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禮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縣名源於地名"李店"。 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長江二級支流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

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 。名優特產有禮縣大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有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祁山武侯祠、翠峰寺、香山、洮坪原始森林、上坪鄉大河邊草原等景點。有愛國教育基地龍池灣戰爭紀念館。[1]

目錄

建制沿革

夏,為《禹貢》之雍州地。夏禹治水,於蟠冢山疏導漾水(西漢水)。

商,仍為雍州地。

西周,禮縣[1]為西垂(亦稱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駱子非子為附庸,建邑秦亭(今張家川縣境),號曰秦嬴。又以大駱妻申侯女所生子成為大駱適嗣,居西犬丘(今禮縣永興鄉一帶)。

東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於驪山下。秦襄公領兵救周,後周平王東徙洛邑,襄公擁兵護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今陝西岐山縣)以西地,秦始有國,都西垂宮(今禮縣永興鄉一帶)。禮縣[2]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秦,禮縣[3]屬隴西郡之西縣。

兩漢,其地分屬西縣、武都縣。

三國,仍為武都、西縣轄地。

西晉,西縣改始昌,屬天水郡。

東晉,禮縣大部分地屬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漢陽郡,治所在蘭倉(今漢陽);西魏改漢陽郡為漢陽縣,屬長道郡。

唐朝,時其地分屬長道、大潭二縣。

宋仍之。

元朝,代設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初隸王相府,後屬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禮店千戶所,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始置禮縣,設縣城於所城西(今禮縣城穿城門以東為所城),領於秦州而屬鞏昌府。

清朝,順治十六年裁衛所,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十百戶並歸禮縣。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隸蘭州布政司,禮縣仍為所屬。

中華民國,初屬渭川道所轄。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禮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8月禮縣解放。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禮縣解放,成立禮縣人民政府,屬武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所轄。

1955年劃歸天水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8月,西和與禮縣合併,改稱西禮縣,縣人民委員會設在禮縣城。

1962年禮縣、西和兩縣分置。

1985年7月禮縣劃歸武都,原武都專區改名隴南行署。

2004年隴南撤地設市,禮縣仍為所屬。

區劃詳情

截止2014年8月,禮縣轄10個鎮、19個鄉,568個行政村。

鎮: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紅河鎮寬川鎮祁山鎮永興鎮永坪鎮中壩鎮

鄉:馬河鄉、固城鄉、崖城鄉、羅壩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雷壩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灘坪鄉、白關鄉。[2]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地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全縣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長103千米,東西寬約88千米。距省會蘭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隴南市府駐地武都250.5公里。

地質

禮縣位於中秦嶺華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皺帶(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帶)。由陝西山陽--禮縣斷裂帶及陝西鳳縣--禮縣王壩左家--宕昌斷裂帶控制。地層區劃屬秦嶺地層分區。出露地層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第四系及燕山期運動的花崗岩,其中以泥盆系地層出露面積最大。

禮縣境內主要斷層為:禮縣--羅壩--鎖龍斷裂帶;禮縣--洮坪魏子壩斷裂帶;朱家壩(王壩)--秦家灣(銓水)斷裂帶;成河--廖家寺--林邊斷層;石堡--龍王山-茨壩斷裂帶。境內主要褶皺為石家河壩複式向斜。北翼由舒家壩組地層構成次級馬塢背斜,南翼由西漢水組構成次級張風坡背斜。境內岩漿岩主要為中川花崗岩體、碌碡壩花崗岩體。岩脈主要有花崗閃長岩脈、花崗岩脈、輝綠岩脈、黃斑岩脈等。

地形地貌

禮縣地勢處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占全縣總面積的91%,而川壩地,沿西漢水的鹽官、永興、城關、石橋等地有極少部分,僅占全縣總面積的9%。

東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區,屬輕切斷黃土梁峁中山區。東南部為重切斷土石中山區。西北、西南部為中切斷石質中山及亞高山區。川壩河谷平原區,分布在西漢水及其支流的流域裡,為新構造運 動以來的洪水沖積河谷平原。

氣候

禮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氣候節特徵明顯,冬長夏短,春秋適中。年均氣溫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禮縣礦種較多,以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為主,能源礦產和淡水資源短缺。且分布零散,規模相對較小。截止2010年,禮縣已發現金、銀、銅、鐵、鉛鋅、鈾、花崗岩、大理石等20餘種。主要分布在羅壩、洮坪、湫山、石橋等20多個鄉鎮。

土地資源

截止2010年,禮縣有土地資源628.35萬畝,其中耕地199.63萬畝、園地6.22萬畝、林地198.21萬畝、牧草地111.84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0.62萬畝、交通用地3.76萬畝、水域8.5萬畝、未利用地99.75萬畝。農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屬於農林牧結構的土地利用現狀。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0年,禮縣總人口52.1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3萬人,農業人口48.17萬人。

民族

禮縣以漢族為主,占全縣總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滿、蒙4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禮縣完成生產總值19.781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9184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1833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6794億元,分別比2010年同期增長6.3%、11.4%、13.7%。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完成3.981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0.4%;建築業增加值完成1.202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5.0%。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4.14:26.20:39.66。

