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區民警楊延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延超

人物簡介

楊延超,男,1971年3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1989年參加工作,2005年部隊轉業後參加公安工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部副營長,現任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分局財源派出所清真寺警務區警長。

2015年10月被泰安市公安局評為「泰安最美警察」並記三等功,2016年1月被山東省公安廳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警察」,2016年7月被泰安市政府評為「泰安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並記二等功。2019年7月被中央退役軍人事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退役軍人事物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表彰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

他安心基層,紮根社區,腳踏實地做好社區警務「導航儀」。在3年基層基礎攻堅戰中,率先建成「一區一警、兩輔分片」的「1+2+6」社區警務模式,形成了包括人口、房屋、車輛等23類基層基礎信息資料庫,實行動態化建檔管理,成為社區警務工作的「導航儀」。近3年來,先後為偵查破案提供有效信息610餘條,協助抓獲逃犯21人;提供便民服務1560餘次,發現整改各類隱患1200處。他尊重宗教,知曉民俗,不折不扣擔任轄區維穩「守護者」。積極尋找宗教與法律的重合之處,巧妙運用宗教習俗處置案事件,贏得了清真寺及寺管會的大力支持。創新「三知三會」社區警務工作法,對社區基層基礎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並在全局得到廣泛推廣。他真情為民,一室多能,熱血拚搏鑄就泰安公安「鐵軍魂」。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為轄區居民送證上門196次,開展「馬扎子安全防範知識課堂」220次,提供法律服務79次,切實把社區警務室打造成「一室多能」服務窗口。協調社區在主要路口安裝攝像頭,組建10餘支群防群治隊伍,強化治安防範。共辦理各類案件340餘起,治安拘留犯罪人嫌疑人117人,抓獲逃犯8人,充分展現了「泰安公安鐵軍」的良好形象。

人物工作故事經歷

守護好轄區的每寸土地和百姓安寧

他安心紮根基層,熟悉社區事務,發揮社區民警 " 人熟、地熟、情況熟 " 的優勢;他善於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少數民族團結,牢牢穩控轄區社會治安局面;他心繫群眾,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嚴打嚴防,守護社區一方平安;他創新 " 三知三會 " 社區警務工作法,對社區基層基礎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並在全局得到廣泛推廣。

安心基層、紮根社區,腳踏實地做好社區警務 " 導航儀 "

清真寺社區是泰安城區最大的以少數民族群眾為主的社區之一,共有居民 2310 戶、11023 人,其中回族居民 4600 人,旅館業、餐飲業等場所 200 余家,社會治安複雜。

但是楊延超多年的從軍經歷養成了不怕難、勇擔當的堅強精神。通過長期查閱資料、實地比對,楊延超對轄區基本情況做到了 " 提到、說到、指到 ",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 " 導航儀 "。在三年基層基礎攻堅戰中,他率先建成 " 一區一警、兩輔分片 " 的 "1+2+6" 社區警務模式,通過走街串巷,實地查訪,形成包括人口、房屋、車輛等 23 類基層基礎信息資料庫,與 " 一標三實 " 信息採集工作實現人房關聯、信息資源共享。共採集錄入實有房屋 1263 戶,單位 1516 家,實有人口 5310 人。

有了紮實的基層基礎工作,警務實戰便有了強力支撐。近 3 年來,楊延超為偵查破案提供有效信息 610 余條,其中協助抓獲逃犯 21 人,提供便民服務 1560 余次,發現整改各類隱患 1200 處,切實發揮了社區民警 " 人熟、地熟、情況熟 " 的優勢。

取信於民、善於調處,持之以恆扮演居民和諧 " 調壓器 "

