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碧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碧野
出生 1916
逝世 2008
國籍 中國
職業 現代作家,散文家

碧野(1916-2008),原名黃潮洋,1916年2月出生,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曾在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和湖北分會副主席。碧野作品以歌唱英雄的時代為主調,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比喻、對仗、排比、擬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辭手段,藉此來創造富有節奏感的藝術境界。自1935年發表處女作《窯工》以來,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著有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陽光燦爛照天山》、《丹鳳朝陽》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滿青山》、《天山景物記》等。代表作入選中學語文課本。1986年,湖北省召開姚雪垠徐遲和碧野三人的創作討論會,曾轟動文壇,從此這三人被推為湖北文壇"三老"。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2008年5月30日,92歲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漢逝世。

人物簡介

碧野(1916~2008),原名黃潮洋,廣東大埔縣人,生於1916年2月,2008年5月30日6時30分在武漢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現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教師,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和湖北分會副主席,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 著有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陽光燦爛照天山》、《丹鳳朝陽》,《情滿青山》。代表作有《陽光燦爛照天山》、散文集《月亮湖》、《幸福的人》、《七月的天山》、《在哈薩克牧場》、《遙遠的問候》、《邊疆的風貌》,著有短篇小說集《流落》、《山野的故事》、《天山景物記》等, 以及《肥沃的土地》、《奴隸的花果》、《湛藍的海》、《風砂之戀》、《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鋼鐵動脈》、《在哈薩克牧場》、《陽光燦爛照天山》、《邊疆風貌》、《情滿青山》、《丹鳳朝陽》、《藍色的航程》、《竹溪》、《月亮湖》、《跋涉者的腳印》、《碧野文集》4卷;長篇小說《肥沃的土地》以描寫農村生活為主線;中篇《奴隸的花果》是描寫解放前後貧民區生活的變化;報告文學《北方的原野》描寫了游擊隊戰士的戰鬥生活。長篇《陽光燦爛照天山》是描寫新韁人民生活的,長篇《丹鳳朝陽》是描寫水利工程建設的。散文集《情滿青山》是描寫鄂西北山區人民生活的。散文集《月亮湖》是描寫江漢平原人民生活的。《跋涉者的腳印》則寫了碧野同志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

碧野

碧野幼時生活貧苦,由老師資助上到高中,因領導鬧學潮被開除,並受到通緝。後逃亡北平,一邊到大學旁聽,一邊在圖書館自修,並開始寫作。1933年因在潮州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而受到迫害,被迫離開家鄉,到北京,寄寓在「北平潮州會館」。靠在北京中國大學讀書的中學同學薛汕接濟度日。此時的碧野生活極為困苦,只能吃窩頭,喝自來水度日。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在此時他開始了文學創作,第一篇作品《窯工》發表後好評如潮,也更加奠定了他走文學之路的信念。此後他又發表了《山野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35年,他加入了北平作家協會和進步文藝團體泡沫社、浪花社等組織。

抗戰爆發後,隨流亡學生到華北參加游擊隊和中原農村巡迴演劇隊。1938年在武漢出版報告文學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邊》和《在北線》。1940年以後,先後在荊門前線、河南葉縣寫成《烏蘭不浪的夜祭》等四個中篇。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文協成都分會理事,次年去重慶等地教中學。

1952年調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組,解放初,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碧野為創作戰爭體裁小說,冒着槍林彈雨去了朝鮮戰場,採訪志願軍各部門,構思一部反映我志願軍被俘人員在美國、李承晚集中營生活和鬥爭的小說。1953年,碧野還作為中日方面代表團參加朝鮮停戰談判。當時志願軍派出作家5人。碧野、羅烽、白朗、王西彥、嚴辰是中日作家協會的代表。與被美國、南朝鮮俘去的中日人民志願軍人員逐個接觸交談,了解他們在敵人集中營中的生活及思想情況。回到宿地後,就把當天了解的情況回憶記錄下來,前後收集整理了30萬字的材料。

1960年以後,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深入生活,寫出《丹鳳朝陽》等長篇。現為中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1989年4月離休。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2008年5月30日6時30分因病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2歲。

個人作品

碧野一生創作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近千萬字,出版長篇小說10部、中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集4部、報告文學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是一位天才與勤奮兼具的作家。他的作品,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流光溢彩,有極強的生命力。特別是散文創作方面,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中國現當代文壇獨樹一幟。其中,《天山景物記》、《情滿青山》等多篇作品,被翻譯成英、日、俄、匈牙利、朝鮮語等文字,在海外廣泛傳播。《天山景物記》更是成為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影響了幾代年輕人。

