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泉鎮地處揭陽市惠來縣東南部,距縣城9公里,東鄰前詹鎮,西接東隴鎮和南海經濟開發區,南臨南海,北連華湖鎮和惠城鎮。倚山面海,是惠來縣三大海濱城鎮之一(神泉,前詹,靖海)。區域面積50.86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4.8公里,有耕地17740畝。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72023人。

神泉港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對外通商港口,匯集縣內龍江河雷嶺河鹽嶺河三大河流,系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良港,被廣東省列為一級漁場,是國家一級漁港。海產品主要有魷魚、墨魚、帶魚、龍蝦、馬鮫魚、石斑魚、鮑魚、金龍魚等。[1]

經濟概況

海岸線長14.8公里,是惠來主要漁產區之一。有機動漁船860艘,動力共2.6萬馬力,年捕撈量1.8噸。工業以漁網、造船、水產口加工為主。有鎮辦工業7家,引進來料加工工業4家。縣辦國營工廠2家、二輕工業廠8家。鎮內有鹽場3個,鹽田合計5600畝,年產原鹽約700噸。198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562.92萬元,其中漁業產值1269.96萬元,占49.55%。有完全中學1所,小學15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2座。1987年鎮區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神泉港鎮區西南側,有公路通惠城,匯人葵和公路。不久前神泉鎮又開通了揭陽至神泉港的揭神公路,未來還計劃建造揭神鐵路,形成惠來海陸交通樞紐。

歷史文化

鄭和七次下西洋曾於神泉設立儲運倉庫,為鄭和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材料和佐證史料。

神泉鎮的石壁寮庵被縣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壁寮庵始建於明代,道光年間由縣衙出石重建,光緒三十年四年正月知縣為護庵而立禁示牌。庵內現保存有銅塔、銅鏡、觀音石像、經書等可移動文物一批,對惠來明末清初的石庵寺具有一定研究價值。[2]

經濟發展

201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1.24億元、社會零售總額8.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財稅收入697.3萬元,分別增長12.6%、10.1%、14.2%、11.4%。

農業

神泉鎮歷史上以種植水稻、番薯、蔬菜為主。近幾年來,蔬菜、水果種植量呈上升趨勢,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至2007年,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6200畝(以雙造計),單產383公斤,總產10050噸;水果面積12000畝,年產水果751噸。畜牧業以家庭飼養為主,年飼養量35萬隻(頭)。

漁業

海洋捕撈業是神泉鎮的龍頭、支柱產業。神泉鎮依託海洋、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海洋漁業。全鎮現有108匹馬力以上機動漁船715艘,杉竹排395隻,海產品有魷魚、墨魚、帶魚、龍蝦、馬鮫魚、石斑魚、金龍魚等。2007年海洋捕撈產量41580噸。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全鎮有鮑魚場11家,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並實現孵化、養殖、銷售一體化;對蝦養殖場21家,養殖面積1200多畝。

工業

神泉鎮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改革開發以來,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迅猛。1989年後,企業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國營和集體企業的主導地位漸漸為私營企業所取代,湧現了大量有競爭力的私營企業。1994年,神泉鎮企業產值實現"億元衝線"目標。2007年,全鎮有工業企業460家,形成了以具有沿海特色的造船、修配、織網、製冰、水產品加工、纜繩、拉鏈、塑料製品等產業。其中水產品加工業221家,年產值4億元;製冰廠18家,拉鏈廠12家。長榮食品遠銷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大昌拉鏈"DCC"牌商標躋身揭陽市知名商標行列。目前,占地面積3900畝的神泉對外工業園區已完成規劃設計,該園區的建成,將為神泉鎮的工業發展打造堅實的發展平台。

商業

神泉鎮歷史上商貿比較活躍,素有"小香港"之稱。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鎮先後建設了鎮區、澳角、蘆園等4個集貿市場,占地面積15.5公頃的神泉粵東水產品市場已完成規劃,計劃投入資金1.1億元。

旅遊餐飲業

神泉鎮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着力發展海濱餐飲業,目前已創辦較大規模的海鮮樓2家、海鮮大排檔8家,形成海鮮飲食村,打出了品牌。如今,揭陽、汕頭、普寧、潮陽以及深圳等地客人經常在節假日慕名到蘆園海濱遊玩、品嘗海鮮,神泉港、蘆園漁村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旅遊餐飲業發展前景看好。[3]

社會事業

教育

神泉鎮歷史上比較重視教育,湧現出神童蘇福等著名文人。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公辦、民辦教育蓬勃發展。1990年8月,投資364萬元的澳角漁業中學建成,該校是廣東省第一所由村民自籌資金建成的中學。1997年5月,神泉鎮人民政府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先進單位。至2007年,全鎮有中學3所,在校學生3548人,教師254人;小學23所(其中公辦21所,私辦2所),在校學生15564人,在職教師581人(其中私辦小學在校學生3334人,教師96人)。

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社團主要有潮劇團、潮樂社、燈謎協會、象棋協會等。地方傳統文化有神泉英歌、賽龍舟等。民間傳統工藝有木雕、竹編、石刻等。

衛生

神泉衛生院於1958年建立,1996年建設現院址,2000年重新修建,建築面積1520平方米。至2007年,神泉衛生院有中西醫師22人,病床18張。全鎮有個體診所10家,鄉村醫療站21家。

相關傳說

神泉來歷約800年前,惠來的著名古鎮之一神泉還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而不像如今和周圍連成整片陸地。然而在海邊沙灘上居然發現有一口泉眼,任憑潮水漲落鹽滷浸泡仍然甘甜非凡,成為海角的一大奇景,也惠澤一方漁民。公元1553年,這個原來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為"神泉",可謂"城以泉名"。

這口以出水甘甜著稱的泉眼依舊沒有絲毫枯竭的跡象,泉壁砌石,護欄圍着一泓神泉鎮曾經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泉",而600年的人文遺存更使這裡別具風情。泉旁有亭,名為甘泉亭,原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979年為颱風所毀,現立於泉邊的甘泉亭為1980年修建。在一根亭柱上,記者又發現頗可玩味的一景--一副獨腳聯:快取攜而不竭任鹵浸咸蒸獨標平淡。同行的人介紹說,相傳此上聯是惠來歷史上著名的神童蘇福所作,因為仄平鑲嵌獨特,又與神泉奇景巧妙結合,所抒發的情懷境界也相當高遠,因此幾百年來難覓可對之句,成為不折不扣的獨腳聯。鄉間傳言,當年郭沫若來此地也特意為之沉吟良久。郭沫若的這一經歷使這個孤聯之難對得到了一個相當權威的註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