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阡萬壽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阡萬壽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阡縣城長征路北端,在縣城以內可徒步到達景點,是貴州著名的古代建築群和旅遊景點。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重修,始建萬壽宮時稱「豫章闔省會館」。清雍正十三年,知府趙之垣重修,乾隆三年,知府杜理復加修葺。當時的萬壽宮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格局是坐北朝南。後來經郡人左成憲等籌款,對萬壽宮進行改修,其格局改為坐東向西,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就是今天的規模,但山門的位置一直未動,山門不在中軸線上,這是石阡萬壽宮與其它地方的萬壽宮所不同的最大特點之一。

建築與設計

萬壽宮的三個山門巧妙地將牌坊、大門、山牆結為一體,以青磚仿木雕刻壘砌,既美觀實用,又節工省料,還有良好的防火性能。整個建築依地就勢而建,由西向東漸次升高,為二進封火山牆四合院式院落。建築由東、西兩個部分組成,大門、倒座、戲樓及長廊,構成了萬壽宮西部的建築空間;東部則分三路建築,即北路的紫雲宮、中路的過廳、正殿,南路的聖帝宮,形成了院中帶院,宮中套宮、牆內有牆這種較為獨特的平面格局,如此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裝飾華貴的建築空間,體現了萬壽宮建築藝術的精華。明清時代,大批贛籍軍民紛紛湧入貴州,軍人原為屯兵,爾後安家落戶,與當地土民融合。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江西客商溯都柳江、清水河、舞陽河、錦江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江河扶搖而上,深入黔山大地,尋求發展機遇,形成新的人群,他們為了自身利益,集資修建江西會館,習稱「萬壽宮」。石阡是一個歷史非常久遠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元代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於今治所,明代改置石阡府,為貴州布政使司下屬的十三府之一,也就是說,石阡府與貴州省同時誕生。歷史上的石阡,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是一個交通要道,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江西客商與日俱增,為給贛籍人士提供聚會和休息場所,江西人出資在此修建了這樣一個公共建築物,萬壽宮因此而誕生。[1]

文化與種族

石阡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聚居區,主要民族有仡佬族、侗族苗族等。當時修建萬壽宮的掌墨師是當地仡佬族人,他別出心裁地將飛檐翹角的仡佬族民居特點融入到了傳統建築中來,最為突出的是戲樓,戲樓為面闊一間歇山頂建築,其造型與仡佬民居中的翹角樓廂房別無二致,這對增加室內採光和避免淋雨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歇山頂建築在古代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可見當時萬壽宮不但地位上還是影響上,在當地都是很高很大的。戲樓上擁有華麗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風以及掛落,鵝頸橡等裝飾,舞台上八塊橫枋上有暗八仙、花鳥等淺浮雕,令人稱絕的是舞台下15幅三國戲文浮雕,描繪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空城計」等場景,無論場景、還是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可見雕刻者精湛絕倫的工藝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戲樓上還有兩幅對聯,其中一幅是「束帶整冠儼然君臣父子,停鑼息鼓誰是兒女夫妻」,它的含義既是對戲台上虛擬故事的描述,也是對人生描述。還有另一幅搭配在旁邊,這就是後來擴建萬壽宮以後的典故了,後人覺得這幅不足以表述豫章闔會館的全部涵義,於是立了這麼一幅「從南撫臨瑞吉以來游翠五府人才於茲為盛,合生旦淨末丑而作戲少一個腳色便不足為觀」。「南、撫、臨、瑞、吉」就是捐資修建萬壽宮的五個地方的客商。萬壽宮東部建築正中為正殿大門,左為「紫雲宮」,右為「聖帝宮」,均為牌樓式牆門。石柱拱頂,旁列兩獅,門額上下左右,均刻有人物、龍鳳、花鳥等圖像,兩宮門牆較中門垮前1米,成「凹」字形,民國年間此處建有過廳,專為頭面人物看戲避日遮雨而設。齊中門一線,排列三座高大敞廳,砌有間牆,兩宮門內形成小院。門左右均建有鐘樓和鼓樓,兩樓椽瓦相連,靠南北圍牆有石梯通前院樓閣。使整個宮內無論烈日或風雨天氣,大有迴旋的餘地,靠東牆聳立着高大軒敞的3座大殿宇,梁棟均刻魚龍圖案,設7座精雕神翕,祀許真君等神像。辛亥革命後,特別是民國10餘年間,兵匪交集,宮內建築,幾次遭到破壞,但亦續有修葺。民國23年(1934年)-軍隊曾用此宮關押過紅六軍團西征時負傷、散失被俘的戰士,25年(1936年)紅軍二、六軍團部分官兵駐此,並在戲樓上進行演出、宣傳等活動,賀龍等軍團領導人曾來此慰問參加紅軍隊伍的新戰士。萬壽宮布局嚴謹,工程宏偉,建築考究,在省內同類建築中名列榜首。0中大部分木雕泥塑遭毀,然而其結構完好,在同類建築中實屬罕見,其建築工藝又將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上石阡古城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狀況,因此於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