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長生,中藥名。為鐵線蕨科植物單蓋鐵線蕨Adiantum monochlamys Eaton的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台灣、四川等地。具有清熱化痰,解毒之功效。用於肺熱咳嗽,感冒發熱,癰腫疔毒。[1]
形態特性
植株高25-55cm。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栗黑色、有光澤的狹長披針形鱗片。葉近生或散生;柄長15-28cm,粗約1-2mm,栗黑色或栗色,有光澤,基部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光滑,葉片狹長卵狀三角形,長約20-30cm,基部寬4-10cm,基部闊楔形,頂部漸尖,頂端一回羽狀,其下為三回羽狀;羽片6-8對,互生,斜向上,有長柄(長1-1.5cm),基部一對最大,長4-8cm,寬3-4.5cm,三角狀卵形,為簡單的奇數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2-3對,相距6-22mm,互生,斜向上,彼此接近或疏離,各對具末回小羽片3-5對;末回小羽片狹長倒三角形,長6-10mm,上部寬5-8mm,排列稀疏,基部楔形,頂部圓截形,不育的末回小羽片具有三角形的尖鋸齒,能育的中部深陷,兩側具有三角形的尖鋸齒,兩側邊緣直而全緣,具纖細的栗色短柄(長1-2.5mm),頂生小羽片與側生的同形同大,柄較長;第二對羽片距基部一對3-6cm,向上各對均與基部一對同形略變小。葉脈多回二歧分叉,直達小羽片的鋸齒尖端,兩面均明顯。葉干後草質,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軸、各回羽軸和小羽柄均與葉柄同色,有光澤,向左右兩側曲折,光滑。孢子囊群每羽片1枚,偶有2枚,橫生於末回小羽片上緣的缺刻內;囊群蓋腎形,上緣呈深缺刻狀,薄紙質,紅褐色,全緣或呈微波狀,宿存。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m左右的林下溪溝邊。分布於浙江、江西、台灣、四川等地。
別名: 丹草、長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岩浮萍、豬毛七、水豬毛七、豬鬃草、豬毛腳筋草。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咸,性微寒。
歸經: 歸肺、大腸、胃經。
功效: 清熱化痰,解毒。
主治: 用於肺熱咳嗽,感冒發熱,癰腫疔毒。
相關配伍: 治肺熱咳嗽,感冒:石長生15g,大青葉9g,魚腥草15g。煎服。
治癰腫疔毒: 石長生適量。搗敷患處。
治肺結核吐血: 石長生15g,苧麻根15g。煎服。(1-3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解毒,消炎化痰。用於肺熱咳嗽,感冒,肺結核吐血,癰腫疔毒,惡瘡,高熱,淋濁,痢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