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示羅,外文名:SHILOH,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簡介
根據士廿一19,示羅位於「利波拿以南,伯特利以北,在示劍大路以東」。這樣,它的位置即今日稱為塞倫(Seilu{n)的地方,這是一個廢墟,在伯特利(貝田 [Beiti{n])以北十四公里的小山上,在路班(el-Lubba{n)東南五公里的地方。在1926至1929年,以及1932年,丹麥的考古隊在該處挖掘古物,發現了青銅器時代中期有人居住的遺蹟(主前約2100-1600)。那地繼而被廢置了一段日子,直到大約主前1200年才再有人活動,這情況維持到大約主前1050年。這時候,城的一部分可能被毀,大概毀於非利士人手上。在這段有人居住的日子,考古學者並沒有發現早期以色列聖所的遺蹟。
根據聖經的記錄,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的初期,首先設立會幕的地方便是示羅(書十八1),它也是士師時期以色列人敬拜神的主要中心(士十八31)。當地人每年都在葡萄園裡舉行跳舞節目,時間大概是在收藏節(出廿三16);便雅憫人便曾利用這個日子搶奪示羅的女子為妻(士廿一19起);這節日大概後來成為每年的朝聖節期,撒母耳的父母便曾參與這行列(撒上一3)。到了以利及其兒子任祭司的時候,聖所已有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建築,是百姓集中敬拜神的地方;設有殿門及門柱的聖殿(he^k[a{l)取代了約書亞時代的會幕(撒上一9)。雖然聖經沒有直接提及這殿被毀掉,但考古學的證據也許能夠證明確有其事,而聖經多處以示羅為神審判百姓惡行的例子(詩七十八60;耶七12、14、廿六6、9),也與這點吻合。但在另一方面,王上十一29和十四2卻提起示羅人亞希雅;耶四十一5亦談到其他示羅人。由此可知,在主前1050年以後,示羅仍有一些居民,但祭司們已遷往挪伯(撒上廿二11,參十四3),所以示羅不再是一個宗教中心。
創四十九10是一段特別難處理的經文;「主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示羅來到」(RV)。這句子後半的希伯來文 `ad[ ki^-ya{b[o{~ s%i^lo{h 可有以下多種譯法。
i. RV 當示羅是彌賽亞的名號(譯註:和合本作「細羅」,意思相仿〕。
ii. RV 旁註譯成「直至他來到示羅」,那麼,這句的主語便是猶大,而應驗的時間是指書十八1所記載的事,當時以色列人在示羅聚集,猶大支派豁達地放棄他們一向的優越地位。
iii. 將 s%i^lo{h 修訂為 s%ello{h,像七十士譯本那樣把這句譯為「直到屬於他的來到」,意指「為他而存留的東西」,隱含對彌賽亞的盼望〔譯註:「呂」譯作「直到屬他的那位來到」〕。
iv. NEB 將 s%i^lo{h 修訂為 s%ay lo^,把這句譯為「只要他仍舊收到貢物」〔譯註:「現」譯作「萬國要向他進貢」〕。
v. RSV 根據七十士譯本這一句的異文,將它譯為「直等到他來了,這本屬於他」〔譯註:「思」譯作「直到那應得權杖者來到」,「這」可有不同的解譯(安格魯斯 [Onkelos] 認為它指王國)。
教父們一般接受最後一個解釋,而第一個解釋是在十六世紀才正式被提出,但在他勒目(Talmud 〔關於古代律法及遺傳的猶太法典〕)里有一段存疑的文字卻提到這個解釋。第一個解釋的弱點是它太獨特了:聖經其他地方未嘗引用「示羅」〔或譯「細羅」〕作為彌賽亞的名號,而且新約也沒有看出這句話是預言。假如我們接受這是一個名號,那字義便大概是「帶來和平的人」,但在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顯得有點不自然。(ii) 似乎是可取的,但它與猶大其後的歷史絕不相符,而且,族長的祝福一般不會包含這種時限的。然而,另一個類似的翻譯是「只要有人來到示羅」,意指「永遠繼續」;這譯法可以消除上述的反對理由,但這樣理解該希伯來片語是十分牽強的。(iii), (iv) 和 (v) 涉及輕微的修訂,而且需要頗多的想像力。然而,結廿一27(希伯來聖經的32節)顯示同樣的文法結構是可接納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結廿一27大概就是對創四十九10刻意的迴響和闡釋。然而,學者通常認為,s%e- 用作關係前置詞是比較後期的做法(但參:士五7)。
至於其他或有可取的解釋,尤其是斯金納爾(J. Skinner)和思彼撒(E. A. Speiser)釋經書中的評介;在 VT Supp. 1 ( = Congress Volume, 1953),頁78-87,林布倫(J. Lindblom)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有關考古學的資料,見 W. F. Albright in BASOR 9, 1923,頁10-1; H. Kjaer in PEQ 63, 1931,頁71-88; M.-L. Buhl and S. Holm-Nielsen, Shiloh……: The Pre-Hellenistic Remains, 1969。
參考文獻
- ↑ 《聖經·舊約》我鍾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