老舊社區人員複雜,糾紛繁多。楊延超善於借力發揮,主動到社區居委會認家門、交朋友,幫居委會分憂解難,並邀請居委會中有威信的 " 關鍵人物 " 參與到糾紛調解中,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工作中,他善於總結創新,針對群體糾紛、" 抱團 " 糾紛、鄰里糾紛等不同糾紛類型,摸索形成了 " 剝洋蔥法 "" 隔離法 "" 告知後果法 " 等調處技巧。結合矛盾糾紛當事人家庭情況及言行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調處策略,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於萌芽狀態,被轄區居民親切稱為社區和諧的 " 調壓器 "。近年來,楊延超有效化解涉少數民族矛盾糾紛 410 余起,妥善處置涉少數民族案事件 145 起,轄區接警率連續 3 年分別下降 42%、31%、26%。

複雜的環境,必須要有有效的矛盾解決手段。楊延超充分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多次到民宗局等部門了解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規,努力學習宗教習俗及飲食、婚禮、喪葬特點,向清真寺阿訇請教社區群眾的生活習慣,積極尋找宗教與法律的重合之處,巧妙運用宗教習俗處置案事件。清真寺宗教活動比較頻繁的特點,每逢活動,他總是提前到寺里進行治安、消防檢查,在活動當天到現場做好執勤安保,先後執勤 130 余次,發現整改消防、治安等各類隱患 180 處,轄區里未發生任何有影響的案事件,有力維護了轄區的持續穩定。

真情為民、一室多能,熱血拚博鑄就泰安公安 " 鐵軍魂 "

當一名軍人,要苦練本領保家衛國;而作為一名基層民警,楊延超處於與百姓接觸最直接的一線,這他要求他必須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

針對社區特點,楊延超從技防和人防着手,經過多方協調,在社區各主要路口安裝了攝像頭,發動群眾在家門口安裝監控或報警器材,組建了 10 余支群防群治隊伍,打破了過去 " 民警跑斷腿、治安倒步走 " 的被動局面,走出了社區管理 " 民警導演、群眾唱戲 " 的新路子。

他還堅持民意主導警務,前移工作窗口,落實宣傳上門、辦證上門、送證上門等便民惠民措施,並將警務室構建為集社區民警、社區居委會、清真寺寺管會、財源法律服務所、社區物業等 " 櫃檯貨架 " 的 " 法律超市 "。截至目前,楊延超先後為轄區居民送證上門 196 次,開展 " 馬扎子安全防範知識課堂 "220 次、提供法律服務 79 次,切實把警務室打造成為 " 一室多能 " 服務窗口。並以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為載體,對轄區娛樂場所、餐飲行業等容易滋生黑惡勢力的重點領域進行滾動摸排,嚴打嚴防。共辦理各類案件 340 余起,拘留違法犯罪人嫌疑人 117 人,抓獲逃犯 8 人,全力守護了轄區平安,充分展現了 " 泰安公安鐵軍 " 的良好形象。

14 年初心不改,耐心細心真心信心換來的是社區穩定和百姓幸福。2015 年 10 月,楊延超被山東省泰安市公安局評為 " 泰安最美警察 " 並記三等功,2016 年 1 月被山東省公安廳評為 " 全省優秀人民警察 ",2016 年 7 月被山東省泰安市政府評為 " 泰安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 並記二等功。2017 年 5 月被公安部評為 " 全國優秀人民警察 "。

行走社區練就「鐵腳板」--踏進群眾心門,才能讓群眾心安神定

2011年12月,楊延超初任清真寺社區民警,面對複雜形勢,他紮根社區,邊干邊摸索,邊干邊總結。作為基層警長,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是他的基本工作。初到社區,楊延超明顯感覺糾紛繁多,這些糾紛摻雜着雞毛蒜皮的瑣事,「不來不處理,來了難處理」,還有個別群眾涉及多個糾紛,常常出現「摁下葫蘆起來瓢」的情況,工作起來應接不暇,楊延超下定決心力爭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為了儘快摸清轄區情況,儘早熟悉工作環境,楊延超選擇了一條看似最笨,卻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用腳步丈量民情。不論節假日,還是高溫嚴寒,他用一雙「鐵腳板」堅持每天下社區,挨家挨戶訪問。從摸着門牌走,到提人知名、提物知情,走遍了轄區的大街小巷。幾年來,楊延超一路走來,轄區的地形地貌就像一副活地圖裝在腦海里,他心中也有了各種上下高低、輕重緩急的「小九九」,工作起來更加心中有數。

