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破布葉 |
中文名稱:破布葉 拉丁學名:Microcos paniculata Linn 別稱:薢寶葉;布渣葉 界屬:植物界、布渣葉(破布葉)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衛矛目、椴樹科(Tiliaceae) 性味歸經:味酸、淡,性平。歸肝、脾 分布區域:中南半島、印度及印度尼西亞有分布。 |
破布葉,中藥名。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MicrocospaniculataL.[GrewiamicrocosL.]的葉。破布葉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健胃消滯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黃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痛,泄瀉,瘡瘍,蜈蚣咬傷。
藥材性狀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圓形,長8-18cm,寬4-8cm,黃綠色或黃棕色,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細齒。基出脈3條,側脈羽狀,小脈網狀。葉柄長7-12mm。葉脈及葉柄有毛茸。氣微,味淡、微澀。以葉大、完整、色綠者為佳。[1]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樹皮粗糙,嫩枝有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1-1.5cm,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7mm;葉薄革質,卵狀長圓形,長8-18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初時有極稀疏星狀柔毛,以後變禿淨;三出脈的兩側脈從基部發出,向上行超過葉片中部,邊緣有細鈍齒。
頂生圓錐花序長4-10cm,被星狀柔毛;苞片披針形;花柄短小;萼片長圓形,長5-8mm,外面有毛;花瓣長圓形,長3-4mm,下半部有毛;腺體長約2mm;雄蕊多數,比萼片短;子房球形,無毛,柱頭錐形。
核果近球形或倒卵形,長約1cm;果柄短。花期6-7月,果期冬季。[2]
植物種屬
椴樹科植物破布葉。
分布區域
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灌叢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利濕,健胃消滯。
主治:用於感冒發熱,黃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痛,泄瀉,瘡瘍,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解熱作用和抗急性炎症的作用;降酶退黃的功效。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解一切蟲脹,清黃氣,清熱毒,作茶飲去食積。」
2、《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作茶飲佳。」
3、《廣西本草選編》:「清滯利濕,健胃消滯。主治感冒發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黃疸型肝炎。亦可作涼茶配料。
相關配伍:
1、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①布渣葉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布渣葉、番石榴葉、辣蓼各18g。水煎服,每日2劑。(《香港中草藥》)
2、治黃疸:①破布葉60g,豬血60g。煎水服,每日1次,連服6d。(《嶺南草藥志》)②破布葉、田基黃、茵陳蒿各15-30g。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3、治熱滯腹痛:布渣葉、鴨腳木皮、黃牛木葉、路兜簕根、崗梅根,各藥等量。每用120-320g,水煎作茶飲。一般因濕熱盛而身體不舒者也可服用。
4、治瓜藤瘡:瓜布木葉、鴨腳木葉、茅瓜蒔、食鹽,各味適量,搗爛和牛尿炒熱,乘稍涼敷患處,再用高粱栗梗煮鳧鴨食之。(3-4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5、治蜈蚣咬傷:布渣葉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3]
二、
拼音Pò Bù Yè
別名布渣葉(《本草求原》),薢寶葉(《漢英韻府》)。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葉。夏、秋採收帶幼枝的葉,曬乾。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的叢林中。分布雲南、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的葉或帶有幼枝的葉。葉多破碎,枯黃色或淡綠棕色,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先端尖,基部渾圓,邊緣具小鋸齒,主脈3,側脈羽狀,小脈網狀,葉柄及主脈被星狀柔毛。紙質,易破碎。氣香,味淡。以淨葉、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酸,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酸甘,平。"
③《嶺南草藥志》:"味微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消熱解毒,消食積。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黃疸,蜈蚣咬傷。
①《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
②《陸川本草》:"收斂去腐。治小兒盜汗;潰瘍,煎湯外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
複方
①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黃疸:破布葉二兩,豬血四兩。煎水服,一日一次,連服六日。(《嶺南草藥志》)
③治蜈蚣咬傷: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