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鹼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鹼茅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鹼茅

拉丁學名:Puccinellia

distans (L. ) Par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早熟禾亞科

族:早熟禾族

屬:鹼茅屬

種:鹼茅

命名者及年代:(L. ) Parl.,1848

鹼茅(jiǎn máo),學名:Puccinellia distans (L. ) Parl.,異名:Puccinellia filiformis Poa distans Atropis distans ,是禾本科鹼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稈直立,節着土生根,高可達60厘米,徑常壓扁。葉鞘長於節間,平滑無毛,葉片線形,微粗糙或下面平滑。圓錐花序開展,小穗柄短;小穗含小花,穎質薄,頂端鈍,具細齒裂,外稃具不明顯脈,頂端截平或鈍圓,內稃等長或稍長於外稃,脊微粗糙;穎果紡錘形,5-7月開花結果。 鹼茅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蒙古朝鮮日本俄羅斯地中海地區、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歐洲亞洲非洲西北部以及北美均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00-3000米的輕度鹽鹼性濕潤草地、田邊、水溪、河谷、低草甸鹽化沙地。 鹼茅是家畜喜食的牧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鹼茅形態特徵

鹼茅是多年生草本 。稈直立,叢生或基部偃臥,節着土生根,高20-30(-60)厘米,徑約1毫米,具2-3節,常壓扁。葉鞘長於節間,平滑無毛,頂生者長約10厘米;葉舌長1-2毫米,截平或齒裂;葉片線形,長2-10厘米,寬1-2毫米,扁平或對摺,微粗糙或下面平滑。

圓錐花序開展,長5-15厘米,寬5-6厘米,每節具2-6分枝;分枝細長,平展或下垂,下部裸露,微粗糙,基部主枝長達8厘米;小穗柄短;小穗含5-7小花,長4-6毫米;小穗軸節間長約0.5毫米,平滑無毛;穎質薄,頂端鈍,具細齒裂,第一穎具1脈,長1-1.5毫米,第二穎長1.5-2毫米,具3脈;外稃具不明顯5脈,頂端截平或鈍圓,與邊緣均具不整齊細齒,基部有短柔毛;第一外秤長約2毫米;內稃等長或稍長於外稃,脊微粗糙;花葯長約0.8毫米。穎果紡錘形,長約1.2毫米。花果期5-7月。

鹼茅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00-3000米的輕度鹽鹼性濕潤草地、田邊、水溪、河谷、低草甸鹽化沙地。

鹼茅分布範圍

鹼茅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騰格里沙漠)、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漣水)、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民和、格爾木、湟中、西寧、柴達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瑪干、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蒙古、朝鮮、日本、俄羅斯、地中海地區、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歐洲、亞洲、非洲西北部以及北美均有分布。

鹼茅繁殖方法

播種時期:鹼茅從4月至10月均可播種。但旱作栽培主要是利用自然降水,所以播種期應在雨季到來前或雨季中播種。

播種量與播種濃度:鹼茅旱種是依靠自然降水,需考慮到降水量大小和持續天數多少,且年度間差異較大,所以有一定的風險。但鹼茅不會壞種,即第一次降水不出苗,再待以後降水,甚至當年不出苗,第二年仍然可以正常出苗。但因鹼茅的種子細小,千粒重僅0.14克,為了留有餘地,播種量25-30千克/公頃為宜,人工播種播種量為30-35千克/公頃,播種深度為0.5厘米以下至種子不露出地面上為準。

播種方法:鹼茅的種植採用條播,大面積種植鹼茅可用24或48行條播機播種,行距30厘米。為防止播種過深,對於新翻耙的土地,土質較鬆軟的可先用鎮壓器鎮壓一遍,然後再播種,調試好播種機的限深輪。小面積播種或缺乏機器設備時,可人工撒播。為使種子撒落均勻,可摻入3-5倍的細沙土,播種後用樹枝耮子覆土,縱橫各一遍,以防種子覆蓋不嚴。無論人工或機器播種,播後隨之鎮壓,用鎮壓器壓實。鹼茅種子細小,必須重鎮壓,才能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便於吸收水分,生根發芽。

鹼茅栽培技術

鹼茅花序 鹼茅的栽培主要分為旱作栽培和灌溉栽培。松嫩草原區基本上屬於旱作農業區,草原生產仍依靠自然降水,鹽鹼地改良的投資較大,而經濟效益相對較低,所以鹼茅的種植多採用旱作栽培。

整地:整地要細緻,光板鹽鹼地要結合翻耙壓,儘量使地面平整,播種前10-15天用機引五鏵犁翻深10-20厘米,用重耙碎土,拖土板拖平,再用輕耙作業1-2遍,達到地面平整,細碎。如果土層不夠堅實,也可用重型圓盤耙縱橫交叉耙、鬆土,然後用輕型耙作業並拖平。

田間管理:鹼茅出草後,第1片葉子如頭髮一般纖細,必須加強保護,防止人畜進入。秋季雜草以鹼蓬為主,可在幼苗期用2-4D丁酯原油噴灑。播種第1-2年的鹼茅地絕不能放牧,待3年後,株叢擴大連片,耐牲畜踩踏時才宜放牧。

鹼茅主要價值

鹼茅是家畜喜食的牧草。

參考來源

  1. 鹼茅,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