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蝕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磨蝕作用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磨蝕作用是當冰川運動時,凍結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其方向可以用來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
磨蝕過程
當冰川移動時,如果下伏基岩的裂縫、節理或孔隙不太發育,它就會把凍結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岩石碎片帶走,並且在帶走岩塊的同時,可以對底岩發生磨擦及刮削,也就是說,冰川在運動途中,因自身產生的強大擠壓力,所挾帶的岩屑對冰床進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損,這種作用稱為稱為磨蝕作用。
影響因素
如果谷地比較狹窄,帶有岩石碎片的冰川可以切入冰川底下或兩側岩層;在岩石表面刻畫成無數深溝或細紋,而石塊本身也被磨平並帶有擦痕。這樣冰川流過的岩石表面所出現的深溝或細紋名為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它的方向常可以用來指示冰川進行的方向。磨蝕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帶有擦痕或不帶擦痕的磨光面,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擦痕或刻槽的方向可以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