長篇:《肥沃的土地》、《陽光燦爛照天山》、《丹鳳朝陽》等;中篇小說:《奴隸的花果》、《烏蘭不浪夜祭》等;短篇小說集:《流落》、《山野的故事》等;中篇小說:《奴隸的花果》、《烏蘭不浪夜祭》等;小說、散文集:《幸福的人》、《在哈薩克牧場》、《遙遠的問候》、《邊疆的風貌》、《月亮湖》等;遊記:《天山南北好地方》

大事年記

1935年在北平《泡沫》文藝月刊發表處女作《窯工》。

抗戰爆發後,隨流亡學生到華北參加游擊隊和中原農村巡迴演劇隊。

1938年在武漢出版報告文學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邊》和《在北線》。

1939年在洛陽寫成未見出版的長篇《南懷花》和《燈籠哨》等短篇。

1940年後,先後在荊門前線、河南葉縣寫成《烏蘭不浪的夜祭》等四個中篇。

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文協成都分會理事,次年去重慶等地教中學。陸續寫成長篇《肥沃的土地》、《風砂之戀》、《沒有花的春天》、《湛藍的海》,以及《奴隸的花果》等中短篇,使抗戰後期成為他小說創作的豐產期。

1946年下半年去上海等地教中學,發表了《水陽江的沉鬱》、《牆頭騎士》等短篇,以及中篇《飢餓的白鳳英》。

1948年春進入解放區,深入太原戰役前線,寫成長篇《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

1952年調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組。

1954年轉為中國作家協會駐會作家,除出有描寫鐵路工人生活的長篇《鋼鐵動脈》之外,兩度到新疆體驗生活,以長篇《陽光燦爛照天山》和大量散文,合計百萬言的瑰麗纏綿的文字,謳歌天山南北這片神奇的土地和英雄的人。

1960年後,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深入生活,寫出《丹鳳朝陽》等長篇。

碧野小說始終保持着一個漂泊者的廣闊的時空視野,和一個探索者的絢麗的藝術色彩,高山碧海,鐵血柔情,無論傳奇或寫實,都有一種青年人的新鮮的熱情。憑着這一點,他也許未能構築起雄視文壇的豐碑,卻展示了別人難以企及的絢麗多姿的人與山川的畫卷。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全國著名作家、湖北省終身成就藝術家、中國作家協會和湖北省作家協會名譽委員、華中散文學會會長、正廳級離休幹部碧野,於2008年5月30日上午6時30分,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2歲。

碧野,原名黃潮洋,漢族,生於1916年2月15日,廣東潮州大浦人。1934年於潮州金山中學肄業。1935年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8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在《泡沫》文藝月刊發表處女作《窯工》,繼而參加泡沫社、浪花社等進步文藝組織,是浪花社主要成員之一;1936年,加入北方「左聯」領導下的北平作家協會,並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學生救亡運動,加入民族革命先鋒隊;1938年在武漢參加中華全國文學界抗敵協會;1942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任莽原出版社總編輯,主編《莽原周刊》;1943年——1946年在重慶及綦江、巴縣、江津等中學任教;1948年進入解放區,先後在晉冀魯豫北方大學、華北解放區華北大學任教;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49年——1952年在中國鐵路總工會工作;1952年——1953年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員;1954年——1958年任中國作家協會駐會專業作家;1959年——1960年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委員;1960年調入湖北省文聯工作,歷任湖北省丹江口水利工程生產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等職。1989年4月離職休養。

碧野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第一屆委員、湖北省政協第四、六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名譽委員、湖北省文聯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名譽委員、國際筆會(巴黎)中國中心成員、華中散文學會會長、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碧野一生創作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近千萬字,出版長篇小說10部、中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集4部、報告文學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等,是一位多產的作家。

碧野從事的文學創作73年,始終堅持為人民寫作,為時代高歌,始終將個人的文學創作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深入前線,以頑強的毅力和艱辛的勞動,創作了《南懷花》、《肥沃的土地》等一批優秀的長、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以愛憎分明的情感,有力地鞭笞黑暗,熱情地謳歌光明,生動地表現了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生活和鬥爭,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他以作家特有的社會使命感和思想敏銳性,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先後奔赴抗美援朝前線,深入新疆、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工地,訪遍江漢平原、四川、湘西等地,創作發表了《開城前沿英雄陣地巡視》、《血肉相連》等一批優秀的作品。這些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或歌唱時代英雄,或描繪山川之美、或展現城市新貌,格調高昂,春光明媚,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喜悅、希望和祝福,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被譽為是用方塊字繪成的時代畫卷,是不分行不押韻的生活詩篇。

