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祀與回饋 (李永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祭祀與回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祭祀與回饋 》中國當代作家李永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祭祀與回饋

山東老家是禮儀之鄉,注重接人待物,講究「禮尚往來,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圖報的鄉俗民習蔚然成風。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這種傳統美德傳授給我,告誡我要做個懂得感恩的有心人。

在我的家族中,家傳淵源。對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四大祭祀節日,是有選擇的。我們只在清明節和寒衣節祭祀祖宗。祖上認為,三月三和中元節是真正意義上的鬼節,我們的祖先不是鬼,所以不過鬼節,不在鬼節里祭祀祖宗。

有一次我對母親說,我們每年都祭祀祖宗,您說祖宗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回饋我們,可是祖宗並沒有回饋我們任何東西啊?母親說祖宗贈送給我們的東西太多了,祭祀就是在報答他們。更何況,祖宗一直在保佑我們,還對祭祀他們的子孫,給予別樣的回贈。

我和母親對話後不幾天,就到了寒衣節。我拿着香紙和母親裁剪的冥衣,去給祖宗上墳。在往返的山路上,我發現有幾株紅艷的山莓,還有幾棵成熟的野櫻桃。我小心翼翼地採摘下來,拿回家去讓母親分享。母親看到了就對我說,這就是祖宗別樣的回饋。父親是人民教師,也不認為祭祀是封建迷信。

轉眼間,又快來到春節了。我帶着供品和香紙,去給祖宗上墳。在貧窮的年代冬天里山野一片荒涼,由於到處都是窮山惡水,我只能「心無旁騖」,徑直去祭祀。在回家的路上,我悠然自得的漫步着。忽然,路邊的溝底下,有一大捆花生秧映入我的眼帘。我下去撿起來,花生秧上竟然有一斤多花生。在貧窮的歲月,這可是最好的東西。我高興極了,學着母親的樣子,雙手合十,謝祖宗贈送給我的別樣禮物。

後來長大了,進城工作了,遠離山東老家,很少能在祭祀的節日裡去給祖宗上墳。幾十年過去了,儘管再也沒有見到山莓和野櫻桃,再也沒有了路邊的花生秧,但對祭祀祖宗禮儀,我卻從來沒有簡斷過。由衷地感恩祖宗留下血脈,給予生命,傳承家風。[1]

作者簡介

李永春,黨報黨刊總編,教授級高工,國家級書法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