易核」的觀點,可信程度大;

二、當代學者、四川大學教授[2]、《華陽國志》校注劉琳先生,通過對地方典籍研究,並進行實施地考查認定此說。他認為金牛道翻越七盤關,走朝天至昭化是南北朝以後,才逐步形成的;

三、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支持了「白水關說」,近年來在白水江左岸金牛古道上出土了大量重要戰國文物,引起國內外轟動。其中主要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國頒布蜀地種田的律令木櫝《為田律》。刻有「相邦九年呂不韋」字樣的古代兵器銅戈(公元前238年造)。鑄有小篆「蜀郡」二字的先秦農具古鍤。此外從上百座戰國墓及數不清的漢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秦半兩錢」、巴式劍、古銅鏡、陶器、漆器等,都有說明白水關一帶在秦漢時期是重要的交通線。而朝天、七盤關一帶雖經修築寶成鐵路、108公路,但出土文物最早的止於宋代

四、不少專家認為:二千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古道路一般避開翻越大山,多採取「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旋,險絕而棧」的方法。金牛古道當年避開七盤山,走劉家河,白龍江河谷,險絕處設棧道符合歷史實際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