作品年表

1938年報告文學《太行山邊》、《北方的原野》。

1939年報告文學《在北線》。

1940年報告文學集《滹沱河夜戰》,寫長篇小說《南懷花》,稿寄香港樓適夷,在抗戰中遺失。

1942年中篇小說集《遠行集》、《三次遺囑》、《奴隸的花果》,短篇小說集《血淚》。

1943年《奴隸的花果》、《遠方》。

1944年長篇小說《風砂之戀》、《肥沃的土地》。

1945年短篇小說集《流落》、《風暴的日子》,報告文學集《滹沱河夜戰》。

1946年中篇小說集《奴隸的花果》、《三次遺囑》,長篇小說《沒有花的春天》。

1947年長篇小說《湛藍的海》。

1950年短篇小說集《春天的故事》,中篇小說集《小共產黨員》、《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夜航》。

1954年小說、散文集《幸福的人》。

1955年長篇小說《鋼鐵動脈》。

1957年散文集《我們的農場好風光》、《在哈薩克牧場》。

1958年散文集《遙遠的問候》。

1959年遊記《天山南北好地方》。

1960年《通向幸福的金橋》。

1961年散文集《邊疆風貌》。

1963年散文集《情滿青山》。

1964年散文集《月亮湖》。

1979年長篇小說《丹鳳朝陽》,散文集《情滿青山》。

1980年散文集《藍色的航程》,中篇小說集《烏蘭不浪的夜祭》,重版《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

1981年《長江風光錄》,散文集《碧野近作》。

1982年中篇小說集《紅豆之思》,《碧野散文選》。

1983年回憶錄《跋涉者的足跡》。

1985年散文集《竹溪》。

1986年散文集《願與青春結伴》、《北京的早春》。

1987年長篇小說《死亡之島》。

1990年散文集《在珠江金三角洲》。

1993年《碧野文集》(四卷)。

1995年《碧野散文選集》。

1996年《寂寞湖》。

1999年《碧野散文選集》、散文集《富春江畔》。

2004年散文集《晴光集》。

碧野先生

作品特點

歌唱英雄的時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調。不論是描寫山光水色,還是展示建設大業,他的作品總是格調高昂、春光明媚,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遊記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記》,介紹了新疆天山的豐富物產和異彩奇情的景物,歌頌了邊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雲深處》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寫了一位赤膽忠心,為人民開拓新生活的縣委書記。作者將人物心靈的刻畫與景色描繪融為一體,將讀者帶入一個雲深霧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畫和情節安排。在以人物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寫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務於抒情。比喻、對仗、排比、擬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辭手段,藉此來創造富有節奏感的藝術境界。他的語言生動形象、氣韻飛揚、詩意盎然。

湖北情結

1961年,正是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碧野從烏魯木齊到北京,再從北京搬家到武漢,度過了三年困難時期。碧野將家安在武漢後,主動請纓,隻身去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工地體驗生活。「十里工地熱氣騰騰。白天群炮轟鳴,飛石穿空,煙柱沖天,變成一朵朵白雲……」碧野記錄着當地工人炸山的場景,創作長篇小說《丹鳳朝陽》。他同建設者一道,過着「頭頂油毛氈,腳踏黃土山,喝着泥巴水,睡在荒沙灘」的生活,可惜創作還沒結束,「文革」就開始了。碧野四根肋骨被打斷,《丹鳳朝陽》因此擱淺。1977年,碧野重回丹江口。這一次,碧野在丹江口生活了一年,又到廣州一段時間後,從頭創作了長篇小說《丹鳳朝陽》。碧野對江漢平原很熟悉,「春種秋收,水稻金黃,麥浪滔滔,棉花過頭,瓜菜清香」,碧野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着荊楚大地。

1970年,五十開外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場插隊落戶。碧野利用這段時間,創作了大量散文。當地農民不知道這是著名作家碧野,只喚他「黃家老頭」,孩子們則叫他「黃爹」。仙桃排湖,盛產蓮菱,碧野尤其喜歡裡面的白蓮,「粉而香」。他還清楚地記得荊州一家百年飯店的故事,他在作品中回憶這家飯店的八寶飯,「用的蓮子,出自排湖,甜而不膩,香而軟。」至今,毛場還流傳着這麼一句歇後語:「黃家老頭買皮蛋——不找錢!」那一年,有個老婆婆提着一籃皮蛋趕集,半天賣不出去,碧野看着心酸,就把皮蛋全包了,給她一張10元紙幣。老婆婆沒錢找,他提起皮蛋就走:「不要找了!」因此流傳下來這個有趣的歇後語。在江漢平原三個月,碧野寫了大量散文:《月亮湖》、《紅蓮記》、《四望山下》等等。最後才戀戀不捨,回到丹江口。

