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砍柴記(汪雲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砍柴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砍柴記》中國當代作家汪雲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砍柴記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夾綠槐。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冢,華表千尋臥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倒不如閒錢沽酒,醉醺醺,山徑歸來。

清代書畫家、詩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寫的這首詩道出了樵夫砍柴的艱辛,告誡人們無論身居何處,莫忘了底層人的疾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砍柴做飯幾乎是家住農村的人都經歷過的,也是司空見慣的農活之一。近年來,隨着時代的變遷,這一農活正在漸漸地消失……

離開家鄉、離開農村已經30來年了,我卻常夢見兒時上山砍柴的情形。在村前的山坡上,我和兒時的夥伴帶着工具,早早地爬到村外的山坡上。那時,山坡上幾乎都是光禿禿的。要砍一擔柴,至少得花上幾個小時。炎熱的夏天,上百斤的擔子壓在肩上沉甸甸的。眼看村子就在跟前,可就是力不從心,腳步似乎不聽使喚,腿怎麼也邁不開,小小年紀的我只好被同伴遠遠地拋在後面。可是,心裡越急,越發覺得肩上的擔子沉重……

砍柴是一件艱難的活,其滋味外人是體會不到的。清早起來,磨好刀,備好工具,跟着同伴出發,到了山下太陽才緩緩地從山坳里爬出來。若是炎熱的夏天,太陽火辣辣的,高溫讓人喘不過氣來,不一會兒便口乾舌燥,一身虛汗。即便揮汗如雨,還得防松毛蟲,蜈蚣、毒蜂,甚至蛇類的侵襲。若是砍刀鈍、灌木硬實稍不留神便傷了手腳。若是在陡峭的山坡上砍柴,如果姿勢不對,腿腳不穩,腳下一打滑,則連滾帶爬,栽一個跟斗。大凡砍過柴的人腳上、手上都曾或多或少地留下過傷疤。

我是家中的老大,父親在縣城工作,母親是村幹部。記得八歲那年,母親就讓我跟她上山學打柴,後來我又多次跟村裡的那些哥哥姐姐上山砍柴。砍柴是一門技術活。動手的姿勢,下刀的力度,發力的方位,動作的連貫性等都有講究。初學的人,砍出的柴參差不齊,既不好捆綁又不好挑運。加上速度緩慢,人家已經下山了,他卻還在山上折騰。荒山野嶺,一個小孩在那兒心裡那個急呀,就差哭出來。好在有人會幫他,等他。

等學會了,特別是適應了這一活計之後,便可以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南方的山中有野梨、山楂、獼猴桃以及許多掛在樹上、長在藤蔓上叫不出名字的果實。春上,梔子開花時,口渴了就將梔子花一朵一朵摘下來,吮吸花徑中含着的絲絲甜汁。灌木叢中的蘭花隨風一吹芳香撲鼻,這時,我們便尋着香味將這些開得正歡的蘭花摘回家送給弟弟妹妹。長在石縫和滑草中的蕙蘭,葉子長,花徑粗,一根杆子上長出八九朵,甚至十來朵蘭花。蕙蘭品種珍稀,形態嬌媚。不僅香味濃郁,且沁人心脾。采來一束放置廳堂,左鄰右舍都聞其香。

有時天太熱,我們只得先歇息一下。這時我們便在大樹下做遊戲,說故事,說笑話,等天涼了,再一鼓作氣上山打柴。有動作慢,經驗不足的,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任務,便將就着挑一半的柴火回家。有時在村外的水庫里游泳,在山下的荒地里煨紅薯、煨芋玩得太投入,竟然把砍柴的事給忘了,耽誤了,回家自然少不了挨父母一頓臭罵,有的連飯都沒吃了。接下來,還得餓着肚子繼續幹活。

有相互投緣又有情有意的便利用砍柴的機會在一起相互逗趣、相互幫助,最終成為夫妻。他們的戀愛過程雖然平凡,甚至有些粗俗,卻常常能愛到終老,那是在勞動中結下的緣。

世紀七十年代,我們上中學時,學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到十來里外的地方去砍柴並按照班級高低,年齡大小分配任務。高中的同學登山速度快,幹活力氣大,很快便完成任務,早早地回家。我們初一的學生,個頭小,力氣小,老是拖拖拉拉。好在這些濕漉漉的柴火砍下來後都放在山下,空着手晚一點能回家就算。過些日子,學校又組織我們在下午放學後去那裡挑回曬乾了的柴火。由於路途遙遠,原本就沒有怎麼梱緊扎牢柴火,走了一段路之後,便鬆動了,紛紛往下掉!這時,只得重新捆綁。這一來,自然掉隊了。天越來越黑,路上人越來越少,心裡越來越急。就這樣,幾經折騰到了學校肩上挑着的柴火也就所剩無幾了。好在驗收的老師和同學代表早已離開。

興許是燒窯制磚瓦的多了,興許是年復一年的植樹造林,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山上的灌木越來越少。當時大家都說,這樣下去恐怕以後要吃生米了。

誰知就在這個接骨眼上,鄉村也掀起了外出打工潮,留在村裡的人越來越少。再後來,電力得到普及,家電廣泛應用。再後來,液化氣站建到了鄉村,村民都用上了天然氣。上山砍柴的越來越少。山上的灌木喬木越長越高,越長越稠密。

山村不見了炊煙,山坡被森林覆蓋。山村多了綠色,空氣更外清新。如今,許多山嶺連進山的路都沒有了,成為了各種野生動物的天堂。

如今,年輕人再也不用砍柴了。說起砍柴,他們似乎都不知何物?也許隨着我們這一輩人的記憶消失,砍柴這一農活將永遠成為歷史。

當我們有意無意看見自己手上、腳上留下的傷疤時,就會不經意地想起當年的經歷和生活。正是這些農活,讓我們錘鍊了意志,增強了毅力,有了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彌足珍貴的財富。

就像我們在里砍柴、收割一樣,若干年後,他們的回憶又將會是什麼呢?[1]

作者簡介

汪雲飛 , 江西撫州市東鄉區人。1961年6月出生,1977年8月參加教學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