楊延超負責的轄區內,有一位王姓群眾比較特殊,輩份大、口才好,還懂法律、愛管事,願意給別人出謀劃策,老百姓平時對他敬而遠之,但遇事又願意聽他意見,楊延超把這個讓別人又敬又怕的老王記在心裡,認為取信與之可能會積極推進警務區各項工作,反之也許是警務工作的絆腳石。2015年,泰安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創城活動,清真寺街非法建築拆除是一項重要任務,但很多業主們表示沒有高額賠償費堅決不拆。其中,老王的餐館也在其中而且收入不菲,很多業主眼睛盯着老王。在此情境下,楊延超到社區居委會主動接下老王餐館拆除的任務,社區幹部既對楊延超攬下任務抱有希望,有對是否成功存在質疑。楊延超到老王家開門見山一句話:「我最不放心的是你,今天我是主動請求接下拆除你家餐館任務的。」這種開門見山的溝通方式,一下子拉近了楊延超與老王的關係,隨後,楊延超又多次跟老王聊天,分析目前形勢和講解各級政府決心,最終,老王默認了政府的拆除行為。其他業主見老王沒動靜,也都順利地答應了拆遷。清真寺街改造後,徹底解決了多年路口堵車堵人、交通擁擠混亂和消防隱患多的情況,提起這事,社區幹部、轄區群眾都對楊延超翹起大拇指。楊延超說:「僅僅踏進群眾家門還不行,還要踏進群眾心門才行。」

提起楊延超的工作方式方法,他總說是因為自己有一個「秘密法寶」。按楊延超同事的說法,這個「秘密法寶」就是楊延超的「鐵腳板」。可以說,楊延超負責的轄區里沒有群眾不認識他,他每天上路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群眾「報備」,告訴大家:「老楊來了,有什麼線索就直接打我的電話。」記者不相信,請求與老楊一起巡邏,結果剛出派出所大門,就有人湊上來:「老楊,來啦,今天沒有什麼線索,治安挺好。」接着,賣水果的、小區保安、清潔工……人人爭先恐後地跟楊延超打招呼。

一路走來,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楊延超就像轄區居民貼心的老大哥……靠着一雙「鐵腳板」,楊延超走遍了大街小巷,不僅走進群眾的家門,更走進了群眾的「心門」。楊延超告訴記者:「我只是一名普通警察,我在路上,在群眾家裡,群眾才更放心,我自己也踏實。」

破解難題不惜「磨破嘴

--想到群眾心裡,才能讓群眾安心樂意

「老楊,樓上的水管破裂,把我家的牆都給泡濕了,還不賠錢,找他還不搭理……」「老楊,我們二樓的兩家又吵架了,還讓不讓人睡覺了!」楊延超來到社區後,每天面對最多的,就是這些看起來平常又瑣碎的小事。作為基層社區民警,楊延超有時候也覺得挺不「過癮」的,想着偵破一起驚天動地的大案要案,可是回頭想來,哪有那麼多大案要案?這些「雞毛蒜皮」的糾紛對自己無所謂,可哪一根雞毛、哪一塊蒜皮沒處理好,都會影響居民的生活。於是,他俯下身子,與社區居民打成一片,鄰里有矛盾,他都上門調解,直到雙方滿意為止,堅決不讓矛盾激化轉變為刑事案件。

在日常的矛盾處理中,楊延超也在不斷琢磨,細心總結,在依法處理的基礎上,堅持以情動人,拿理說事,成了他處理治安案件、矛盾糾紛的重要法寶。身邊的同事都說:別看平時老楊性子急,但調解起矛盾來,卻是個行家裡手。

