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吳愛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祈雨》是中國當代作家吳愛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祈雨
記得小時候老家年年乾旱,農曆的五、六月,火辣辣的太陽撕開了大地的皮,雲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枯灰的莊稼耷拉着腦袋,葉子都擰成了卷。小河裡的水好像不流動了,上面漂一層綠藻,蝌蚪、青蛙都不知藏哪了,吃水都成了問題。靠天吃飯的父老鄉親們眼巴巴地看着又是一個顆粒無收的年景,無奈之下,村民們聚集在村口大槐樹下商量祈雨,我老家人稱抬龍王。
全村的青壯年男子來到打麥場跪成一個大圈,中間四個小男孩抬着用紅漆染過的神轎轉圈,最先到誰跟前停下,誰就是雨師,接着是執神轎的、提香紙竹籃的、舉小旗的、抬神轎的和敲鑼打鼓的,這叫采人!參與抬龍王的隊伍有9個人,雨師頭上裹塊黑紗巾,所有人赤着腳,光着膀子、頭戴柳條編的圈,黝黑的胳膊曬得脫皮,向龍王廟出發。提籃的點香、燒紙後大家一字排開,跪在牌位前雙手合一,作揖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大體意思是請黑龍老人家去求雨。驕陽下,神情肅穆、畢恭畢敬,一臉的虔誠,一臉的汗水。把「黑龍老爺之牌位」放進神轎里,即請神!
神請起後,一隊人興致勃勃在烈日下狂奔,又去打麥場。一路上,執神轎的首先領唱「黑龍老爺老家兒,你老家兒顯靈哈(下)了海雨」。其他人隨後唱「救----萬民!」然後敲鑼打鼓,即「咚咚咚、雨點點、扁豆撈飯揪面片」。到了打麥場開始拜風,拜東南西北風,就是四個人抬着神轎向四個方向搖擺,然後問卦,提香紙者拿一個四棱的長方體木條滾動,四面分別是:今日有雨、三日有雨、雨行大吉和口願不明。討得好卦人們會更有信心。休息,村裡的年長男人提着一桶小米撈飯,最後辭風,五次叫參五風。求雨的這幾天,村里人家不能磨麵,壓碾子,還要吃素。女人,包括三歲的小女孩都不能拋頭露面,只能趴牆頭偷看。
離開打麥場去水井灣和百溝岔取神水,應該是有靈神控制,大家一會跳梯田,一會過水溝,可是沒有一個人受一丁點傷,一會兒像離弦的剪,一會兒又舉步維艱,時輕時重,汗流浹背,熱情高漲。「黑龍老爺老家兒,曬得山頭頭着火,樹梢梢冒煙,你老家兒顯靈哈了海雨」,「救----萬民」。接着又是敲鑼打鼓。「咚咚咚、雨點點、扁豆撈飯揪面片」雨師懷揣酒瓶到水口接水,如果一下子裝滿說明今日有雨,取起了神水,就到龍王廟安神,即便一塊雲彩也會大雨滂沱而至,哈個痛快,否則繼續抬着跑,再到山神廟祭拜,讓山神幫忙。
神轎一折身,人們跟着上山,爬到叫高疙瘩的山上,左旋右轉,狂蹦亂跳。「黑龍老爺老家兒,山疙瘩上尋香,哈了海雨」「救----萬民」。又一個鷂子翻身猛衝下山來到麥場,晚上必須睡在這裡,藍天為被、麥秸為床,陪着龍王老家兒。 如果還沒下雨,只能到周邊村去求,翻山越嶺,跳上跳下,有時神轎打轉,怎麼也把持不住,搞得四個抬轎的男子暈頭轉向。「黑龍老爺老家兒,曬得莊稼擰辮辮,樹上歇不住個喜鵲鵲。你老家兒顯靈哈了海雨」「救----萬民」「遠路尋雲哈了海雨」「救----萬民」。外村的龍王有青龍、黃龍、白龍和八爺爺,快進村時他們會派兩個年輕後生來接神,抬轎,到打麥場,執轎者喊「歇馬驛!」,大家歇坐下來等待上飯,麥場中間放一個方桌,上同樣的飯,人們饑渴難耐,狼吞虎咽,一掃而光。用手背擦一把嘴,揮一手汗繼續拜此村的龍王。
頭頂炙熱,腳底滾燙、葛針、玻璃渣都奈何不了這些抬龍王的,汗珠從他們的頭髮和臉上滲出來,一滴滴落在土地上留下一個個小圓坑,褲子濕得能擰出水,人們喘息加劇了,體力消耗了,勒緊褲帶、咽下乾渴,目光堅定而真誠,一個也不掉隊。「黑龍老爺老家兒,青苗曬成黃苗,黃苗曬成干苗,曬得小人們苦苦地哀告,無法地躲藏,四面鋪雲,哈了海雨」「救----萬民!」返回村裡的龍王廟,還是安不哈,神轎掉頭就跑,只能再到另一個村。
女人、小孩敲着盆子、碗子,光着腳在自家院子裡慶賀,揮舞、蹦跳、吶喊。調皮的男孩把水窪用力一踩,濺她人一身,壞笑着跑開。有的仰起頭,追着趕着讓雨滴落入自己嘴裡,個個落湯雞似的,全然不顧。當然,村里少不了殺豬宰羊感謝明神、安龍王。全村老小在村委會大院裡等着分肉,給龍王爺上供品後,每戶能分到二、三斤生肉和熟肉,小孩子路上就等不得啃兩口解饞,儘管比平時貴,但大雨過後盡開顏![1]
作者簡介
吳愛萍,陝西綏德人,中師學歷,小學語文老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