2013年,禮縣生產總值完成24.9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2億元,比2012年增長38.2%;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44億元,比2012年增長2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5億元,比2012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38元,比2012年增長14.6%,

第一產業

2011年,禮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0.7987億元,較2010年增長7.87%;實現農業增加值69184萬元,較2010年增長6.3%。

2011年,禮縣糧食總產量為142136.1噸,較2010年的134477.3噸,增產7658.8噸,增長5.69%。分作物看,小麥總產量為68227.5噸,比2010年增長1.38%。玉米總產量為23794.1噸,比2010年增長15.45%。洋芋總產量為43020.4噸,同比2010年增長9.27%,其餘各項作物均較2010年有所增長。

2011年,禮縣蘋果產量達56580.52噸,比2010年增長0.74%;花椒產量達2031噸,比2010年增長48%;核桃產量達3639噸,比2010年增長63.5%,林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2011年,禮縣全縣累計輸出勞務工13.43萬人,比2010年增長4.76%。實現勞務收入14.34億元,比2010年增長27.7%。2011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25元,人均增加326元,比2010年增長14.8%。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分別完成911元、1183元,比2010年增長14.3%、4.14%。

第二產業

2011年,禮縣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63779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9.2%。完成增加值2959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7.3%。銷售產值完成63561 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3.5%。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售電量11955萬千瓦時,同比2010年增長11.3%。黃金完成931公斤,同比2010年下降3.5%。

第三產業

2011年,禮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0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3.1%,同比2010年增長23.3%。其中:縣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0700萬元,同比增長26.14%;縣以下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9300萬元,同比增長18.9%。

2011年,禮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448502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6.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5352億元,同期2010年增長26.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完成12102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2%。[4]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止2011年,禮縣有文化館、博物館、文化娛樂中心、圖書館、赤土山園林管理所、祁山武候祠管理所、文物保護隊、文化市場稽查隊、禮縣秦劇團.禮縣先秦既三國研究會、禮縣私、公立書畫院各1個,基層文化站11個,各類文化市場灘點40處。有各類專兼職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社會保障

2013全年,禮縣減少貧困人口4.46萬人。實現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新擴面1549人,落實各類社保專項資金5.05億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比2012年提高15%和28%,農村五保供養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600元,新增城鎮就業4565人。

醫療衛生

2007年,禮縣共有醫療機構40個,病床368張,醫務人員83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達421807人。2013年,禮縣建成3所鄉鎮衛生院和26個標準化衛生室,新農合參合率達97.1%,一卡通實現全覆蓋。

基礎設施

禮縣體育場

2013年,禮縣實施重點管理項目196項,累計完成投資50.8億元。十天高速、洛禮公路、禮武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開工建設,建成通鄉油路2條、農村公路通暢工程58項、便民橋5座,全縣農村公路養護覆蓋率達到100%。2013年禮縣全面完成4個小城鎮建設總規、市政設施專項規劃、風貌特色專項規劃和100個新農村建設規劃,實現了全縣29鄉鎮總規全覆蓋。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18.5%。

科教事業

2013年,禮縣實施教育建設項目31項,完成科技培訓11萬人次。

截至2008年,禮縣教育系統現有教職工已達4868人(其中女2066人),本科學歷693人(第一學歷189人),大專學歷2249人(第一學歷1179人),中師及其他學歷1926人。專任教師共4628人,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52.1%,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5%,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9%。具有各級各類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共4676人,其中副高級職稱27人,中級職稱1229人,初級職稱2808人,其他未評審職務人員共 612人。

歷史文化

文化

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

2002年經過8年多時間的發掘和研究論證,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風俗

乞巧是流行於西漢水流域(禮縣永興地區入西和長道、石峽地區)的一種地方特色濃郁的文藝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賜於靈慧、利巧的意思。

根據史料記載,乞巧活動始於唐而興於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乞巧節演出,從七月初一開始至初七結束,參加者大多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時姑娘們載歌載舞,場面宏大,整個活動過程分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個階段。

廟會

廟會為民間祭祀神靈的一種形式。即確定一個日子,附近鄉民持香秉燭集聚祭祀神靈,這個日子為"正會"。正會前後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戲,曰"神戲"。但隨着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廟會舊有的意義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和物資交流活動為主要內容。

其他風俗:拜師、寄保、找拜大、抓歲、說春、山歌等。

美食

禮縣熱麵皮:禮縣熱麵皮,是將麵粉製成的麵皮和麵筋蒸熟後,用鹽、辣椒、醋等調味料攪拌,再配以時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鮮香、麻辣,麵皮筋道。

禮縣"豬油餅":禮縣豬油餅是頗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該餅酥脆、不油膩,食用方便。是當地人的早餐。

特產

禮縣大黃:禮縣大黃是中藥材優良品種,甘肅省禮縣特產,因主產於該縣銓水鄉又稱."銓水大黃"、"銓黃"。禮縣大黃屬掌葉大黃,生產歷史始於漢代。禮縣大黃塊形大,質地堅實,氣味清香,藥理性能好,品質優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國之首。2005年,禮縣大黃獲得國家原產地地域保護認證和原產地標記認證。

其他特產:花椒、核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