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呂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示呂生》 |
作品名稱: 《示呂生》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 作 者:宋濂 |
《示呂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宋濂的詩。[1]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2]。
詩詞正文
“ | <
呂生家潯陽,昂藏若飢鷂。持刺望門拜,不復資介紹。 手持縹囊書,蠅頭寫芒秒。病眼花暈生,力覽始能了。 詞鋒剛且銳,無異晙斯趙。汗菜盡薅劉,糜芑植如旐。 風枝動姍姍,秋實垂裊裊。豈比稗與荑,難復稱舂搗。 似爾才患多,堪為世珍寶。文華固交絢,荒志咎非少。 憶當弱齡時,頗亦耽葩藻。精神應冥會,或夢吞羅鳥。 射侯抗熊犴,萬舞持皇翿。五采染夏翟,三就薦周繅。 自謂頗俊爽,分得天孫巧。俯視佔畢徒,孤篁出叢葆。 有時被余酒,便指腹為稿。赫蹄薄如葉,鴉蚓恣揮掃。 春苑集穠艷,秋陵失乾薧。下則陳姬周,上複述軒皞。 古今萬沿革,毫髮無不考。終然立門庭,焉敢望宦窔。 古聖制為經,白日行黃道。流光逮幽隱,爛然天下曉。 誰騁螢爝微,欲以斗玄造。若非靈台昏,致此明目眇。 曷以七尺軀,不解分白皂。末俗狂瀾奔,湖江決堤堡。 郊原化巨浸,何地有桑棗。魚鱉舞神奸,廬舍作洲島。 非加回障功,未易就平燥。只緣正學微,本末遂顛倒。 邇來深知非,筆硯稍焚燎。遺經置枕傍,寤寐事蒐討。 尚慚弓力微,不足穿魯縞。荏苒餘十齡,晦朔幾朒朓。 未見宗廟美,憂心惄如搗。爾才十倍丕,雅志復精皦。 當思不遠復,改轍謝纏繞。蒸沙豈樂飢,裹糧足充飽。 先廬長山東,結蘭以為橑。非獨繁牙籤,亦自饒魚稻。 念爾何當來,相與探深窈。躬行驗所知,勿憚心形剿。 翻翻逐時移,毋類風中纛。皮革可登器,所貴在柔鞄。 大羽金瓜鏑,亦務端其笴。千里孰雲遐,舉足始一蹻。 煌煌作聖功,須知此其兆。勉旃復勉旃,勿謂吾言矯。 > |
” |
— <《示呂生》>,<古詩文網> |
作者簡介
宋濂[3](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4]。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示呂生》 古詩文網
- ↑ 信用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6-27
- ↑ 「宋濂簡介 古詩文網
- ↑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