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中國的一個特定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
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裡所說的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現時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產品生產已經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這裡所說的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門平均水平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勞動的主觀條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是該種商品的社會價值。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
第一種含義:在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是一個不斷擴大規模的再生產過程,因此,在社會標準條件下,由於商品生產者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不同,他們生產同種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是不同,而決定價值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
第二種含義:在生產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形成的,涉及到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是指社會總勞動中按一定比例用來生產社會需要的某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不同商品的供求狀況會直接影響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條件,如果供大於求,則,優等生產條件就會成為平均生產條件,引起商品價值下降,結果平均生產條件將向上移動;反之亦然。供求關係對價值的影響是通過生產條件的變化實現的,因此,決定價值的仍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是對立統一關係。個別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論第一種含義和第二種含義)又每每不一致。這對商品生產者有很重要的意義。他的個別勞動時間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收入和在競爭中的地位。他的個別勞動時間如果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勞動耗費能全部得到補償;如果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得到額外收入;如果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部分勞動就得不到補償。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迫使生產者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生產上的個別勞動時間。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裡,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會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價值量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量的決定,還存在着一個有效勞動與無效勞動的問題。只有有效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商品的價值;而無效勞動,不論是否符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不能形成價值。相應地,高效勞動可以轉化為較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較多的價值量;而低效勞動則只能轉化為較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較少的價值量。認識這個問題是有現實意義的。過去在論證按質論價的理論依據時,往往將質量差價說成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是一種價格偏離價值的表現。但價格偏離價值怎麼能夠相對固定化?如果說產品質量高是因為付出了較多的勞動(生產費用),但實際生產過程卻表明勞動(生產費用)並沒有增加。因此,只有肯定高效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量,才能為論證質量差價提供理論依據。
從國際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中,國際價格的基礎是國際價值,其價值量是由國際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或者說,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計量的。馬克思指出:「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也就是說,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運行中同樣起作用。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認識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它要求我們根據世界必要勞動量來考慮我國商品的價值決定問題,降低生產單位商品的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意義
對商品生產者的意義:
① 決定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補償;
② 決定商品生產者的盈利水平;
③ 決定商品生產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命運。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
推動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