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具體地說是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槓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針對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國家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的一般市場經濟的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關係市場化;二是企業行為自主化;三是宏觀調控間接化;四是經濟管理法制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的特性,是指作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具有的規定性,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結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徵。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有的,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區別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這裡有兩點必須明確:一是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二是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公有制占主體,並不意味着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處於不平等的競爭地位,公有制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在平等競爭中共同發展。

第二,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決定了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同時,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觀上產生了多種分配方式。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勞動者的個人收入都會受到市場的調節。這樣的分配製度所貫徹的基本原則是:把提高效率放在優先地位,但要兼顧社會公平;既要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產生兩極分化;既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觀調控上,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更好地處理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的關係。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須更新計劃觀念,轉變計劃管理職能,改進計劃方法。國家計劃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應當是指導性的計劃。計劃工作的重點是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搞好經濟發展預測、總量調控、重大結構與生產力布局規劃,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綜合運用經濟槓桿,促進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遠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78年到1992年間經歷了一系列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撥亂反正和反對「兩個凡是」,確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之後,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已經開始進行,只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一直難以實現,最終改革在農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時間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這個口號實際上就是讓農民占有了「地租」以外的勞動收益,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太多,但是由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長期遭受壓抑,出現了報復性的反彈,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78年增長了2.49倍,每年的增幅都在15%以上,而 1985年之後,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幅都只有5%左右,這可以說明一定問題。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並沒有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所有制,而只是改變了使用權和使用方式,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這堅定了改革經濟體制的決心,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改革經濟體制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沒有必然聯繫,那麼社會主義發展商品經濟也是可行的。從而以「放權讓利」為起點,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時候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開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別是認為市場和計劃是內在統一的,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調節的方法,只要對經濟發展有好處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場調節不等於是資本主義,應該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這時市場經濟與經濟制度之間的關係已經開始變得清晰了,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開始掃清了道路。

1992年,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着前進。但是這次提出標誌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從這裡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直到現在都還在進行的工作,從1992年至今,已經過去16年,這16年中,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迅速,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了對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國內生產總值也已經躍居全球第四,對外貿易迅速發展,以前不足的外匯現在已經增長得令人不可思議,2001年加入了WTO標誌着我國市場經濟地位開始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開始建立和不斷變革,政府職能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環境也在不斷完善,市場監管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現代公司企業制度也在建設中,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首先,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投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0%甚至 50%以上,出口總額對GDP的比重也非常高,而內需卻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外向型的經濟可以獲得貿易的好處,但是也使國民經濟過多暴露在國際市場的影響之下,國際市場的波動顯著影響了國內經濟發展。

其次,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城鄉差距拉大、地區經濟差距拉大等問題,有差距是強調效率優先的必然結果,但是差距過大卻失之公平,而且收入差距過大本身也不利於消費的增長,特別是城鄉差距過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以及傳統二元制度隔離等因素引起的「三農問題」使得經濟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也沒有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再次,1992年後出現了兩次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是90年代中期和去年(2007)出現的,兩次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新建立的資本市場也幾經起落,且起落的原因和受到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既增加了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也提出了更加深入發展和研究市場經濟的要求,最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為了利潤而不擇手段的行為,如偽劣產品、環境破壞等,這些行為除了企業或者個體不法牟利以外,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摻和其中也是難以避免。另外,壟斷、地方保護等等限制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層出不窮,這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規定:

(1)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中心環節。

(2)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3)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4)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堅持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