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州崇福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州崇福寺舊稱崇福院,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為福州五大禪林之一。

中文名 崇福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

簡 介 福州五大禪林之一

現任方丈 傳常法師

歷史起源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僧人跬存至此,見山水殊勝,遂與師弟諦詳商議,擬創建養母堂。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一塊題有「崇福禪院」寺額的刻石,遂發願重建崇福寺。跬存、諦詳二僧在其師鼓山湧泉寺永覺禪師的支持下,派人四主募化,始建成小佛堂三間。至崇禎五年(1632年),大殿、法堂相繼落成,並請江西著名匠工雕制了一尊高三米多的阿彌陀佛像,雕工精緻,法相莊嚴,冠絕當時閩中諸存(現此佛像無存),於是朝山禮佛者日眾,永覺禪師曾有詩贈跬存道:「北嶺雲邊翠色濃,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觀息,一任山花白與紅。」鼓山道霈禪師亦為該寺作記,後製成匾額,現尚珍藏於寺內,數年之後跬存及諦詳二僧先後圓寂,寺務無人管理:又因明末各地兵亂。交通受阻,外出募緣的僧眾無法返回,寺宇的修建工作只得中輟。

整修大殿

迄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跬存的弟子[清安]]來寺住持,境況才略有起色,清安圓寂之後,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高徒淑英主持該寺,隨即大興土木,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重新整修大殿,再建東西兩廡,崇福寺乃初具叢林規模。其後因繼之乏人,該寺漸趨衰落,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來此兼趨寺務,發心重建大雄寶殿、鐘樓、法堂、天王殿、方丈室、齊堂、客堂等,一切規制皆仿效鼓山湧泉寺[1]

古月禪師於民國八年(1919年)圓寂,崇福寺僧眾在寺內特辟一堂建塔紀念,名「中興崇福古月禪師塔」,後古月禪師門人必定禪師執掌法席。當時有關當局默許農林學校強占寺產,必定禪師護持甚力。

對外開放

1957年,福州市佛教協會創辦佛教安養院於寺內,作為市區各寺院老弱、生活無依無靠的教徒歸依之處(現有40人在此安度晚年)[2] 。「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佛像全毀,佛事中斷。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寺院獲得新生。

1979年。被列為開放寺院,着手整修殿堂,重塑佛像,恢復正常佛事活動。1983年福建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作為培養愛國愛教的接班人基地。此後至1988年,新建觀音閣、五觀堂、佛學院、住寮、廚房、藏經閣等殿堂。新、古建築群以大雄寶殿為核心,由彌勒殿、法堂、方丈堂、客堂、禪堂、五觀堂、玉佛殿、佛學院等22座殿、堂、寮、閣組成,古樸雄偉,建築總面積5452平方米。

199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有尼眾113人,另有佛學院女眾班學員50人。福州崇福寺還是日本長崎崇福寺的祖寺。明崇禎二年(1629年),該寺超然和尚東渡日本長崎聖壽山建「聖壽山崇福寺」,並為該寺第一代住持。以後,該寺與祖寺時有往來,關係密切。寺內有舍利塔兩座,其中一座為古月和尚墓塔;另有碑刻一塊。

寺院簡介

崇福寺,舊稱崇福院,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為福州五大禪林之一。崇福寺,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後廢。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跬存和尚在該院舊址創建「養母堂」,闢地基時發現「崇福禪院」石額,遂發願重興,最初僅建小屋3間。崇禎五年(1632年)在鼓山湧泉寺永覺禪師贊助下募緣續建大殿、法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擴建,後逐漸發展,梵宮林立,殿宇巍峨。現存舊建築多為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冬由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緣重建的,占地面積3816平方米。民國時期曾擁有山田130餘畝。批佃收租,供養僧眾。

參考文獻