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磨磨出的年味(蔣安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磨磨出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石磨磨出的年味》中國當代作家蔣安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石磨磨出的年味

「臘二十三,打陽塵;臘二十四,送灶神;臘二十五,磨豆腐。」這是兒時家鄉的習俗, 家家戶戶通常會在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磨豆漿做豆腐。

走進村子裡,「嘎吱,嘎吱」的推磨聲和着人們的歡聲笑語成了一支委婉動聽的歌謠,處處散發着醇香的年味。父母也會年年按着家鄉臘月習俗去準備年貨。這一天吃過早飯,全家一起開始磨豆腐了。

只見母親搬了一條高凳子把水桶放在上面,水桶里裝滿膨鼓水亮的黃豆。準備就緒後,開始動工了,我們口中喊着「一、二、三、四--」,憑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力氣把石磨推得飛快旋轉,眼見着磨眼裡的豆漿往下淌。可不到一會兒,石磨推推停停,很不和諧,我們氣喘吁吁,感覺全身仿佛有千斤重。父親看我們拉不動磨,默默走上前,接過我們手裡的磨杆,告訴我們:「推磨一定要齊心協力,不能一個拉一個推,雙腳要一前一後的站着,直到行雲流水才行」。父親說完示範了一遍給我們看,他不緊不慢地推起磨來,呼吸也有規律。媽媽不時的把一瓢經過浸泡的鼓鼓的豆子倒進磨眼裡,再添一些水。只見經過磨碎的豆子變成了白色的粉末,乳汁似的豆沫不動聲色地從兩扇石磨間流淌出來,漸漸流淌到磨盤上,又緩緩地流進水桶里。夕陽照耀下的農家小院,圍着磨子的我們,構成了一副優美的鄉間勞作圖。當我們歇夠了,氣也喘勻了,就輪流上去幫父親推磨。我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豆子磨成豆漿了,雙手卻磨出血泡來了。不過拉磨的過程讓我們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更體會到了人生的路很慢漫長,誰能自始自終保持一個勁,不鬆懈,一直向前走,誰就可能成功。

豆腐好吃,但做豆腐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會做的。豆腐做得好不好,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點」漿。所謂點漿,就是用石膏水點豆腐。水兌多了,豆腐就老了;兌少了,嫩了,就不能成型。要不停地攪動,過幾分鐘後,豆漿就變成了豆腐腦,再包裝擠壓成型。

記憶中,母親是制豆腐的高手。她做出來的豆腐,像西施一樣色澤光鮮,人見人愛,白嫩的豆腐口感適中。忙碌一天的父母,開心地喊着我們吃豆腐。我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母親看我們吃的急,不時叮囑:「沒人跟你搶,鍋里還有的是呢,慢點吃。」

往事如風,歲月依舊,年年迎春,天天過年。而今,家裡的石磨還完整無缺地立在老屋的後院,沒有退出父母的生活舞台。昨日,回了一趟老家,多遠就聽見石磨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原來是古稀之年的父母在磨豆腐準備年貨。石磨咀嚼的聲音,彌散出汗水中鹽的淳樸,父母的白髮是鹽染的。我輕輕觸摸着石磨的靈魂,父母磨出的是歡樂,是喜慶、是濃濃的年味、更是兒女的思念。[1]

作者簡介

蔣安賢,女,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石壩九校教師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