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門鄉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位于靖遠縣北部飛地西端,黃河東岸,距縣城86公里,現轄10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0966人(2017)。[1]

中文名稱: 石門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

電話區號: 0943

地理位置: 靖遠縣西北部,距縣城86公里

面 積: 430.33平方千米

人 口: 10966人(2017)

車牌代碼: 甘D

目錄

建制沿革

鄉政府駐地上川口有一石峴,似門形,故得石門川之稱。

解放前屬石門鄉公所管轄,解放後建政為靖遠縣第四區區公所。

1958年成立石門公社。

1963年改為石門小公社,屬川口區公所轄。

1968年恢復石門公社,

1983年體制改革時設立石門鄉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門鄉,境內山大溝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是靖遠縣貧困鄉之一。全鄉總面積430.3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境內地形呈三角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3017米,最低海拔1500米。哈思山縱貫東西,有天然林2.8萬畝,泉水19處。黃河自茨灘蓆子水入境,至安韋小紅道,蜿蜓40多公里,沿河有提灌工程21處。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

交通建設

石門鄉主要是山路,鋪石路,沒有一條柏油平坦的路,教學水平落後,全部是依賴外出掙錢維持,煤礦,建築工地作為依託。蒼蒼大地,氣息焉在,濃厚的懷舊風存在,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有著名的泰和山,哈思山,兩大原始森林,濃密茂盛的松柏,山林有野雞,飛狼,金臉兔等保護動物,還有野菜蕨,苦等香菜。

現有有一首詩詞代之:《石門頌》幾千年古風,石門並開成。連綿無草石山,清泉甜,艱路哭不變。 山羊大棗揚名,哈思泰和靈,回首百轉間,思苦笑後生。

哈思山位于靖遠縣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巒逶迤,氣勢磅礴,雄偉壯麗。它北臨黃河,南連興堡子川,綿延百餘里,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橫峙祖國西北大地。在其支脈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蓋着大面積茂密的原始森林,駐足遠眺,但見鬱鬱蔥蔥,景致綽約,仿佛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突兀眼前,誘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臨其境,只見古樹參天,灌木叢生,蒼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風襲來,林濤陣陣。哈思山林區不僅是縣境內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觀,也是甘肅省面積較大的水源涵養林,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自漢武帝時代起,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寧夏進入甘肅靖遠境內,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歷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黃河古渡口,以及聞名於時的古驛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這裡發現了為數不少的漢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長城及烽燧等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語「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為境內第一峰。在其東側便是雪山,因山頂積雪深厚,常年不消,遠遠望去,銀光閃爍,蔚為壯觀,有「雪嶺堆銀」的譽稱,為靖遠古八景之一。康熙《靖遠志》記載: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黃河,南接分水嶺。峰巒層列,岩壑橫峙,松柏嚴茂,鳥獸蕃庶,積雪冬夏不消。遙望清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蘇州人宋賢、詹理閱兵靖遠黃河邊,曾游此山,題詩紀勝。

經濟發展

石門鄉是一個半水半旱的貧困鄉,2008年鄉黨委、鄉政府以黨的十七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大產業、六大基地」的要求,立足石門鄉情,堅持「一個原則」(科學發展觀),圍繞「一個目標」(農民增收),貫穿「一條主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大基地」(二陰乾旱山區小雜糧、中藥材種植基地、石門川枸杞種植基地、小口村大棗種植基地),主攻「三大產業」(大棗、畜牧養殖、勞務輸轉),強化「四項措施」(結構調整、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農民培訓)。以小口貢棗加工廠和哈思山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龍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走以企帶農路子,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2008年全鄉棗園面積突破10000畝,大棗產量150噸,產值1000萬元。羊只存欄達到4.5萬隻,豬存欄數達到23000頭,雞存欄80000隻。石門鄉糧食生產主要以旱糧為主的小麥、糜子、穀子、洋芋、小雜糧等,近幾年,石門鄉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探索和推廣糧食間作種植和旱地全膜玉米覆蓋技術,發展棗糧間作、小麥玉米、黃豆套種面積6756畝,推廣種植旱地全膜玉米3000畝,中藥材400畝,枸杞500畝,水稻200畝。2007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450萬公斤。全鄉組織勞務輸轉5740人次,增收1700多萬元。着力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全鄉退耕還林30732.84畝,國家撥付退耕還林補助430.26萬元。2007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840萬元,農業總產值達到150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714萬元,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值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7元。勞務輸轉、退耕還林、畜牧養殖和大棗生產已經成為全鄉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鄉黨委、鄉政府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把發展以大棗生產為主的林果業和以養羊為主的養殖業做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發展萬畝優質大棗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共有棗園2300畝,掛果棗園1500畝,年產大棗50萬公斤,產值達200萬元左右。全鄉現有存欄羊只2萬隻,年出欄1萬隻,其中羔羊6000隻,年產值200萬元,其中羊毛、羊絨產值60萬元。靖遠羊羔肉已成為地方風味美食,為該鄉的養羊業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鄉黨委、鄉政府一班人搶抓西部開發機遇,銳意進取,知難而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該鄉經濟發展制定了長遠規劃,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以大棗生產為主的林果業和養羊為主的養殖業,走農、林、牧綜合發展的路子,促進石門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鄉有中學1所,獨立初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完全小學8所,教學點18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學齡兒童均能就近入學,現有學生1916人,教職工161人。

石門鄉學校:石門中學,唯一的九年義務教育基地,艱苦的環境,永遠幻不醒未來。

醫療事業

有鄉衛生院1所和10所村級衛生所,有文化站、農機站、信用社、糧站、旅館等服務行業。

旅遊業

石門鄉主要有一條絲綢之路支線,從水泉鄉——裴堡村——張莊社——石門村——哈思街——黃河——景泰縣。

石門鄉美食:主食:糜谷,臊子麵,面片,山羊肉,靖遠羊肉,東灣驢肉等等,水果;杏子,大棗,香水梨,蘋果

民俗:社火,秦腔,

石門鄉位于靖遠縣西北部,東接平川區,西連景泰縣,距縣城86公里,地處哈思山山麓兩側。黃河由南向北流經境內46公里。省道308線貫穿石門境內7個村莊,有渡口七處,渡船10艘,交通便利,是連接平川區、靖遠縣、景泰縣重要交通要道。轄區內山大溝深,梁峁遍布,溝壑交錯,最高海撥3017米,最低海撥1300多米,年降水量230mm,年均氣溫10.6℃,無霜期200天。

石門為古漢唐絲路之要地,哈思堡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境內有索橋烽燧,馬台漢墓、廟山山漢墓、三角城遺址、三官殿古建築等等,都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哈思山,峰巒層列,岩壑橫峙,松柏叢茂,鳥獸蕃蔗,積雪冬夏不消,遙望青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地,為靖遠八景「雪嶺堆銀」之一,現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是休閒、避暑、旅遊之佳地。

礦產特產

石門鄉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金、重晶石、石膏、煤等礦。地方名優特產哈思梨、小口大棗、鴿子魚、羔羊肉聞名遐邇,歷代為皇室貢品。哈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氣候涼爽,林草豐茂,泉水礦物質富集,生長着柴胡、麻黃、益母草、蒲公英、黃苓、桔梗、防風、薄荷、甘草等數十種中草藥。

視頻

靖遠縣石門中心小學大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