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霜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霜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金剛鎮石莊村霜華山上,距市區70華里。石霜寺為湖南名寺,因山而名。石霜山位於瀏陽城南金剛鎮境內,因山峻水秀,觸石噴霜而名。史籍載:「法道盛時,石霜、道吾俱為選佛之場。」該寺始建於唐據僖宗年間。

中文名 石霜寺

位 置 湖南省瀏陽市

建造年代 唐朝

類 型 寺廟

面 積 13800平方米

組 成 大雄寶殿、關聖殿、雲水堂等

歷史沿革

石霜寺創建於唐僖宗(874-888年)時期沙門慶諸之手。慶諸(?-888),《五燈會元》有傳,俗姓李,廬陵新淦(今江西清江)人,拜紹鑾為師,出家學佛。初參訪溈山靈佑,在密印寺當米頭,後又到道吾山參訪宗智。一天,宗智說:「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為患,誰能為我除之?」慶諸答:「是物俱非,除之益患。」家智贊之,封為普慧禪師。傳說慶諸初到石霜山,找到里正要求施捨一塊袈裟大小的土地建寺,里正應允後,慶諸將袈裟拋向空中,竟遮蓋了墨莊、都莊。石莊三村土地。里正驚悔,協商後將石莊撥出建寺,慶諸為住持,開堂說法。時宰相裴休貶為湖南觀察使,篤信佛教,執笏來訪。慶諸指其笏說:「此物在天子手中為珪,在官人手中為笏,在老僧手中且道喚作什麼?」裴休無言以對,遺笏而去,後建遺笏堂。此笏雖曾遺失多次,終完璧歸趙,至今仍在,為寺存八寶之一。慶諸居石霜寺30年,僧眾追隨者上千人,其中十之七八參禪長坐不臥,屹若株杌,謂之「枯木禪」,名聲遠揚。唐僖宗派人賜紫衣,不受,後為之大造寺院,由裴休監造。石霜寺遂成為湖湘名寺。相傳唐父僖宗的第三個兒子,即普聞禪師,在石霜寺出家,法號「龍湖」,山澗舊有「太子橋」遺蹟。唐代高僧慈明、楚圖及其弟子慧南、方會,在黃龍山、楊歧山布道講經,創立黃龍、楊歧兩佛教流派。以後如楚圓、方會、慧南等名僧輩出,成為臨濟宗楊歧派和黃龍派的共同祖庭,在中國和日本禪宗史上,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有日本國明庵榮西和俊艿來此學法。回國創立了日本佛教中的臨濟宗、中嚴宗兩派系。1983年,日本駒澤大學佛教部第五次佛教史跡訪華參觀團曾到石霸寺拜祖,並敬謁慶諸塔墓。

建築特色

唐朝的石霜寺建築宏偉,佛像莊嚴。寺修成後,朝廷賜給香火田,以充寺院經費。當時的石霜景色優美,古蹟甚多[1] 。「內八景」有千僧鍋、萬人床、象牙朝笏、祖師袈裟、禪杖、包公硯池、枯木堂、自鳴鐘。「外八景」有虎扒泉、鹽醋井、飛來塔、仙女曬鞋、山人下棋、仙人推磨、打鼓嶺、蛤蟆滴水。此外,山寺附近還有不少神話傳說,頗為有趣。隔河相會、仙人椅、上馬石、木魚石、關公橋、棋盤石、引路松、太子橋等等,皆據自然景物,隨意立名,引人入勝。寺前坪山門內及寺後現存有千年古柏、古銀杏各一株,據說柏樹還是幼苗時,即向左傾斜,小沙彌欲拔掉,被慶諸制止,用土石壘圍正,故名為左柏,高30米,胸徑達80厘米,枝葉繁茂。如今,樹在人亡,佛塔累累,該寺的開山祖慶諸和尚和他的後繼者就葬在寺的後山附近,而古柏和銀杏仍迎朝送晚,屹立寺後。

政府保護

為了有計劃地保護和恢復石霜寺這一佛教歷史文化古,從1978年起,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管理局和長沙市佛教協會曾先後撥款進行維修和重建,海內外佛教徒也樂為布施。1991年,台灣唯一法師捐資新建山門。同年,國家劃定石霜寺土地使用範圍計一萬三千八百多平方米。1993年,新修齊堂、禪堂,增設念佛堂,並定為「比丘叢林」,每年隆重地舉行「佛七法會」[2]

景點簡介

石霜寺又名崇勝禪林,石霜、道吾、寶蓋、大光四寺並稱瀏陽四大祖庭,前兩寺猶盛,後兩寺早廢。據碑文和《石霜寺略》載:寺始由唐僖宗李儇(874-888年)下旨,宰相裴休監建。石霜寺曾管轄寺院48處,房屋5048間。唐僖宗賜香火田300石,傳有騎馬關山門之說。有「殿高九十尺,佛高七十尺」之名,「瀏陽大佛」寺院之宏大可想而知。此外還有後人增修的裴休、包拯塑像。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呈參差錯落之格局。鼎盛時期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今存3648平方米。自唐至清,屢經修葺。今存大雄寶殿、關聖殿、雲水堂、洪音閣、祖堂、方丈室、客膳廳、花蓼閣等。另有部分石碑木匾倖存。大雄寶殿居建築群中心位置,總面積764.4平方米,高18米,建於花崗石台基之上。方丈室居全寺最高處,面積250平方米,高11米,硬山屋頂。寺內保存清代至民國年間匾額10塊,最早的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置。寺因霜華山山峻水秀,觸石噴霜而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