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覺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覺寺位於廣東省陽江市區南三里外的漠陽江畔,坐南朝北,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石覺禪林」,是陽江八景之一。

中文名稱 石覺寺

地理位置 廣東省陽江市區南三里外的漠陽江畔

著名景點 石覺禪林

原 名 開元寺

建築構成

該樓主體包括鍾樓、鼓樓、天王殿、韋馱殿、客堂、觀音殿等,氣勢雄奇,頗具規模。稍後,又將后座大雄寶殿翻建一新[1] 。1995年間由釋蓮宗大師發起集資興建了一座九層千佛塔。該塔為純白色塔身,巍峨雄偉、直插雲端,登高憑臨,心曠神怡,十里風光,盡收眼底。並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觀音。新建了蘊空、滌塵法師紀念堂。現石覺寺環境清幽、綠樹婆娑、小橋流水、波光劍影、佛光普照、寶殿莊嚴。

歷史沿革

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原名開元寺,與開元塔舊址相連。歷代五次重修。清順治十一年(1554年),邑人陳千勝、陳奇兄弟捐地拓建觀音閣,掘出一石,上刻「石覺」二字,故改稱「石覺寺」[2] 。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准提亭。乾隆十三年、嘉慶二十二年兩度重修,增建文昌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民國五年(1910年)住持性堅法師再次重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挖建放生池,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八角亭小拱橋。1945年雪峰法師(滌塵大師)再度重修,加高正殿,增建客房、禪房。寺門橫額「漠陽福地」,系明朝本邑仙師朱在參所題;兩邊石聯「漠江水?三摩地;頓缽山呈一指禪」,是清代狀元林召棠所書。八角亭石匾「登彼岸」三字,乃蘇東坡手跡。「文革」中本寺遭受嚴重破壞。宗教政策落實後,經過十多年的修葺,寺貌煥然一新。趙朴初先生題「石覺寺」三字,氣勢雄奇,為寺增輝。千佛塔高聳入雲,登塔遠眺,十里風光,盡收眼底。寺內碑刻15塊,珍藏佛經100部。古剎昔日香火旺盛,僧侶雲集,達客騷人多有題賦,為古寺增色增輝。八角亭門楣上端「登彼岸」乃蘇東坡手跡;大殿門口正額「漠陽福地」是明朝鼎湖山慶雲寺二代祖師釋在慘所書;兩邊楹聯「漠江水匯三摩地,頓砵山呈一指禪」,系清代狀元林召裳所書;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親自為本寺題寫了寺名「石覺寺」,筆勢渾厚有力,書于山門之上。原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六榕寺方丈釋雲峰老和尚為石覺寺撰對聯:「石窟藏經自古禪棲無俗地,覺壇悟教從來佛度有緣人」,如是等等,不勝枚舉。古剎石覺寺位於陽江市西南面漠陽江畔,與頓缽山隔江相望,漠江水奔流於前,崗背山遙立於後。原寺院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水田八十畝,經歷代五次重修,是陽江古八景之一,謂之「石覺禪林」。 石覺寺始建於唐朝玄宗元年(公元712年),原名開元寺,年久漸廢。明代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經陳伯年、蔡游、戎亨符布金集資,於開元寺舊址重建文佛殿、准提閣,開挖放生池,池泮建瓦屋三間,名曰「半日閒」,以憩游者。石角與頓缽寺既成,更石角為石覺,取「昔生公說法可重亭,頑石聽經,為之點首,則石固能覺也」之意,而寺因以名焉。又據滌塵大師文章所言:「明代永樂年因造寺挖土得石顏曰『石覺』,而改稱石覺寺。」清代順治年間,邑人陳千勝、陳奇兄弟捐地擴建了觀音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原寺院主持釋滌塵募捐修建正殿、韋陀殿,又供奉了三寶佛、十八羅漢聖像。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鼎湖山慶雲寺主持永照蘊空法師和釋蘭精法師到石覺寺開壇授戒,法會盛大,聲名遠播。

現任方丈

現任方丈蓮宗法師,76歲,原籍廣東省陽江市,1943年出家,師從雪峰法師,兼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陽江市佛教協會會長,陽江市人大代表。

住宿

石覺寺位置陽江市江城市區內,交通便利,從市中心步行半小時,出租車也不過十五分鐘時間。陽江市賓館酒店遍布大街小巷,來陽江旅遊絕不會找不到住的地方,而且價格實惠一般房價不會超過三百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