楊延超負責的轄區內,有鄰居李某、王某二人,因蓋房糾紛積怨多年,雙方爭吵不斷,吵架動手更是時常有之,而且雙方各自有理,互不讓步。得知事情原委後,楊延超一方面先穩定雙方情緒,又從雙方矛盾入手,讓雙方意識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另一方面多讓雙方換位思考,各自多點退讓,經過連續苦口婆心的調解,兩家人被楊延超的真誠和耐心感動,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彼此都表示能理解對方,並願意摒棄前嫌握手言和。一場糾紛平息了,幾年的恩怨化解了,看到重歸於好的兩家人,楊延超露出了笑容。

有人事後說,應該把這兩家鬧事者送去拘留,看他們以後還敢不敢。可楊延超卻說,能化解的矛盾就要花精力費口舌去調解,矛盾消除了,恩怨也就煙消雲散了,而且小事能釀成大禍,如果不能夠正確處理,群眾就會對你有意見,更會打折公安警察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和威信。

當然,楊延超的調解可不是一味地和稀泥,更不是一味地輕易許下承諾,而且你也別看他對轄區居民這麼耐心費神地一遍遍調解,但對待那些違反治安條例屢教不改的頑固分子,楊延超的嘴裡可不僅是伶俐而是鋒利。

「有幸」領略到楊延超「鋒利」之口的轄區某商場主管李某告訴記者:「我平時以為老楊就是個和事佬,我和他很熟,他每天就是充當老好人進行調解,便沒把他放在心上,誰知他辦起事來,教訓起人來,那可是玩真的。」原來,一次李某與友人發生糾紛,後來楊延超從中調解,三方約定時間進行協商,可誰想到了約定時間卻左等右等等不來李某,一問,說去外地了沒回來,第一次協商未果。第二次,楊延超又耐心地繼續和雙方約定時間協商解決,誰知李某又一次聲稱出差。如此反覆,另一方非常生氣地對楊延超說:「楊警官,我也不協商了,該咋辦就咋辦。」楊延超的火氣也是不打一處來,直接去李某單位找到他:「我是認識你不假,但你的這個事,本來可以拘留你,但你朋友也不希望把事鬧大,本着能化解的原則希望你們坐下來協商,誰知你一而再,再而三不配合工作,今天,我們正式向你下達行政處罰的決定書,正式拘留你。」李某一看楊延超動真格的了,老老實實地承認錯誤,並向楊延超和對方道歉,賠償損失。

楊延超說,作為一名警察要把自己的角色分清楚,調解時可以是朋友,但一旦違法或違反治安條例,那我就是警察,代表的是法律。

崗位作為先要「頭腦清」

--扣准群眾心弦,才能讓群眾安居樂業

財源派出所所長李彬在調任之前,就對楊延超的大名如雷貫耳。後來調任財源派出所之後,每次說起楊延超,他都讚不絕口,李彬告訴記者:楊延超是一名軍轉幹部,學歷不高,職務不高,但他從不拿自己當邊緣人看待,更不會讓自己掉隊,而是堅持不斷的持續學習,不受外物擾亂自己的心志,這一點就不容易。

如今,隨着信息化、網絡化、規範化引入了民警辦案全程,尤其是警綜平台的引進與使用,對每一名民警的工作都是一大挑戰。「如何辦案?如何辦好案?審批好每一個案件?」這幾年,楊延超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日常中,經常吃飯的時候人們找不到他,因為他在學習;休息逛街的時候人們看不到她,因為他在加班。楊延超的同事對此開他玩笑:這麼大年紀了,還學什麼呀。楊延超卻不這麼認為:「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這對我也沒有什麼影響,關鍵是我自己怎麼看,怎麼做,如果不學習,不懂、不了解、不知道影響到辦案的質量和效果,那就可能出現冤假錯案,對不起群眾百姓,更對不起自己的這顆良心。」楊延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經過近幾年的不斷自我加壓學習,楊延超不僅掌握了現代化辦公流程,還成為了派出所有名的電腦達人,微信、QQ更成為他辦案、調解糾紛的重要工具。