晚年生活

建國初期,碧野在新疆建設兵團深入生活與當時的師政委和主任合影

2006年,碧野的月薪4000元,他基本不買什麼東西,可對周圍的人非常慷慨,住院時聽說掃地的師傅家裡很困難,就悄悄給他幾百元錢。武漢有家報社的一名老記者想出書,但資金困難,碧野就用自己的津貼資助他。但碧野自己很節儉,夏季平時連個西瓜都捨不得買。六七年前,年歲已高的碧野很怕冷,有一年冬天太冷,他只好靠取暖器保暖。「這樣,他每個月的電費要一千多元,當時他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塊錢」,其子女昨日說。很快,在時任省委書記俞正聲的關心下,省行管局另外為他騰出了一處裝着暖氣的住所。但碧野老人不肯搬進去,說:我自己有住房,不好再占一套住房。

2008年元月初,碧野第一次因為肺炎引起心衰竭住進了武大中南醫院。5月12日地震那天,碧野渾身發軟,血色素只有4克(正常人的學血色素為14克),但還是很清醒。醫生說:正常人包括中青年血色素在6克時,就要昏迷過去。碧野老人的血色素只有4克精神還這麼好,真是奇蹟。5月27日,碧野又突發腦溢血,病情進一步加重,最終醫治無效逝世。記者昨日前往該院採訪,醫護人員說:碧野病重期間,其家屬和他本人儘量不麻煩醫護人員,住院後期主要是其子女在身邊照顧。

人物評價

碧野一生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忠誠,對生活、對文學事業無限熱愛。他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自覺貫徹「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積極投身中國現代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他長期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出一大批反映偉大時代、弘揚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靈的優秀作品,是一位人民喜愛的作家;他愛惜人才,關心青年作家成長,扶持青年作家創作,是湖北幾代作家有口皆碑的良師益友;他作風清廉,品德高尚,是深受同志們尊敬和愛戴的長者、朋友。

碧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獻身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生,是在文學藝術上,上下求索、永不懈怠的一生。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為繁榮湖北文學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方方回憶說,1985年前後因為要拍攝姚雪垠、徐遲和碧野三老的專題片,她幾乎通讀了碧野的所有作品,也多次採訪了他本人。在她眼中,「碧老是一個心地非常善良,性格也非常溫和的人。他看所有的東西都用一種非常美好的目光。尤其對年輕人對兒童,他的臉上經常有一種特別的慈愛。開始我有些疑惑,甚至難以理解為什麼所有的事情到了他那兒全都變得那麼美好。但在了解了他的經歷以及讀了他的作品之後,我才開始有些懂得了碧老。那就是碧老在少年時代吃過太多的苦——他是我認識的作家中,少年時代生活最慘的一個。這些成長的經歷影響了他的一生。他後來的生活,與他年少時,無論怎麼相比都已是十分美好。所以,他對生活都抱着一種感激的心情。」

其它介紹

作家碧野去世 代表作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其作品《七月上天山》也入小學語文課本

著名作家碧野的追悼儀式在武昌舉行,「肥沃土地,耕耘七十歲月,收穫豐碩人生花與果,斯人遠去!天山景物,哺育萬千學子,鑄造璀璨藝術美和真,精神長存!」弔唁大廳,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先霈教授撰寫的巨幅輓聯十分醒目,這副輓聯也是對碧野人生長路的高度概括。2008年5月30日,92歲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漢逝世,身後留下《天山景物記》等上千萬字的作品。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在個人博客上回憶與他的交往,稱這是湖北文壇的一大損失。

碧野原名黃潮洋,廣東大埔人,自1935年發表處女作《窯工》以來,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著有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陽光燦爛照天山》、《丹鳳朝陽》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滿青山》、《天山景物記》等。1986年,湖北省召開姚雪垠、徐遲和碧野三人的創作討論會,曾轟動文壇,從此這三人被推為湖北文壇「三老」。

方方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時,特地登門拜訪了碧野。她回憶說,「碧老很高興,反覆說,你當主席,我太高興了。他們問我誰來當主席比較好,我說就方方合適。又說,我知道你不喜歡當,但還是要為大家服務。」對於湖北文壇「三老」中,姚雪垠、徐遲和碧野都陸續去世,方方直言,「對於湖北文學來說,碧老的去世,當然是一大損失。雖然碧老因身體緣故,近年寫作很少,但他的存在,對於湖北文壇來說,就是一股精神力量在那裡。」[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