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神通寺位於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於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原寺以門樓、大雄寶殿、千佛殿、方丈禪堂、法堂為中軸線,左右以伽藍、達摩配殿及齋廊為翼,至清末廟宇盡毀,僅有數座古塔與墓塔林立於該寺遺址之處。
中文名稱 神通寺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地 點濟南歷城縣柳埠
竣工時間 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
開放時間 公元351年
館藏精品 舍利
寺廟傳說
在神通寺至今有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說。送衣塔就演義的是「孝女故事」。據記載,明朝時期,一位官員因年事已高,且又不肯與當權者合流,遂憤然出家,在神通寺掛單 做了和尚,其女為了照顧老父,也毅然隨父剃度,在神通寺相鄰的「湧泉庵」出家做了尼姑,並一邊修行,一邊照顧老父[1] 。因囿於時尚的限制,孝女給老父拆洗的衣物不能親自送到寺廟裡邊,只好在寺庵交界處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把拆洗或縫補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內,由老父的弟子們取走。同樣,如老父有髒或破了的衣物,也送至塔內,由孝女取走去漿洗縫補,直至老父圓寂歸天。此後,該孝女仍長期定居於湧泉庵,並成為一代主持,她就是法號為「明喜」的庵主。
寺廟概況
原寺至北魏、北周時盡毀,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因為得神通感應,而在開皇三年(583 年)改名為神通寺[2] 。該寺在金末已荒廢不堪,元代由道興禪師主持重建,後遭兵火被毀,明代重修。到了清朝,寺院逐漸衰敗,成為廢墟。神通寺所在地為柳埠鎮東北2公里琨瑞山金輿谷。琨瑞山,一名金輿山(金榆山),又名崑嵛山,地處錦陽川畔,它東側的山叫青龍山,西側的山叫白虎山。青龍山與白虎山之間的山峪即為金輿谷。該寺古時系臨濟道場,著名方丈有法瓚禪師;現存建築有四門塔、龍虎塔、唐基台與墓塔林,大部為隋唐所建,1985年曾由政府主持重修。神通寺遺址是山東地區最早的一座寺院遺址,是山東佛教的大本山。雖然,千年的風雨斑駁了寺院的輝煌壯麗,但至今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着熠熠光彩,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遊覽勝地。
聯合國高度評價
神通寺歷經1600多年,幾度興廢,保存了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它們的存在,為保護和發掘神通寺遺址,揭開神通寺遺址之謎提供了大量的線索和史證。據專家考證,神通寺遺址的地下文物比地上文物更具價值。1998年,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視察了神通寺遺址後,對其文化內涵和保存狀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其為保存「最好的佛教遺址」。如今,神通寺遺址已經被當地政府劃定為「四門塔風景名勝管理區」,提升了管理和保護的水平。
視頻
濟南歷城縣神通寺內,有座我國最古老的單頂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