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是派出所工作的目標,而作為社區民警,「群眾滿意」這四個字便代表了楊延超對工作的所有努力與付出,楊延超不忘初心,始終為百姓服務。作為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民警,楊延超經常給自己算這樣一筆賬:治安管理最大的實惠是什麼?是轄區治安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為此,在社區管理中,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領群眾實現社區的和諧穩定。於是,楊延超針對社區雜而亂的特點,從技防和人防兩個方面着手,不斷強化治安防範工作。他說「只有搞好了防範工作,才能防止『家賊』和『外偷』,老百姓才能放心睡覺,過平安日子。」

楊延超剛到社區工作不久後,就多方協調,在各社區主要路口安裝了攝像探頭,並發動有條件的群眾在家門口安裝監控或報警器材,以震懾犯罪分子。同時,楊延超又針對不同經濟條件和防範功能的內部單位、小區,通過宣傳發動,共組建了10餘支群防群治隊伍,人數達上千人,打破了過去「民警跑斷腿、治安倒步走」的被動局面,走出了社區管理「民警導演、群眾唱戲」的路子,實現了社區民警角色由管理者轉變為協調者、組織者和指揮者。?近年來,楊延超轄區的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發案逐年下降,群眾「自管自防」熱情高漲,社區警務工作更加規範,富有實效。

社區工作更多的是做群眾工作,作為社區民警,法、理、情是一樣也不能少的,而楊延超卻將這三方面掌握得恰到好處,堅持依法辦案,有情但不困於情,這更不容易。2016年8月,楊延超接到報警稱,一名外國女留學生在轄區某商場內盜竊了一個手鐲、兩個戒指一條絲巾。了解情況後,楊延超犯了難,如果按盜竊罪處理,首先要實施拘留,然後通知學校,嚴重還要遣送回國。有人勸他:「案子涉及金額不大,又扯到外籍人士,直接批評教育就可以了。」一時間,楊延超也動搖了,但仔細一想,金額再小也是盜竊,物品再小也要處罰,外籍人士同樣也要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這不是對某個人負責,而是向法律負責。

楊延超堅持法字當先,繼續立案。辦案過程中,他了解到這名外國女留學生家庭條件一般,因為嚮往中國文化才來中國留學,且這名外籍女生事後也支付了被盜商品費用。於是,楊延超認為雖然外籍女生盜竊是事實,但由於違法行為輕微,並能夠及時糾正取得受害人諒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便依據相關法律給予外籍女生不予行政處罰的決定。?楊延超說:「這也是處罰的一種,如果只是口頭警告便放了她,便體現不了辦案的公正性和規範性,我必須按照正常的辦案流程進行處理。」

一心為民換來「你別走!」

--溫暖群眾心田,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

楊延超甘心情願紮根基層,對工作滿腔熱忱,腳踏實地,埋頭實幹,用實際行動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到從警為民的事業之中,體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受的群眾的真心愛戴。

多年來,一樁樁、一件件,楊延超處理了多少案件,調解過多少糾紛,幫助過多少人,他自己已經記不清了。可是百姓心裡心中有桿秤,他為社區百姓做的好事,大家記在心裡,看在眼裡。

一次,楊延超巡邏至轄區某小區時,看到一名家長正拿着掃帚追打孩子。「好事」的楊延超立即上前勸阻了解情況後得知,原來是王某的兒子不喜歡學習,經常違反校規。知道情況後,楊延超便耐心地做起王某的工作:「打罵也不是辦法,這樣我找個時間去你家勸導一下。」李某就當楊延超隨口說說,事後也沒放在心上,誰知沒過幾天,楊延超就利用業餘時間登門,和孩子談心交流,如此一來二去,最終贏得孩子信任,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上去了,而且不願意和家長說的話都告訴楊延超。在孩子看來,這個比自己父親還大的人就像自己的兄長。事後,李某全家為了表示感謝想對楊延超「意思」一下,楊延超婉言謝絕。李某全家給財源派出所寫來了感謝信送來錦旗,反倒讓楊延超覺得不好意思,他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何必興師動眾地送東西呢。楊延超轄區的一位老住戶告訴記者:「真沒見過他這樣的警察,幫我們忙活了半天,連根煙都不抽,而且你請他喝酒可以,但不能給他送酒,請他喝酒,他還得支菜錢,相當於沒請,這樣的人真不多見。」

