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票據發行便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票據發行便利是中國的一個科技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票據發行便利是客戶和商業銀行締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一系列協議,銀行承諾在一定時期內為客戶的票據融資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以使票據發行順利完成,使客戶籌到必要的資金。

票據發行便利的優勢

對借款人而言:

1、由於發行的是短期票據,比直接的中期信貸的籌資成本要低;

2、可以較自由地選擇提款方式、取用時間、期限、額度等等,比起中期信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3、短期票據有發達的二級市場,變現能力強;

對承購包銷銀行而言:

1、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貸出足額貨幣,只是在借款人需要資金時提供機制把借款人的短期票據轉售給其他投資者,保證借款人在約定時期內連續獲得多筆循環資金,分散化了風險,票據持有人只承擔短期風險,承購銀行承擔中長期風險;

2、由原本一家機構承擔的風險,轉變為多家機構共同分擔,對借款人、銀行、票據持有人都有好處;

3、正常情況下,銀行無需增加投資就增收了佣金費用。

票據發行便利的意義

(1)滿足巨額資金的要求;

(2)有效分散信貸幾種造成的風險;

(3)成本低於組織辛迪加貸款的成本,使銀行獲得更多的手續費收入;

(4)該項業務不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列示,避免了資產負債表上資產及相應資本金的增加。

票據發行便利的發展歷史

票據發行便利是1981年,歐洲貨幣市場基於傳統的歐洲銀行信貸風險分散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金融創新工具。

1、1982年國際債務危機發生,國際銀行團貸款大為緊縮以來,更加受到青睞。

2、1983-1984,為滿足借款人特定籌資需求,或者使其能夠在最適合情況下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提用資金,出現多種選擇便利;

3、1985年後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運用浮動利率票據和商業票據籌資的替代物或補充,出現了更多變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