因為楊延超在基層社區幹得出色,分局其他派出所幾次申請都想把他調到自己轄區工作,但他總是婉言謝絕。楊延超告訴記者,自己就像是一顆老樹,根就長在如今的社區里,離開了社區的百姓,就渾身不自在。考慮到他的工作量太大,上級單位也曾想給他換個崗位,可得到消息的居民找到楊延超連聲說「你別走!你別走!」還有的居民找到所里苦苦地央求把楊延超留下來。百姓們說:楊延超對社區的一草一木都熟悉,對每個老百姓都有感情,就像家裡人一樣,哪有把家人分開的道理呢?如此幾次下來,「老楊不能動」就成了慣例,派出所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楊延超始終留在財源派出所繼續為轄區百姓服務。

楊延超,泰山腳下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民警。從警十一年來,他堅守着一份對人民警察這個職業的熱愛和痴情,深深地紮根在基層社區中,用自己的真心換群眾的真情,釀出了濃濃的警民魚水情。[1]

戎裝換警服初心未變 行動抒忠誠戰「疫」在前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考驗,楊延超作為社區副書記、同時作為一名普通社區民警第一時間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主動請纓回到崗位,立即與社區居委會對接溝通。儘管楊延超所在的警務區地域廣,人口流動性大,但轄區2380戶居民、193家街頭門面就像一副活地圖裝在他的腦子裡,提人知名、提事知情,人情世事、家長里短,社區治安的晴雨表都清清楚楚裝在了心裡,積極投身到一線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了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堅定做好防疫「先鋒者」。

期間,楊延超深入轄區各個防控點和商戶、門頭、企業進行不間斷巡查,廣泛宣傳新冠肺炎防治知識,積極勸導不嚴格履行防控措施的人員80餘人次,張貼通告600餘份,引導公眾加強防護意識,提高防護能力。隨着疫情發展新形勢,楊延超號召社區居委會採用省錢省力的「大喇叭」宣傳方式,在小區內部及街面向居民反覆播放防疫常識和傳達注意事項,避免了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的風險隱患及精力耗費,克服了貼海報、發傳單、掛條幅的空間局限性,同時要求各社區結合居民的作息時間規範使用廣播,控制時長和強度,讓原來擾民的「大喇叭」變成了防疫的「定心丸」。

社會隨訪是疫情防控戰場上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急,風險大。對此,楊延超積極聯合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社區防疫站組建成「四包一」工作專班,積極摸排外來返鄉人員,對50位隨訪人員每天入戶隨訪,認真掌握人員基本情況、身體狀況,提示其注意事項,協助落實隔離措施,積極做好社會隨訪的「參戰員」,打好防疫保護戰。

「老楊,今天超市菜鮮不鮮?現在能下樓買菜嗎?」「老楊,二樓那戶又吵架了,我睡着覺被吵醒了」……疫情之下,楊延超也要負責社會面巡防和糾紛調處。隨着隔離時限的增長,居民出門透氣活動的想法增多,鄰里擾民糾紛、家庭矛盾糾紛也逐漸出現,楊延超總是第一時間進行勸導,不帶口罩的提醒,三五聚集的勸散,有糾紛的就勸導,有店鋪復工了,他一定會到店裡走一走,把發現的防疫漏洞提一提,遇到問題想法子幫一幫,真正成了社區的「大管家」。

「面對新冠肺炎,特別是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說不怕是假的。」楊延超說:「但清真寺社區就是我的家,軍人牢記的是守家衛國,做警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度負責,這些使命都深深地刻在我心上。現在我要做好的就是守護住社區群眾的平安健康,就算是最危險的地方,我也一定要去,也一定會沖在最前面。」本着對退役軍人身份的忠誠、對人民警察職業的熱愛,楊延超深深地紮根在基層社區中,用自己的真心換群眾的真情,匯成了疫情中的點滴溫暖,釀出了濃濃的警民魚水情。[2]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